孩子一做作業就事多?自我剋制的能力,要在孩子的“玩耍”中進行

關於陪孩子寫作業,有句玩笑話: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但被孩子作業氣出的“病”卻各有各的不同。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經歷,有的家長很有耐心甚至還順便考了個證


孩子一做作業就事多?自我剋制的能力,要在孩子的“玩耍”中進行

有的就一不小心上了熱門:"我上學都沒像你這麼難,你姥姥從來沒這麼費過勁……"

孩子一做作業就事多?自我剋制的能力,要在孩子的“玩耍”中進行

除此之外輔導孩子功課這件事,也是鬧出了很多新聞:

在兩年前曾有一位33歲的媽媽,因為自己家上小學的孩子做作業各種磨蹭,直到晚上十點多作業還沒有做完,於是一股怒火上來硬是把自己氣出了腦梗。

相信有不少家長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會發現,孩子不寫作業時什麼事情都沒有,但一到開始寫作業的時候就開始出現各種問題,一會口渴要喝水,一會又要上廁所等等,真是應了那句“懶驢上磨屎尿多”。

前不久,中國教育報微信、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週刊聯合騰訊教育推出了“作業焦慮”的調查問卷,共有6000餘名中小學生家長參與調查。 數據顯示:

58%的家長每天輔導孩子做題,90.8%的家長輔導作業時跟孩子發過火,55%的家長輔導作業時打過孩子,73.4%的家長對陪寫作業感到筋疲力盡。

在談及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時的表現:90.8%的家長承認跟孩子發過火,70.6%的家長則表示自己會因為孩子作業問題心裡鬱悶,55%的家長打過孩子。

孩子一做作業就事多?自我剋制的能力,要在孩子的“玩耍”中進行

另外在對孩子寫作業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查的時候發現:77%的家長表示孩子學習習慣不好,48.2%的家長表示孩子不願意學習,41.7%的家長表示孩子沒聽懂老師講的內容。

就像是網友們說的那樣,孩子寫作業理解不了的在少數,最突出的問題是孩子寫作業的習慣不好。So,孩子為什麼在做作業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呢?

孩子一做作業就事多?自我剋制的能力,要在孩子的“玩耍”中進行


孩子為什麼做作業事多?

關於孩子一做作業就事多的問題,雖然看似五花八門,實則透露出孩子自我剋制不足的問題:

所謂自我剋制,又稱之為自我約束,是一整套大腦系統運作的核心。自我約束、快速記憶、專心致志、隨機應變,這幾項關鍵能力彙總到一起,人就有了邏輯推理、預先計劃、解決難題以及延遲滿足的能力。

對於每一個在社會上打拼的成年人來說,都是深知自我剋制對一個人日後的發展有多重要,然而即便是身為成年人的我們在面對種種“誘惑”時,在很多時候也無法絕對的進行自我剋制,更何況是一個尚且年幼的孩子呢?

做作業這件事對孩子而言無疑是痛苦的,但當他在做作業時想到“動畫片還沒看完、遊戲很好玩”等等諸多能夠讓自己輕鬆快樂的事時,便會不由自主的出現各種拖拉的情況。

弗萊徹·沃特曼在其所著的書《一觸即發:強迫症患者的回憶錄》中寫道

“如果你的生活遇到問題或讓你感覺到厭倦,做任何事情都感覺到毫無價值時,那麼你就很容易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電子遊戲上,並說‘我能完美的完成任務’。”

這是由於我們大腦從動畫、遊戲中得到的是即時獎勵,而這樣的獎勵機制會更加讓我們獲得到成就感,更能夠為我們帶來愉悅感。

這樣的獎勵機制與學習這種枯燥乏味的延遲滿足相比,必然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誘惑,孩子也因此會在做作業時出現各種問題。

孩子一做作業就事多?自我剋制的能力,要在孩子的“玩耍”中進行

培養孩子自我剋制能力,就先別急著讓孩子吃棉花糖

在回答如何培養孩子自我剋制能力這個問題之前,我先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書中有個場景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主人公珍妮弗是個十來歲的美國小女孩,由於父親是個成功的商人,平時絕大多數時間都忙於工作,與她交流的機會少之又少。

所以在珍妮弗的身上有著很多“壞小孩”常見的缺點:愛遲到,缺乏自信,沒有人生目標,愛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

在知曉了女兒的這些問題,珍妮弗的父親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擔心,而是平靜的給珍妮弗講了自己的經歷:

“四歲的時候,我參加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那是斯坦福大學為孩子們設計的實驗。

我被帶到一個單獨的房間,桌上放了一顆香甜的棉花糖。一個叔叔告訴我,如果忍上 15 分鐘不吃的話,就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

於是,我就用各種小方法,終於熬過 15 分鐘,抵擋住棉花糖的誘惑,又得到了一顆棉花糖。”

孩子一做作業就事多?自我剋制的能力,要在孩子的“玩耍”中進行

十年之後,實驗團隊對當年參加過實驗的小朋友展開了第二次調查,結果是:

當年忍住沒吃棉花糖的小朋友,長大後都學業優秀、人際關係處理得較好,比較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而那些沒忍住的小朋友,表現就沒有那麼好。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用忍耐抵擋住眼前的誘惑,終將獲得更大的成功。

為了教育孩子,我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孩子聽,並進行了舉例說明:

“其實啊,我們可以每一次的選擇和短暫快樂的誘惑都看作一顆棉花糖,若是我們能做到管住自己,暫時先不吃這顆棉花糖,那麼,我們就能有更大的收穫。

就好像你能在上課的時候管住,認真聽課,不和同學亂說話,或者是在寫作業的時候不去想其他的事情,那麼,你不僅能夠收穫新的知識,還能夠老師和媽媽的表揚”

然後,我和女兒約定,如果她能做到在寫作業的時候不去糾結窗戶應該開著還是關著,或者是用什麼筆,而是認真專注的在時間內有質量的完成作業,也將得到一顆好吃的棉花糖。

孩子一做作業就事多?自我剋制的能力,要在孩子的“玩耍”中進行

還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可以幫助家長對孩子進行自我剋制能力的培養呢?

①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我們在遊戲中提升他們的自控能力

遊戲是一個沒有孩子不會喜歡的活動,而當孩子在做遊戲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保持著全神貫注在遊戲之中。

心理學家梅根·麥克萊蘭曾做過這麼一項調查研究,參與該研究的是數百名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梅根讓研究人員每週帶領這數百名的孩子進行兩次為時半小時的遊戲。

經過兩個月之後發現,這數百名每週有進行兩次遊戲的孩子,他們的自我剋制能力遠遠要比那些沒有進行過遊戲的孩子的要好。

當然在這過程中家長自己可不要三心二意的,人在陪孩子玩遊戲,心在手機上,另外遊戲的選擇最好是需要孩子動手又動腦的,比如說我經常和孩子玩的:搭積木、拼圖、或者是兩人三腳走等,這些需要孩子有足夠的專注力才能玩好的遊戲,在遊戲中提升孩子的能力。

孩子一做作業就事多?自我剋制的能力,要在孩子的“玩耍”中進行

②家長對孩子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與表揚

當你看到孩子的所作所為符合你的預期時你會怎樣?比如當孩子考試成績達到了家長的要求時、當孩子在平時生活中有聽話時等等,有很多家長都會選擇以物質來對孩子加以獎勵吧?

殊不知以這樣的方式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但從長久來看卻對孩子的發展起不到任何幫助,甚至可能會導致孩子變得唯利是圖。

其實除了物質獎勵還有更好的獎勵方式,那就是對孩子加以各種讚美、表揚,例如當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家長可以對孩子說:“一定是你平時認真寫作業的結果,希望你能繼續保持努力,媽媽為感到驕傲”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孩子的“內源性動機”,因為當人們在做某一件事時,會認為做這件事本身能夠給自己帶來成就感,或認為做這件事本身很有價值。

例如孩子喜歡玩遊戲,而遊戲之所以讓孩子著迷,除了玩遊戲本身會讓孩子感覺到放鬆之外,當孩子贏得了一場遊戲時更加會為其帶來成就感。而學習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延遲滿足的事。

所以家長們要學會利用鼓勵或者是表揚來幫助孩子在學習這個大目標中,找到其中的小目標,就像前面的表揚,將好成績和平時認真完成作業掛鉤,引導孩子日後還想要獲得這樣的成就和快感,就要在平時認真的完成作業,這樣對於孩子來講平時寫作業就像玩遊戲一樣在逐步升級,那他就能慢慢感受到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自我剋制的能力也會相對提升。

孩子一做作業就事多?自我剋制的能力,要在孩子的“玩耍”中進行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任何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候都會保持有相對比較高的專注力,而專注能力足夠強大的話一般自我剋制的能力也都不會太差,所以家長不妨從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入手,以此來達到提升孩子自控力的目的。

根據調查研究:

孩子的年齡越小那麼他的專注力就會相對越弱,年齡在7-10歲的孩子在一件事物上能夠持續專注的時間在20分鐘。

但很多家長在孩子平時做作業時卻會發現,大多數時候孩子並不能保持持續專注20分鐘的時間,往往沒五分鐘就跑去做其他事了,這時我們可以利用“番茄鍾”來對孩子的專注力加以訓練。

其實對於孩子學習這件事來說,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學,而是孩子面對的誘惑越來越多,他們本身的能力尚不能幫助他們抵抗誘惑,若果家長在這個時候對孩子進行責罵的話,只會導致孩子對學習逐漸失去興趣,而正確的做法是家長要學會提升孩子自我剋制能力,以此來讓孩子能夠更好去抵抗誘惑自主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