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老僧勸書生

喜歡看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和袁枚的子不語的朋友,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白話閱微草堂筆記。

曾經有一個書生,十分寵愛一個男妓,兩個人情投意合,形影不離,如同夫妻一般。

後來男妓不幸身染重病,書生痛不欲生,男妓嚥氣之時,一隻手還緊緊抓著書生的手腕,後來書生用力才把男妓的手給掰開。

男妓死後,書生經常夢見他,逐漸地在晚上的月光和燈光之下,也能看到他,後來白天也能看到,只是兩個人,總是隔著七八尺的距離。

書生同男妓問話,男妓不回答,想把他招到近前,男妓也不肯,書生走向他,男妓隨即往後退去。

原來是書生對男妓的死太過於悲傷,思之心切,漸成心病,以致幻視,書生的家人,替他求醫問道,求僧拜佛,可於事無補,書生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了。

無奈之下,書生的父親把他送到廟裡去暫住,覺得寺廟是佛門莊嚴之地,鬼神不敢在那裡放肆。

沒想到搬到寺廟之後,書生的病情如故,沒一點的好轉。

廟裡的一個老和尚,對書生說道:“諸般魔障,都是因心而起。糾纏你的,果然是這個男妓嗎?不過是你自己的心招致的罷了;不是這個男妓嗎?他也不過是從你的心中幻化而來的。只要你把心放空,一切幻象,自會無影無蹤。”

另外一個老和尚,聽了這番說辭,說道:“禪師您對愚魯的俗子凡夫說這些甚深微妙的佛法,白費口舌。沒有定力的人,又怎會做到放空自己的心?禪師對他說法,就如同大夫只向病人講述病症,而卻不告訴病人需要抓什麼藥物一樣。”

說完又把臉轉向書生,對他說道:“人的邪念,錯綜雜亂,就如同野草根一樣,想要斬斷邪念,就要像用楔子去掉孔洞裡的東西一樣,楔子不斷深入孔洞,裡面的東西就會被擠出來,當楔子完整佔滿孔洞的時候,裡面的東西,自然會掉出來。你應該這樣想,男妓死後,他的身子,會慢慢變得僵硬冰冷,接著開始膨脹,發臭,腐爛潰壞,以至於上面爬滿了蠕動的屍蟲,接著他的五臟六腑開始破碎,他的身子變作血肉狼藉的一團汙穢,令人作嘔。他的臉也會發生變化,皮膚也會發生變化,慢慢會變得和羅剎一樣醜陋不堪,想想這些,你就會對他感到害怕。”

老僧稍作停頓,繼續說道:“你再這樣想一下,假如這個男妓依然在世,時間久了,他自會長大,身材變得雄壯,不再是那個身體柔軟細膩的少年郎,慢慢他的嘴唇上會長出毛茸茸的鬍子,鬍子越來越長,又長又硬,如同劍戟,隨著時間流逝,他的白淨細嫩的臉龐,也開始蒼老,面色黑黃,頭髮開始斑白,慢慢地變得兩鬢如雪般花白,頭髮開始往下掉,牙齒也開始脫落,彎腰駝背,走上一步,就咳嗽個不停,鼻涕眼淚口水唾沫,一起流出來,髒的沒人願意靠近他,這樣想,你就會因為厭惡而想捨棄他。”

書生一言不發,一臉嚴肅地聽著老僧講話,頭腦中漸漸浮起老僧說的那些畫面,果然由愛生厭。

老僧看書生沉默不語,繼續說道:“現在是這個男妓比你先死,你對他念念不忘。假若死的是你而不是他,他現在風華正茂,肯定有別人去誘惑他,誘惑不成,又對他逼迫威脅,他肯定不會像寡婦那樣為你去守貞。一旦他跟人而去,和別人同床共枕,必定會和別人說同你生前歡愉之時說過的種種淫語,對別人做出在你生前對你做出的種種淫態,盡其所能,來取悅討好別人;從前和你的千恩百愛,都如同浮雲一樣,很快就會消散的無影無蹤,連一點渣滓都不會留下。你這樣想,自然會對他心生怨恨。再想一下,假如這個男妓依然在世,假若恃寵而驕,飛揚跋扈,把你置於不堪之地,偶然他觸怒了你,你責罵與他,他在背後詆譭辱罵你;假如你財產不能滿足他的貪慾,他有了二心,對你冷漠至極;或者他遇到了更加富貴的人,拋棄你而跟了別人,遇到你,對你看也不看一眼,行同路人,你對他的怨恨,就油然而生。你心中不斷想想以上這些情況,你的心就沒時間再去想其它的事情。你的心無閒暇的時候,那麼一切的愛恨情仇,就不會在你心裡生根發芽,一切魔障,也就煙消雲散了。”

書生按照老僧所說的,心裡不斷想老僧說的種種情況,果然,幻視的次數越來越少了,沒幾天,就沒再看到過那個男妓。

病好之後,書生向廟裡其它僧人打聽那兩位老僧,僧人們都說廟裡從無這兩位老僧。

有人說,這倆老僧,是古佛幻化而成的,也有人說這倆老僧是雲遊的行腳僧,和書生萍水相逢,暢談一番之後,已動身往別處去了。

有書生①嬖一②孌童,相愛如夫婦,童病將歿,悽戀萬狀,氣已絕,猶手把書生腕,擘之乃開。後夢寐見之,燈月下見之,漸至白晝亦見之。相去恆七八尺,問之不語,呼之不前,即之則卻退。緣是惘惘成心疾,符籙劾治無驗。其父姑令借榻③叢林,冀鬼不敢入佛地。至則見如故,一老僧曰:種種魔障,皆起於心。果此童耶?是心所招非此童耶?是心所幻,但空爾心,一切俱滅矣。又一老僧曰:師對下等人說上等法,渠無定力,心安得空?正如但說病症,不疏藥物耳。因語生曰:邪念糾結,如草生根,當如物在孔中,出之以楔,楔滿孔則物自出。爾當思惟此童歿後,其身漸至僵冷,漸至洪脹,漸至臭晦,漸至腐潰,漸至屍蟲蠕動,漸至臟腑破裂。血肉狼藉,作種種色,其面目漸至變貌,漸至變色,漸至變相如羅剎,則恐怖之念生矣;再思惟此童如在,日長一日,漸至壯偉,無復媚態,漸至癕癕有須,漸至修髯如戟,漸至面蒼黧,漸至發斑白,漸至兩鬢如雪,漸至④頭童尺豁,漸至傴僂勞嗽,涕淚涎沫,穢不可近,則厭棄之念生矣;再思惟此童先死,鼓我念彼,倘我先死,彼貌姣好,定有人誘,利餌威脅,彼未必守貞如寡女,一旦引去薦彼枕蓆,我在生時,對我種種淫語,種種淫態,俱迴向是人,恣其娛樂。從前種種暱愛,如浮雲散滅,都無餘滓,則憤恚之念生矣;再思惟此童如在,或恃寵跋扈,使我不堪,偶相觸忤,反面詬誶,或我財不贍,不饜所求,頓生異心,形色索漠,或彼見富貴,棄我他往,與我相遇,如陌路人,則怨恨之念生矣。以是諸念起伏,生滅於心中,則心無餘閒。心無餘閒,則一切愛恨欲根無處容著,一切魔障不祛自退矣。生於所教,數日或見或不見,又數日竟滅。至病起往訪,則寺中無是二僧。或曰古佛現化,或曰十方常往,來往如雲,萍水偶逢,已飛錫他往雲。

① 嬖:寵愛。

《玉篇·女部》:「嬖,春秋傳曰:『賤而獲幸曰嬖。』」

晉·王嘉《拾遺記·卷五》:「初,帝深嬖李夫人。」

唐·陳鴻《長恨傳》:「繇是治其容,敏其詞,婉變萬態,以中上意。上益嬖焉。」

② 孌童:舊時供人狎玩的美男子。

《聊齋志異.卷二.俠女》:「此君之孌童也。我固恕之,奈渠定不欲生何!」

也稱為「男妓」。

③ 叢林:和尚聚居修行的處所,後泛指大寺院。

魯智深回到叢林選佛場中禪床上,撲倒頭便睡。——《水滸傳》

④ 頭童尺豁:童,原指山無草木。頭童,形容人禿頭。豁,破缺。頭童齒豁形容人頭禿齒缺,年老體衰的樣子。

唐.韓愈〈進學解〉:「頭童齒豁,竟死何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