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金章東,獨立思想和追求真理,學成報效祖國

2008年的那場大地震,讓10萬多平方公里的大地遭受重創,給汶川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傷疤。震後10年來,長安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金章東帶領團隊堅持行走震區,決心用科研彌合大地的裂縫。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金章東,獨立思想和追求真理,學成報效祖國

金章東在實驗室工作。金章東供圖


與野外考察的危險相比 研究成果更重要

" 地震雖然已經過去10年,但其造成的後續影響卻是長期的,可能會持續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2009年開始,金章東的研究團隊每年都要去龍門山,主要監測汶川大地震後當地的水環境、滑坡體的變化,以及地震對土質、飲用水等造成的後續影響。

去野外考察,風餐露宿是常有的事,期間難免會遇到不適應的情況,甚至遭遇危險。有一次,金章東和團隊結束工作後從上游往回走,中途被武警攔下來了,說前方發生山體滑坡,道路都被埋了。

" 第二天早上看到報道,說山體滑坡埋了20多輛車。要是我們早一點過去,後果真的不堪設想。"回憶起這次經歷,金章東仍然心有餘悸。

雖然工作時刻伴隨著危險,但眼看著研究的一步步推進,金章東的動力愈足。10年來,他對災害性事件的關注從未間斷,並開拓了災難性事件環境效應的研究領域。"2018年5月12日,為紀念汶川地震10週年,在成都召開了兩個國際學術會議,邀請世界各地的專家來看災後重建,一起關注地震及其環境影響。"

十年後,汶川土地上的生命已重新怒放,金章東對震區的研究卻有更長遠的打算。"監測個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長時間。雖然是基礎研究,但對於當地的道路建設、飲用水保護、生態環境修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他認為,通過基礎數據的持續積累,進而解決實際問題,讓人們更加了解所生活的環境,才是他們開展基礎研究的意義。

" 辛苦歸辛苦,困難歸困難,但每次走進大自然,都會感到特別輕鬆。"金章東直言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也是一種幸運,對於自己的選擇更是無怨無悔,"探索自然的過程,既是對自然的認識過程,也是對生命的認知過程,這是坐在辦公室或實驗室無法體會到的。"

一次又一次反覆的試驗就是研究

金章東有一句"名言"--試驗、去試驗,一次又一次反覆的試驗就是研究(Re-search)!每個研究生入學之初,甚至報考前,金章東都會與其交流並討論他們對科學研究的認識,然後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興趣選擇研究方向。

由於研究的性質,他們每年有大量的野外和實驗分析工作,雖然辛苦,但學生們都樂於開展野外考察和監測工作,在一次次實地考察中鍛鍊"眼力"、激發"靈感"。

為了研究汶川地震環境效應,從2009年下半年起,金章東就帶領團隊在四川龍門山一帶開展系統的野外考察,採集河水和懸浮物樣品。有一次,學生給金章東打電話說那邊的水文站正準備燒掉前幾年的懸浮物樣品,問他要不要,他毫不猶豫,用一萬元收購了5個水文站的珍貴樣品,租了一輛卡車用十幾個箱子運西安。

" 2005到2008年的河流懸浮物樣品,每一天的都有。這是汶川地震前的樣品啊,沒有了它們,後面的對比,我們就做不了!"金章東激動地說,這批樣品在國內是"獨一份",萬一當時學生沒有留意到,或晚去幾天,都會失之交臂。

這樣的"有心",讓金章東頗感欣慰:"我會盡可能給學生和團隊成員提供平臺和條件,讓他們不斷地去試驗,但最後發展成什麼樣子,那就看他們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了,畢竟我不可能每一步都幫你規劃好。"

學生答辯時嗓子不舒服,他會示意旁邊的人給倒水;對於學生的煩惱傾訴,他會說"還有我呢";他也會因為在分析樣品時看到裡面有硅藻,特別招收一位研究硅藻的學生,只為充分利用樣品。"我希望他們每個人都跟我不一樣。"金章東說。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金章東,獨立思想和追求真理,學成報效祖國

金章東再訪劍橋大學。金章東供圖


獨立思想和追求真理是科學的最高價值

科學家應該是什麼樣的,享受科學該是什麼樣的狀態?1999年博士畢業後,金章東時常這樣問自己。劍橋大學的訪學和"百人計劃"平臺給了他全新洗禮,他開始享受科學研究的美妙。

" 劍橋是自然科學研究的聖地,你要問一個教授或學生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發現和高檔次科學論文,他們會告訴你:到實驗室去,那裡有你需要的一切。"金章東說,在劍橋做研究,首先要制定研究方案,填寫各類名目繁多的安全操作表格,並提前預約儀器,起初他覺得這種做法非常教條,但後來才發現,只有如此,才能掌握樣品和實驗進度,最主要的是數據的可靠性。

劍橋每天都有學術報告,聚焦著許多全球著名科學家,金章東從中感受到了全球性的科學交流與合作。"當'尊重前輩'與'治學自由'發生矛盾時,真正的劍橋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因為獨立思想和真理追求是科學的最高價值。"金章東說,在這樣氛圍的薰陶下,他深刻感受到要想獲得科學發現,就要親身試一試的意義。

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的資助下,金章東不但擁有了自己的研究團隊和實驗室,還擁有了一個實踐科學精神和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自由平臺,以及一個具有濃郁學術氛圍的研究團隊。隨之,金章東開始了邀請國內外學者訪學交流、聯繫國內外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為團隊成員創造更好的科研氛圍等一系列實踐,科研成果也頻頻湧現。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 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發表論文近300篇……二十年如一日,金章東堅持著自己的科學態度和培養理念,也享受著探索自然的一個個過程和驚喜,他用行動和成績解答了博士畢業時自己關於"科學家應該是什麼樣的"的提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