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把脫貧攻堅當人生事業的“第一書記”

魏方明,磨溪鄉港口村駐村第一書記,德安縣人民醫院辦公室主任、黨總支宣傳委員。自縣醫院選派他任港口村駐村第一書記以來,就把脫貧攻堅看做是自己的人生事業,按時到崗到位、按要求脫產駐村,快速進入角色,團結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凝心聚力謀發展,真抓實幹譜新篇,港口村的各項工作日見成效。

做黨的事業“守護者”

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基石。多年從事黨務工作的他深知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好與壞,在村級各項工作開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脫貧攻堅成與敗的關鍵。因此必須大力提升村支部引領發展的能力,築牢扶貧工作組織基礎。

駐村之後,他第一時間聯繫黨組織,要求將組織關係轉至港口村支部,規範落實支部“三會一課”制度,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通過黨員代表會、座談會等方式,不斷改進黨員學習內容和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他向縣醫院爭取到3萬元的工作經費,用於打造村黨建宣傳長廊和升級改造村黨建活動室,並與鄉組織委員聯繫,親力親為參與活動室的打造設計。

村“兩委”是農村的“主心骨”。報到當天,他組織村幹部召開動員會,統一村幹部思想,樹立村幹部“鄉村振興戰略”的信心。與此同時,通過微信、談心等形式,與村“兩委”班子交流自己近期打算、港口村的長遠規劃等問題,和村幹部一起討論脫貧奔小康的難題,確定發展目標,激發村民全面創業的熱情,解決港口村基礎薄弱、沒有特色產業的現狀。

德安:把脫貧攻堅當人生事業的“第一書記”

做脫貧致富“領頭雁”

一床被子一張床,一件外套一個包,開啟了駐村幫扶之路。自此以後,他把幫扶作為事業,把駐村當作紮根。與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建立“港口村微信群”“港口村建檔立卡群”,僅一週時間便走遍了全村7個村民小組,詳細掌握了13戶29名貧困戶的基本情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貧困戶自產的雞蛋、梅乾菜等農產品滯銷,他便當起了“推銷員”,幫助貧困戶解決銷售難問題,促進農戶增收脫貧。

脫貧攻堅事關全局,產業扶貧首當其衝。抓住產業發展,就等於牽住脫貧攻堅的“牛鼻子”。他主動聯繫安徽亳州的中藥材客商,打造100多畝中草藥種植基地,並計劃由村裡流轉50畝土地種植特色農產品,增加村集體經濟,促進貧困農民增收。今年又拿到了扶貧產業香菇大棚建設的批覆,全村9戶貧困戶入股,預計每個貧困戶每年至少增收3000元。港口村的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在這位第一書記的帶領下越走越寬。

民生就是最大的初心。他帶領村幹部多次前往上級有關部門跑項目、爭資金,一心撲在民生事業上。安裝路燈,實現全村亮化,完成健身廣場建設;前後整治水渠近萬米,修通組級公路4.9公里,籌備硬化公路1公里,修建危橋兩座、山塘五座;爭取到縣移民辦資金10萬,新建小二型水庫一座等等。

德安:把脫貧攻堅當人生事業的“第一書記”
德安:把脫貧攻堅當人生事業的“第一書記”

做貧困群眾“貼心人”

七組村民夏今如、一組村民鄭宗財因病住院,他忙裡忙外,聯繫醫生、安排病床,出院後更是及時按照扶貧政策辦理減免費用手續。“第一書記真是來為村民辦實事、做好事的啊!”夏今如老人逢人就豎起大拇指誇讚。他就是這樣,所有的貧困戶彷彿都是他的家人,貧困戶的事就是他的事。“群眾有難我來幫”這是他時常掛在嘴邊的話。他邀請了縣醫院領導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在扶貧資金、項目和物資上給與幫扶,多次組織縣醫院的專家送醫下鄉,免費給貧困戶體檢,贈送藥品近萬元。

魏書記顧上了貧困戶,卻無暇顧及自己的身體。他患有腰椎間盤突出,2018年10月的一天,下村走訪時不慎摔了一跤,腰間和雙腿均隱隱作痛,但他誤以為是日常的腰部問題便沒有在意。過了幾天,在村裡整理貧困戶資料時,上樓梯不慎又摔了一跤,隨即被確診為胸椎脊髓、血管病變。病情加重的很快,縣人民醫院立即決定轉院至南昌一附院神經外科。隨後,他又輾轉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及北京市海淀醫院就診。然而,身處醫院的他還時刻惦記著村裡的扶貧工作,不停地在微信群裡詢問貧困戶的情況,不時地聯繫村“兩委”瞭解正在開展的扶貧動態調整、危房改造、村部升級改造等工作情況。

“我會盡早歸隊,把脫貧攻堅工作做完,不留遺憾給自己,也不留遺憾給港口。我把這次脫貧攻堅工作當作這輩子的最後一個目標,我的年紀越來越大了,像這樣值得人生回憶的工作,不會多了,我想做好,讓自己以後老了,能有滿滿的回憶,這輩子也就不遺憾了。這是我內心的想法,所以我想早日康復歸隊,把工作圓滿完成”躺在病床上的他給磨溪鄉發來這樣的消息。幸運的是,2019年1月,他身體一見好轉,便重歸第一書記的崗位上,繼續他的駐村之旅。

德安:把脫貧攻堅當人生事業的“第一書記”

“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魏方明,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紮根山村,情灑農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黨員幹部為民服務的宗旨,用真心、真情、實幹的工作激情抒寫著一個共產黨員的人生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