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告别,从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开始

两代人的告别,从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开始

指理论上使用同一种语言而现实中却完全无法沟通的人,未来将取代“生殖隔离”成为新的物种划分标准。

据康有为自己说,那年夏天他跟光绪帝一见如故,俩人就变法一事唠了很久,最终君臣尽欢而散。但是也有人爆料,那天眼睁睁看着老康从进屋到出来没超过十五分钟,按照张小龙四小时三万字的演讲速度给他换算一下,统共说不过两千字,也就是十分之一篇《公车上书》。

这么点儿内容能把光绪撩成什么样实在难料,况且老康说的还是广东话。

历史上政治人物鸡同鸭讲的故事并不独有,东晋时期,司徒左长史王濛有一次会见外国友人,说是外国,其实就是当时的南方少数民族,双方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美中不足的是,王濛一句也没听懂。

事后老王一脸茫然的说道:“非得把介葛卢找来,才能听懂这帮南蛮子在说什么吧。”

介葛卢仨字咱得分开来看。介,是指春秋时期东夷地区的一个小国,葛卢是人家国王的名字,据说这位国王天赋异禀,能听懂牛的语言。

王濛于此处把他搬出来,实在有点儿不厚道啊。

两代人的告别,从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开始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变法才会赢

听口音你不是本朝人啊?

过去我们的沟通障碍在于方言之间的互不辨识,近代我们迎头赶上的是各国语言之间的融会贯通,而现如今即使一个人掌握了八门外语,也还是有可能在一个孩子面前似懂非懂晕头转向。

前两天看了篇关于中国粉丝文化的报道,令我震惊的不是其行为之狂热,而是人家使用的语言我一句也听不懂。说它是密码吧,并没有一套标准的转译系统,说它不是密码吧,又几乎等同于某些小圈子内的唇点黑话。写文章的人说,这是网络语言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延伸,我觉得不对,这根本就是网络原住民的母语在某一领域的专业化。

区别在于,网络语言速朽,而母语却会不断深刻。

两代人的告别,从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开始

是时候去学哑语了

再往前数,为听不懂或以为自己听懂了而尴尬的时刻发生在阅读张大春的《认识几个字》和徐文兵的《字里藏医》时,许多说了半辈子的话用了数百次的词儿,被人家拿出来一讲,才知道自己浅薄的犹如蒙童。原来我这一个人或是一代人被夹生在了一个天然的语言断层之中,往上够不着之乎者也,往下赶不上火钳刘明。中文究竟该怎么说,关于这个问题似乎是知道的越多,答案越飘忽。

不过,这也刚好让我想到了三件事。

其一,对于比自己年长的人,尽量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逻辑,不必刻意强调网络文化的优越性;

其二,对于比自己年轻的人,实在撩不动就算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基因归属,不是一家人进不了一家门;

其三,对于同龄人,能不用语言交流尽量不用,挥挥拳头或者喝杯酒都是更好的选择。

【世说新语·言语】六八

王仲祖闻蛮语不解,茫然曰:“若使介葛卢来朝,故当不昧此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