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二十五,鍋貼兒

驚堂木一響,哩個啷個啷。我來貧一段,請君聽真詳。

列位,吃了嗎您哪?如果問一句:平民日常的伙食中最好吃的是哪個?很多人多半得說是餃子,不有那麼一句:“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 嘛!但今兒跟您聊的這個可不一樣,什麼呢?剩餃子!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二十五,鍋貼兒

您也許會納悶兒:吃剩下的餃子還能有什麼說頭?還真不是跟您掉腰子,這剩餃子茲要稍加工就變成了老北京地道的一道美食——鍋貼兒。

說起這鍋貼兒,身世早了去了!據說啊,北宋建隆三年的正月初一,按禮制,宋太祖趙匡胤這一天應該接受百官朝賀新春,但是恰逢皇太后剛剛故去,這位趙皇帝無心料理朝政,更是不思茶飯。午後,當趙皇帝獨自在院中散步,忽然聞見了一股香氣,直接竄入鼻孔,穿越喉嚨,滾入胃裡。這勾魂的香味讓這位趙皇帝立刻覺得飢餓難耐,他便一路尋著香氣走到了御膳房。

此時的御廚們正忙活著呢,幹嗎呢——他們將沒煮完的剩餃子放在鐵鍋裡一邊煎一邊吃。當看見皇帝悄默聲地進來了,頓時都蒙了!有的煎得的餃子一半剛進嘴裡立馬停住了咀嚼的動作,生怕吧唧嘴驚動了聖駕。趙皇帝此時眼裡直勾勾地盯住煎餃子看,直嚥唾沫!他讓一個御廚鏟了幾個嚐嚐,這一嘗可不要緊,只覺得焦酥香脆,一口氣就幹了四、五個,直嚇得一旁乜呆呆愣怔怔的幾個御廚大氣都不敢出。

等到了正月十一,太祖要到迎春苑宴會射箭,他特意讓御廚做了這道煎剩餃賞給大臣們享用。由於御廚們從口味到外形都做了一些改進,眾臣吃了後紛紛讚美有加。於是,這道“煎生餃子”便在當時的東京城一炮而紅,並從宮中傳到了民間。

但有一樣,這時這道宮廷美食還沒有一個正式的稱號。

清朝時,“老吃貨”慈禧太后平時最愛吃的麵食就是餃子。所以御膳房的廚師們最常做的也就是餃子,因為這管事的還專程從廣東請來了一位師傅,專門給慈禧太后做餃子。正是廣東師傅的加入,讓清宮裡的餃子多了些鮮蝦類的味道。

由於餃子做得多,自然每天剩下的不老少,怎麼辦?一般是把這涼餃子倒掉,但是有那太監琢磨出一個賺外快的門道:偷偷將這剩餃子拿出宮,賣給市面上做小生意的人,他們從沒想到事情會敗露。

這一天,慈禧來到御花園賞花。忽然間,從宮牆外飄飄悠悠的一股竄鼻的香味一下子引起了這個“老吃貨”的注意,她馬上就讓身邊伺候的太監們去外面看個究竟。

原來就在宮牆外頭,此時正有一人擺雄,正在煎煮一種麵皮金黃狀似餃子的東東,攤前圍著一群人在等著買了吃。

當太監將這美味呈遞到慈禧面前,這位老太后微微欠了欠身,咬了一口之後,頓覺汁濃爽脆,別有一番風味。

直到後來,慈禧才知道吃的這玩意兒乃是日常御膳房裡丟棄的剩餃子,被賣給了平民小販。由於餃子變涼,皮又粘在一塊兒,還淨是破了皮兒的,水煮不得幹吃不得,所以小販們才想出了這麼個歪招——用油煎著吃。

慢慢的,這種煎水餃就在坊肆間流行起來,並在京城成為一道正式的風味小吃兒。

您也許會較真兒:真有這麼個事兒?信其有,聊勝於無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慈禧太后之前,老北京似乎沒有“鍋貼兒”這種玩意兒。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二十五,鍋貼兒

究其實,老北京的“鍋貼兒”還是屬於舶來品,據老輩人講,它最初乃是由山東人發明的。

大約在民國三十年,有個滿臉麻子的山東福山人叫王樹茂,本是個廚子,當他隻身來到遼東半島時,便想利用自己的老本行謀生。由於缺少資金,開不起飯館門臉兒,這王樹茂沒就從流動小攤做起。

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他特意把膠東傳統的煎餃做了改良,不僅形狀新奇(狀如月牙),煎出來色澤黃白相間,吃起來焦嫩鮮美,頗受當地人的喜愛。又因為王樹茂的驗上長有淺白麻子,所以人們便戲稱“王麻子鍋貼”。王樹茂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好。

幾年之後,王樹茂在北京開始購置門臉房,掛起了一面“王麻子鍋貼”的旗號,並從此在北京紮下根來。

所以,老北京的“鍋貼兒”鮮明的特點就是呈月牙之形。

傳到北京之後,有時候被包成兩邊都咧著嘴的樣子,不過真正老北京人不講究吃這種,可能是忌諱這種包法的 靈感來源於破皮餃子的緣故(“破”乃寒酸之意)。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二十五,鍋貼兒

那麼為什麼王樹茂的煎餃被叫做“鍋貼兒”呢?這跟它的製作有關。

因為它有個講究,製作之時必須用平底鍋,稍稍抹一層油,然後把包好的生餃子齊刷刷地在鍋底上一個挨一個擺好,就像老房子貼牆紙那樣,久之人們便把習慣叫它“鍋貼兒”了。

鍋貼兒用的餡兒,最普遍的還是豬肉餡兒,當然,根據季節的不同,還會搭配不同的菜蔬,再添以黃麵醬、香油、蔥、醬油、料酒、椒粉等一干小料,另外,如果能再加一點雞蛋、蝦皮之類的,就更地道了。

平底鍋油煎鍋貼兒的時候,也是個技術活兒,先一個說,要均勻地酒上一些水,直到水分滲入到平鍋底部。這還不算晚,接下來每隔幾分鐘,都要灑一次水。為什麼這麼做?因為這樣煎出來的鍋貼兒不糊鍋。

趕等到蓋上鍋蓋兒小火要燜了,這會兒通常需要把握火候和時間,還別嫌費事,要不間斷地煎烙幾次,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不斷噴水、淋油。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二十五,鍋貼兒

什麼時候是個頭呢?要等到鍋裡的水分剛剛沒了,就可以關火了,但是別急,還要稍燜一會兒,再出鍋。

往往用這個慢工做出來的鍋貼兒有個特點,它的底部金燦燦黃澄澄,麵皮既酥脆又軟韌,餡料亦爛亦酥,香美異常,誘人食慾。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二十五,鍋貼兒

鍋貼兒多為葷餡,但後來出現了很多素餡料,想必是尋常人家飯桌上的常物。

鍋貼兒之所以在北京能紮下根兒來,與它獨特的北方人偏愛的口感分不開。這也足以說明一個理兒:全國各地的風味小食,多年來在北京彙集、融合、發展,形成獨特的京味。

現而今,如果能以一顆平淡、從容、不燥、不爭的心態認真地做一道小食,那必將是一種獨特的味道和體驗。往往,真正的美味珍饈,必須要經過時間的凝斂,既少市井喧譁又溫潤了似水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