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帝国8-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可不是欧阳修的千里马,他比欧阳修大十几岁,算是欧阳修的前辈了。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让范文正公名垂千古了。因为它充分地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血脉里传承不断的家国情怀。和这句话一样著名的大概就是出自【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

传统上对范仲淹这句名言的解释已经无需在言,不过在这里我倒是愿意再矫情两句,算是一种来自现代人的补充吧。原来的解释更多地是一种人生态度,也许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即从能力的角度出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前提是你得先于一个时代的风气感受到他可能存在的忧患和不足,而这,就变成了一种能力。用今天的话讲,这就要保持相当的批判,反思的精神,这可不是光喊喊口号就能轻易做到的事情。好了,继续说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少年贫苦,典型的“寒儒”。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宋代的其他名臣们,苦过范仲淹的恐怕是没有。一般而言,少小时分物质条件的极端困顿要么导致成人后的唯利是图,要么就是宽厚仁爱,范仲淹就是宽厚长者的典型。这很可能得益于当时整个社会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另一个猜测是范仲淹青少年时代的授业恩师绝非庸常塾师,是他的熏陶培养了范仲淹宽厚高洁的品质,这从范仲淹后来非常注重经学的研究和体悟可见一斑。有一个故事可以对范仲淹的这种价值取向做一个注解。

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没有对经学有过深入研究,缺乏深刻体会的人是不会有这种洞见的。

范仲淹在行为上的正直更是出了名的,他向来对君主采取的态度是儒家教导的“危言危行”。据记载,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遍观范仲淹一生的政治行为,这种事情发生过很多次。所以,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所谓“书生意气”了,或者什么政治投机之类的把戏,而是他为人为官的坚定不移的信仰。

范仲淹在北宋名臣榜里出类拔萃的原因除了个人品质,更仰仗他文武全才的能力。他是那种典型的“出将入相”,全能型的官员。他一生中有很多年是在边关维护武备,训练军队,甚至直接指挥军队作战的日子中度过的。这使得他相比于其他的名臣,少了一些文绉绉的书卷气,而多了不少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硬朗和豪迈。

当然,北宋的士大夫们都爱美女,而且都是公然的。有记载说,范仲淹也曾经向一个朋友讨要过自己喜欢的美女,用的是典型的士大夫方式,即写诗言志。内容对我们来说过于隐晦,看不太懂,大概齐意思就是说我看上了你那么一个小姑娘,方便吗?结果自然朋友就给他送到了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不过范老先生这种事情干得很少,无损于他的声名,我想主要还是他没有太多的时间花在这种事情上。

如果说欧阳修和范仲淹都是那个时代孕育的正直,大度,器宇轩昂的国家栋梁。那么欧阳修可能更为风流潇洒,坦率自然一点。而范仲淹则更具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那就是他的厚重。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这是一个能让异族人民,他曾经的敌人为之哭号的男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