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特色产业迈大步 乡村振兴蓄动能

“现在1年简直相当于过去20年!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感受着埇桥区产业调整的快速步伐,老海寺国有林场场长刘飞非常感慨。为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培育农业知名品牌,既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为乡村振兴积蓄起澎湃动能。

发挥资源优势,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埇桥区是农业大区,位于安徽省北部。作为宿州市唯一城区以及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埇桥区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区到现代农业大区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埇桥区抢抓机遇,积极行动,加快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的转变。

老海寺国有林场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埇桥区东北部,经营总面积为23856.7亩,现有木本植物160多种,木本花卉60多种,兼有珍贵的药材上百种和各种飞鸟、小动物,生态环境极佳。

作为埇桥区唯一的国有林场,老海寺国有林场一直发挥着区域“绿肺”功能,但由于交通不便、体制不完善,这里的发展速度始终慢别人一拍。

2016年开始,转机出现了。

国有林场改革在2016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老海寺国有林场的职工待遇有了保障。2017年,安徽省启动林长制改革,又给老海寺国有林场增添了无限动力。埇桥区以林长制为统领,结合脱贫攻坚,积极谋划绿色富民产业,围绕增绿增效、管绿护绿、用绿富农三大任务,进一步推动老海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老海寺国有林场附近建有1000多亩的黄桃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和贫困户100多人,而省级森林公园的创建,将为宿州市民创造一个观光旅游休闲的新去处。

“以前修一条路要好几年,这两年基础建设速度明显提升,林场发展真正迈入了快车道。目前老海寺国有林场正在打造森林公园,规划正在征求意见,大家周末爬山、度假都很好。”埇桥区林业局办公室主任郭秀芹说。

除了自然资源优势,人才在埇桥区农业强区建设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0后”许亚锋是埇桥区桃园镇浍光村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从事进出口贸易,并接触到海外植物进口业务。2016年,许亚锋返乡创业,在浍光村建立了进口花卉苗圃基地。根据工作经验和市场行情分析,许亚锋很快找到主营家庭园艺的市场定位,效益越来越好,种植规模也逐步扩大,2018年基地扩大到30亩。

埇桥区:特色产业迈大步 乡村振兴蓄动能

许亚锋的花卉苗圃为乡村发展添动力

在创业过程中,许亚锋创办小鼹鼠园艺家苗圃基地,和村里的贫困户结对帮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每年为村民带来8到10万元的工资收益。2018年,许亚锋又建立了浍光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推动本地产品上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壮大特色产业,筑牢未来发展根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作为农业大区,近年来,埇桥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围绕现代农业和三产融合,抓好做强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繁荣乡村服务业等工作,筑牢乡村振兴产业根基。

“黄林村位于行蓄洪区,薄壳山核桃耐涝,适应性强,在这里因地制宜开展种植,不仅能解决劳动力不足、种地困难的问题,也可以有效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站在解集乡黄林村薄壳山核桃扶贫基地里,解集乡林业站站长征营业介绍说。

据悉,埇桥区重点发展美国薄壳山核桃种植业,在解集乡、栏杆镇、北杨寨行管区,夹沟镇、时村镇、大店镇等乡镇栽植薄壳山核桃6710亩,吸纳社会投资1000万元,带动70余户100多人参与种植,实现增收近10万元,每户增收1428元左右。

夹沟镇是千年古镇,资源丰富,土地肥沃。2012年,彭庆林返乡创业,在夹沟镇夹沟村养殖鸽子,并打造出“鸽子—生猪—蔬菜”农业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夹沟村将彭庆林的蓝翔鸽业作为支柱产业,从经营理念、标准化厂区建设到品种选育、防疫管理等进行一系列的提升。

“带动全村60多户养殖肉鸽,其中贫困10多户,贫困户每年可获得3万元收益。”夹沟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周四季说。

埇桥区:特色产业迈大步 乡村振兴蓄动能

正在生产的大王村扶贫工厂

近年来,埇桥区坚持产业项目引导,在全区创办村级兴农服务公司,大力建设扶贫工厂近百个,帮助贫困户稳增收的同时,也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脱贫的陈现玲,如今每天都会到埇桥区北杨寨行管区大王村的扶贫工厂上班,骑电动车10分钟,送小孙子上学又不耽误工作,每月能拿2000多元的工资,让她感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

“企业发展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皖北人力资源丰富,在这里设立厂房,既能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能扩大产能,很符合我们的理念。”伊顿海思服饰大王村扶贫工厂负责人储召波说。

2019年1月,伊顿海思投资兴办大王村扶贫工厂,投入运营后提供就业岗位110个,其中通过培训后吸纳贫困户就业27人,平均工资从2200元到3100不等,为贫困户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为村集体带来每年6万元的租金收入。

“农村未来发展靠产业,大王村扶贫工厂年加工生产服装20万套左右,年产值约5000万元。我们辖区13个行政村共有4个扶贫工厂,这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北杨寨行管区副书记蔡玉明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