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寶峰巖 文

春遊寶峰巖 文/陳金梅

早年,曾經讀過唐朝詩人李白之作《與謝良輔遊涇川陵巖寺》,詩中有云:

“乘君素舸泛涇西,宛似雲門對若溪。

且從康樂尋山水,何必東遊入會稽。”

春遊寶峰巖 文/陳金梅

除了人盡皆知的桃花潭,又是什麼樣的江南美景讓李白流連忘返,不願離去呢?那“雲門對若溪”又在何處?

查閱史料,“雲門對若溪”之處指的便是涇縣寶峰巖景區了。

春遊寶峰巖 文/陳金梅

己亥年四月的一天,接到安徽省散文家協會和主辦方別有洞天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的熱情邀請,我與文友們一起走進寶峰巖,漸漸揭開她塵封已久的神秘面紗。

坐著旅遊大巴,繞過曲曲彎彎的山路,在群峰環抱中感受著“雲在山中繞,溪在腳下行”的美妙體驗,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終於我來到慕名已久的寶峰巖腳下。

春遊寶峰巖 文/陳金梅

雕刻於景區大門上三個金黃活脫的大字“寶峰巖”赫然躍入眼簾,山體似溫文爾雅的淑女側立不語,脈脈含情,不斷向我召喚,又如熠熠生輝的寶石,鑲嵌在翡翠碧玉般的群山綠水間,。

春遊寶峰巖 文/陳金梅

拾階而上,山雖不高,卻十分陡峭。周邊溪水潺鳴,似清脆悅耳的銅鈴,在徐徐微風中叮噹作響,彷彿玲瓏剔透的音樂。難道這不是自然女神的美妙之手正在演奏的生命樂章嗎?綠樹初綻嫩芽,雜花吐露芳蕊,清香怡人,香遠益清,陣陣飄向遠方,招來勤奮忙碌的蜜蜂採粉釀蜜,引來翩翩起舞的蝴蝶顧盼生姿,盼來一批又一批的遊人流連忘返。白牡丹花似銀盆,在風中搖曳多姿;紅芍藥倩美動人,左顧右盼;紫藤花纏纏繞繞,難捨難分;更有不知名的小花互不相讓,在明媚的春光下,在滿眼翠綠的千樹萬草間,輸送陣陣暗香,各自綻放迷人的風采。

春遊寶峰巖 文/陳金梅

那層層鈣化梯田,依山而下,錯落有致,清澈見底;處處曲徑通幽,光影萌動,賞心悅目,一處一景;蹁躚百鳥啼鳴,悠揚婉轉,悅耳動聽,遙相呼應;遊人不負春光,移步換景,楚楚動人,風情萬種,爭相合影留念,誓把韶華留住,把倩影和美好的祈願駐於這人間仙境。

寶峰巖的美,在於雄奇,雄奇的在於瀑布。

春遊寶峰巖 文/陳金梅

繼續攀登,忽聞前方有轟鳴咆哮之聲,彷彿萬馬奔騰而來。仰望山頭,驚見一瀑布自一巨大方形突出岩石上,如飛龍般急速而下,懸掛山腰之間,垂瀝不已,一瀉千里。泉水碰落於岩石之角,飛花濺玉,清澈剔透,萬道霞光閃耀,奇幻無比,折射出五彩繽紛的光芒。經過常年累月的流水沖刷,岩石泛白如沙,圓潤通透,造型各異,姿態百媚,任憑你想象出栩栩如生的人間萬象。遙望山石,碧玉雕花,近看原是綠苔,如絲絨般美不勝收。自飛瀑後觀,水簾密佈,前方壁立千仞,煙雨濛濛,水霧縹緲彌散於懸崖疊嶂與天地之間,呼之倍爽,所有人煩惱頓消,彷彿墜入人間仙境。水簾之後,果有一洞,洞前石碑所刻文字雲“論道洞”,其餘文字模糊不清。此洞年代久遠,料必為古代文人墨客談經論道之處耳。

春遊寶峰巖 文/陳金梅

這轟鳴巨響的飛瀑泉水因何而來?難道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嗎?

抱著探秘的好奇心,我繼續向上攀登,見一高大千年古樹之下有泉水汩汩湧出,清澈見底,匯成小溪,自巨石平臺處飛躍直下,終成這蔚為壯觀的流泉飛瀑景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對人類最好的饋贈!作為自然之子的我們又將如何去報答和反哺她呢?

春遊寶峰巖 文/陳金梅

談起寶峰巖名字的來歷,導遊告訴我,寶峰巖原名白沙山,唐高宗時,新羅國王族(朝鮮)金喬到此考察,欲在此建廟苦修求法,發現此山為石沙洞,認為難以建廟,遂另尋他處。可這秀美風光又令他難以割捨,於是百般探秘,發現山洞上方是一塊整齊的平臺,便情不自禁高喊:“好一塊風水寶地,寶峰巖也!”後來石沙山就改名“寶峰巖”。另有一種說法為,清代翰林趙青藜來到這裡,看到流泉飛瀑,震撼不已,遂寫下“寶氣凝容,結無邊光明世界,峰腰掛瀑,流不盡活潑天機”的名句,後人便改此山名為“寶峰巖”。可見寶峰巖的美麗早已折煞古人、名聞遐邇、載入史冊了。

春遊寶峰巖 文/陳金梅

數丈之高的石棉樹後,見一寺院曰大雄寶殿。據傳,早在隋朝時期這裡便建有陵巖寺。受佛教影響,元朝道家弟子也在後山建築道觀,曰幽隱觀。左道右佛,參拜之人絡繹不絕。隨著寶峰巖聲名鵲起,歷代文人墨客也紛紛來此設壇論道。南宋名臣文天祥辦起寶峰震山書院。他在《過震山別文孟淵兄弟進士》一詩中有云:“震山開學譜,丹灶憶仙蹟”。近代,王稼祥先生也曾在此講學。可見,中國人的思想,以儒教思想入世,以道教和佛教出世,儒釋道三家合而為一,在這裡得到很好的體現。它們巧妙融合,鑄就了中國人超乎尋常的博大胸襟、自強不息的內功定力和改天換地的濟世情懷,不得不令人歎為觀止。

春遊寶峰巖 文/陳金梅

個人簡介:

陳金梅、女、安徽滁州市人,大學本科,主治醫師,中、西醫聯合執業藥師,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安徽省散文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滁州市散文家協會辦公室副主任,鳳陽縣作家協會副秘書長,鳳陽縣府城鎮宣傳部宣傳幹事,府城鎮創衛辦主任。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陳金梅自幼酷愛文學,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的散文、詩歌、新聞等作品,達數百萬字,先後發表在人民網、中國文明網、《中國人口報》、《安徽日報》、中安在線、安徽省農網、安徽省文化網、安徽衛健委網、人口基金網、《滁州日報》、《皖東晨刊》、滁州市政府網、滁州市新聞網和《蚌埠廣播電視報》、鳳陽縣政府網和鳳陽縣新聞網等多個國家級和省、市、縣黨報、黨刊、雜誌、網絡和電視等媒體,曾獲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2013年作品《我與的不了情》榮獲《中國家庭醫生》雜誌創刊30週年慶典徵文活動三等獎。2015年作品《白乳泉懷古》榮獲安徽省“柔和種子酒”杯散文大賽三等獎。2016年,作品《洛陽牡丹記》獲《江淮》雜誌徵文比賽優秀獎;紀實文學《田野守望者的詩》榮獲滁州市網絡文化作品大賽優秀獎;作品《留得正氣滿乾坤》榮獲首屆鳳陽縣百姓網杯“浸潤經典 品位書香”讀書徵文大賽三等獎。2017年,作品《鳳陽縣府城鎮164名精神病人獲藥補》榮獲滁州市“民生杯”好新聞、好圖片大賽優秀獎。2018年8月6日《安徽經濟報》發表《行走在鄉間的好村醫》。11月作品《天堂並不遙遠》榮獲安徽省圖書館聯盟徵文大賽三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