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是如何奠定篡位基礎的?

第三章:司馬家族漸漸緊逼的篡權之路

(每天十分鐘極簡兩晉史,跟隨星衍一起快速讀懂這個堪稱“華夏之殤”的時代!)

251年,司馬懿去世。去世之前還幫子孫們把想要反抗司馬家族的曹彪、王凌給滅了。

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是如何奠定篡位基礎的?

司馬懿病逝

接替司馬懿的首先是司馬師。司馬師任內為了樹立威信,幹了兩件大事——第一,攻打吳國,雖然中間有些插曲,但總體大勝而歸;第二,廢掉曹芳,換了個皇帝叫曹髦。司馬師總體上幹得挺好,但因為廢帝一事,引起一個人的不滿。

這個人叫毌丘儉。(讀guan)

毌丘儉何人?當年和司馬懿一起征討遼東的大將,當年可是十分信任並且敬重司馬懿的,怎麼如今就反了司馬師了?

想當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新模範軍的領袖克倫威爾帶著一幫兄弟打天下,兄弟們在他生前都還規規矩矩,對他十分敬重。誰知克倫威爾一死,這些兄弟們翻臉就不認人,對他兒子和他完全是兩個態度。

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是如何奠定篡位基礎的?

司馬家族肅清政敵

毌丘儉也是如此。更何況司馬師做了廢帝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這使得他出師有名。於是255年,毌丘儉拉來揚州刺史文欽一同起兵反司馬師。

值得一提的是,毌丘儉的起兵檄文中提到過一句:"昔日司馬懿輔王平亂,斬除曹爽一黨幹了件大好事;你司馬師卻違背了你父親的遺志,幹了這麼大逆不道的事情!"這句話十分可疑,一般洗司馬懿,認為司馬懿滅曹爽等初衷真的只是為了拱衛王室的觀點都是從這句話裡撈的。當然,毌丘儉這個檄文並不能完全澄清真相。

不過,司馬師很有手段,先是避戰將毌丘儉引入腹地,暗中切斷其後路,然後多路軍隊一齊圍攻。毌丘儉也很倒黴,這場叛變本來是請了吳國幫忙的,結果吳國鼠輩孫亮再次使用傳統藝能——出爾反爾。

最終毌丘儉、文欽兵敗,均被誅殺三族,少數家人逃亡。

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是如何奠定篡位基礎的?

司馬師

司馬師平定毌丘儉之亂過程中,文欽的過程中,某次遭遇文欽的兒子文鴦的突襲而受驚。司馬師本來就眼睛有疾病,經過這一嚇,眼球竟然被震出了眼眶(畫面太美,不敢想象)。

結果毌丘儉之亂雖被平定,自己也活生生痛死在了回京路上。

歷史就是非常捉弄人——當年司馬師娶夏侯徽,殺她之前生了五個女兒,再娶卻再也生不出來了!然而領養了一個兒子:司馬攸。這個司馬攸本來非常有才能,但當時司馬攸年紀還小,所以司馬家族大權盡歸司馬昭。而更可笑的是,如果司馬攸不是養子,恐怕後來的晉朝就應該是司馬攸當皇帝了——當然,這是後話,後面的章節我們會講這個事情。

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是如何奠定篡位基礎的?

司馬昭

司馬昭這人實力就明顯不如司馬懿、司馬師。當年高平陵事變前夕,司馬師安睡如常,司馬昭卻膽戰心驚徹夜未眠;後來司馬師伐吳戰爭中,雖說整場戰爭魏軍勝利,但唯獨司馬昭這一路慘敗,司馬昭本人還被司馬師削除了爵位。司馬昭接管大權,不僅繼承來父兄的權力、爵位,啥都還沒做就白嫖了七百里封地、加九錫、帶劍穿履上殿的殊遇。是司馬昭不作為嗎?不是,是他父兄早就把事情安排妥了,司馬昭貌似上臺就只用躺了。

不過該來的還是來了,257年諸葛誕佔據淮南起兵,此時早已羽翼豐滿的司馬昭次年即平定諸葛誕叛亂。歷史上將王凌、毌丘儉、諸葛誕三人的叛變合稱"淮南三叛"。在淮南三叛皆被平定後,司馬家族徹底掌控曹魏。

那曹魏當朝皇帝能容忍嗎?

當然不能。

司馬師還是有眼光的,拉起來的這個叫曹髦的皇帝史載十分聰慧,有大志,可惜對他們司馬家沒啥用,甚至還差點坑了他弟弟。

260年五月初六夜,又是一個歷史上的名場面。

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是如何奠定篡位基礎的?

高貴鄉公·曹髦

曹髦早就看不慣司馬家專權,這天晚上在凌雲臺部署士兵,然後……然後他竟不知死活地把當朝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也給召來,說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這種行為放在現代叫什麼?

憤青。

當朝侍中、散騎常侍都是極為重要的官職,司馬家怎麼可能不把它放在自己權力的佈局中?難不成王沈、王業嘴上不說自己是司馬家的人,他就真不是了嗎?結果曹髦前嘴說完,王沈、王業後腳就跑去給司馬昭告密——原本沒怎麼防備的司馬昭立刻讓賈充戒嚴。

而更不可思議的是,曹髦發現司馬府明顯戒備,卻仍不知死活地率領他那少得可憐的左右護衛一齊進攻司馬府,還滿街大聲嚷嚷要討伐"有罪之人"。曹髦一行人打到司馬府,揚言要滅司馬家九族。這居然起到了一點威懾作用——府中護衛竟然都不敢上前。只有賈充機靈,直接開口大罵:"平時司馬大人養你們是白養了嗎?不就是為了今天嗎!?"這大逆不道的話一出,太子舍人成濟便猛然跳出,手起刀落幹掉了曹髦。

這下可好了,中國古代弒君之臣的名單上又要加個司馬昭了。

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是如何奠定篡位基礎的?

賈充

可人家司馬昭不想啊,那咋辦?於是別人勸他:你把鍋都甩給賈充,就說自己啥都不知道,是賈充策劃的弒君大案。但賈充可是司馬昭的智囊,司馬昭哪捨得這樣就把賈充交出去。於是乎,這件事推來推去,鍋全甩給了上文那個小小的成濟。成濟當然不服,帶著他兄弟脫光衣服跑到屋頂上大罵抗議,被活活射成了馬蜂窩。真事,別笑。

但說到底,司馬昭甩鍋給成濟自己裝無辜不過是掩耳盜鈴之舉,當時國內輿論正如曹髦所說一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但凡一個國家在內部出現了矛盾時,不管那是什麼樣的矛盾,只要能將全國人注意力轉移到外邊,那這個矛盾便會得到極為有效的緩解。

263年,司馬昭轉移國內負面輿論的時機到了——

在諸人的建議下,司馬昭即將準備伐蜀。

(未完待續)

我是星衍史談,如果您喜歡這個系列,不妨點個贊同、收藏和關注,或者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如有錯誤和其他想法,歡迎發表在評論區!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