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西夏向宋稱臣,宋還要每年給西夏幾萬兩銀子?

最近電視劇《清平樂》非常的火爆,講的北宋宋仁宗時期的事情。後世對宋仁宗的評價非常之高,因為他性情寬厚,從不驕奢淫逸,對自己有非常高的約束力。

宋仁宗在位時,國家基本上太平安定,經濟上也是異常的繁榮,乾隆說最佩服的皇帝除了康熙、唐太宗,便是宋仁宗了。當宋仁宗去世的時候,國民異常悲痛,不光是宋朝百姓,連西夏、遼的百姓聽到後也是痛哭流涕。

《清平樂》西夏向宋稱臣,宋還要每年給西夏幾萬兩銀子?


熟悉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積弱的一個朝代,宋朝延續的三百多年來簽訂了很多個不平等條約,就像清朝末期一樣,是個國家就想來咬一塊肉。

宋仁宗在位期間,西北地區黨項族崛起,李元昊建立西夏。西夏和宋之間發生過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戰爭,但是在三次比較大的戰爭後,雙方一看這麼打下去也不是辦法,旁邊還有一個國家在虎視眈眈的看著呢,萬一成了“鷸蚌相爭”相爭怎麼辦。於是雙方坐下來握手言和,進行了和談並簽訂了《慶曆和議》

《清平樂》西夏向宋稱臣,宋還要每年給西夏幾萬兩銀子?


協議裡比較重要的兩點是:李元昊不能稱帝,西夏向宋朝稱臣;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舊制,下同),絹15萬匹,茶3萬斤;另外,每年還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000兩,絹23000匹,茶1萬斤。

看到和談的內容,大家是不是有很大的問號,這怎麼名義上是西夏向宋稱臣,實質上怎麼向反過來一樣。咱們看一下這《慶曆和議》簽訂的背景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清平樂》西夏向宋稱臣,宋還要每年給西夏幾萬兩銀子?


西夏曆史上與宋發生過三次比較大的戰爭,分別是“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在三川口戰役中,宋一度抵擋住西夏的進攻。因為范仲淹的原因,西夏一直不敢輕舉妄動,但是韓琦不聽范仲淹的勸阻中了西夏的埋伏,進而導致了戰爭的失敗。接下來的好水川、定川寨戰役都以宋的失敗告終。

每次戰爭失敗後,宋朝都揚言要捲土重來與西夏重新展開決鬥,但是朝廷裡有一部分聲音是希望進行和談,一方面是戰爭損耗太大,另一方面是遼在一旁虎視眈眈。再說西夏,雖然屢戰屢勝,但是每次勝利都是傪勝。因為李元昊好大喜功經常發動戰爭,導致剛成立沒多久的西夏國庫空虛,哪怕是經常劫掠宋的物資,但歲與戰爭來說根本就是入不敷出。本來西夏人民的糧食茶葉布匹等生活必需品都是靠著與宋朝交換通商得來的。當兩國發生戰爭後,宋朝下令禁止兩邊貿易,物資什麼的沒辦法再進行交換,導致西夏國內物價上漲,西夏可謂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清平樂》西夏向宋稱臣,宋還要每年給西夏幾萬兩銀子?


在簽訂合約後,李元昊表面上是對宋朝稱臣,但是在西夏國內還是一如既往的稱帝,在宋朝使節到來的時候不願當著眾人的面實施臣子的禮節。對於宋朝的使臣就把他們擋在宥州,不讓他們進西夏的都城興慶府。

從條約內容上看,對於宋朝這無異於是割地賠款,是包含屈辱的條約。但是相對於龐大的軍費,而且是無法徹底消滅敵人的情況下,靠著每年的歲幣來維持國家的安穩對於當時的朝廷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宋仁宗時國家每年收入7000萬兩白銀)。

《六國論》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不就是這種情況嗎?卻不知“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無論古今,歷史已經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不只是經濟上的落後,還有軍事上的落後。

《清平樂》西夏向宋稱臣,宋還要每年給西夏幾萬兩銀子?


在當今社會這種情況依然還在不停地上演。哪個有錢國家的物資被人攔截,不就是最好的佐證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