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環境裡,氣溶膠傳播概率不大-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飛沫和接觸傳播被證實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而人們對於氣溶膠傳播卻知之甚少,甚至將它視作“防不勝防的空氣傳播”。4月27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領銜的一項新冠病毒氣溶膠動力學研究,記者就此進行專訪。   廁所氣溶膠病毒載量高   “在注意個人衛生防護的前提下,公共環境裡的氣溶膠大概率不會引起疾病傳播。”據介紹,氣溶膠是指懸浮在氣體介質中的固態或液態顆粒所組成的氣態分散系統,一般是微米級或納米級。有國外學者模擬氣溶膠產生過程,發現病毒可以在氣溶膠存活數小時。在武漢疫情高峰時期,藍柯帶領團隊從2月17日開始深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症及普通病房、武昌方艙醫院病區及廁所,以及有過患者的居民小區等具有代表性的醫院及公共環境,進行氣溶膠樣品採集,利用團隊前期研發的新冠病毒數字PCR檢測等技術,首次獲得武漢地區疫情暴發期的環境氣溶膠病毒載量數據,並揭示空氣動力學特徵。   研究結果表明,在當時嚴格防控的條件下,武漢兩所醫院和公共環境總體是安全的。各採樣點空氣中病毒拷貝數極小或為零,且這些氣溶膠中所含的病毒拷貝可能僅是病毒核酸而不具有感染性。   讓研究人員吃驚的是,重症病房空氣裡的新冠病毒載量幾乎測不到。“負壓病房裡換氣效率高,即使空氣中有病毒殘留,被吸附到換氣系統的濾膜上,過段時間也就沒有活力了。這提示我們,在有患者的密閉空間裡安裝高效換氣系統,是可以降低風險的;百姓居家常開窗通風,是沒有什麼風險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患者使用的廁所中氣溶膠病毒載量較高。“這提示沖水過程可能是病毒氣溶膠一個重要來源。”   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病房落塵樣品和醫護人員脫防護服區域的病毒氣溶膠載量和粒徑分佈,首次揭示新冠病毒氣溶膠的空氣動力學特徵,提出病毒氣溶膠“沉降(衣物/地面)——人員攜帶——空中揚起”的傳播模型。藍柯說,在醫護人員脫防護服區域,氣溶膠病毒載量較高,提示醫護人員脫防護服時可以先彼此消毒,減少室內灰塵,避免揚塵氣溶膠產生。   此外,在醫院樓棟通道也檢出微量氣溶膠病毒載量,說明人員聚集時病毒攜帶者與周圍人群存在潛在的氣溶膠傳播風險。   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團隊於今年2月28日撰寫研究報告,並提交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科技攻關組和相關醫院,作為政府的決策參考和醫院制定防控消毒策略的科學依據。該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10日在國際主要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佈。由於該成果是在疫情真實環境中監測的新冠病毒氣溶膠載量和空氣動力學結果,論文預印本發佈一個多月被閱讀下載5萬餘次。   藍柯特別提到,這次研究是多團隊通力合作的結果。“我們是做病毒學研究的,對空氣監測不在行,後來通過和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伏晴豔高工、復旦大學闞海東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學寧治教授等空氣監測和氣溶膠專家進行合作,研究才獲得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