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我們上期講到了石灣陶塑的藝術價值,很多對石灣陶感興趣的讀者紛紛點贊,同時也提出了很多問題,例如石灣陶的原作現在較為稀少,尤其是全手工製作的,想收藏石灣陶應該如何選擇呢?石灣陶原作的複製品精品也值得收藏嗎?這期就來聽聽馮瑋瑜老師對石灣陶收藏的心得。


真的收藏家,除了關心藏品的市場價值,熱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種熱愛體現在各個細節,我們上期說到馮瑋瑜老師不遺餘力地推廣石灣陶塑,將石灣陶帶入北京參加專題拍賣展會,連展品的擺設也是親力親為,每個角度一分一毫的角度都是他們精心設計的。不僅如此,在收藏、寫書、開講座、辦展會之餘,馮瑋瑜老師更參與到黃釉瓷的傳承性研發和石灣陶塑的開拓性創作中。

為做《秋瑾》專門去紹興

石灣陶從瓦脊文化發展而來,所以過去基本以仙、佛、道為題材,人物形象不夠突出,例如過去大家做王羲之,旁邊必定要做一隻鵝,如果沒有鵝,別人就認不出來那是王羲之了。因此馮瑋瑜希望能夠收藏一些反映這個時代、展現人性光輝時刻的作品。

她有時間就會去石灣找一些陶藝家聊天,聊著聊著就進入狀態,漸漸就深入下去了,他們在交流中講到一些概念、故事,慢慢再從講故事進一步到和陶藝家一起打草稿共同創作。這種感覺有點像過去文人墨客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很文雅、很享受的過程。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自得堂藏品:潘超安 《老眼看舊書》特寫


藝術創作本來就是精神迸發的產物,因此特別需要交流,需要各種頭腦風暴、觀念碰撞,才能出現好作品;收藏雖然需要財力作底,同時更需要真正的熱愛和投入,如果單純是投資,會喪失掉很多樂趣。因此,馮瑋瑜和石灣陶藝家們很合拍,大家都很歡迎她去。她對陶藝家有所幫助,同樣,從陶藝家那裡她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自得堂藏品:潘超安《情僧蘇曼殊》特寫,馮瑋瑜參與創作

馮瑋瑜會融入到題材設計裡面,和年輕陶藝家一起合作一些作品。譬如她很喜歡歷史人物蘇曼殊、秋瑾等,希望陶藝家去嘗試,因此多方面找資料給他們做參考。為了做秋瑾,她甚至專門去了一趟紹興,到秋瑾的故居拍了很多照片。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自得堂藏品:潘超安《秋瑾》,馮瑋瑜參與創作


這樣參與創作的作品,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有的甚至兩三年才出得來。這對陶藝家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其實石灣陶在最鼎盛的時候,價格甚至比官窯還貴。雖然今天沒那麼火了,但陶藝家做出的作品仍然不愁賣,走商業路線可以很快賺到錢。如果僅僅為了經濟效益,不必要做這種突破。但不少陶藝家尤其是有美院教育背景的年輕人,願意為它注入新鮮活力,想趁著年輕的時候去做些新的嘗試,提升自己,所以他們和馮瑋瑜的合作都很默契。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自得堂藏品:潘超安《丞相偷瓶》特寫


《姐妹情深》“換衣”復燒三次


這樣合作的作品基本都是原作,原作都只有一件。如果要翻模,必須將原作切開,那原作也就沒有了。有時候作品出來的效果特別好,陶藝家也會跟馮瑋瑜提出能不能翻模,一起合作分成,市場上肯定受歡迎。但她都拒絕了。因為翻模以後,還需要再精修,如果是少量翻模,作者還會親自修一修面部表情,但如果要產業化,那作者是沒辦法獨立完成的,只能是告訴工人眼睛的位置、嘴角的地方應該怎麼修。而石灣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傳神,翻模出來的總歸跟原作有區別。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自得堂藏品:潘超安 《姐妹情深》特寫,馮瑋瑜參與創作


比如《姐妹情深》這一件,人物的神情特別俏皮可愛,造型馮瑋瑜非常喜歡,但一開始她發現身上的衣服不適合她們,必須重新上釉復燒,而復燒作品很有可能就會爛掉。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潘超安 《姐妹情深》特寫,馮瑋瑜參與創作


為了燒還是不燒,他們開了很久的會——不復燒的話,其實還是一件不錯的作品,只是沒達到我們想要的最佳效果;復燒的話,可能就沒有了……最後這件作品復燒了三次,每一次都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所以,每件作品都彌足珍貴。最後這件作品後來還做了《自得堂藏陶》系列叢書的封面。

精製品也有收藏價值


除了“只有一件”的原作之外,石灣陶藝還有精品和商品。馮瑋瑜介紹,目前石灣陶藝大師們會做部分適合大眾消費類精製品,它們適宜用於家居擺設,主要培養消費者的消費興趣。若是收藏級別的,則建議收藏老師們的原作。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蘇美顏《走向勝利》原作

收藏級別的“原作”,是指上述由陶藝家獨立並親手創作的作品,原作基本上都是孤品,收藏價值較高。精品是指由陶藝家塑造、制模後,由工人進行製作與施釉,陶藝家再進行修整、題款簽名與燒製。商品則是指陶藝家塑造、制模、注漿生產後,由工人修坯並燒製而成的產品,上面有作者的印章,該類商品因為數量較大,僅作為擺設觀賞之用,無收藏價值。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馮祖輝《夏荷映月》原作


石灣陶塑原作珍貴難得、價值不菲,那麼它的複製品精品值得收藏嗎?原作和精品作之間的又有什麼區別呢?

馮瑋瑜的感受是:收藏首先應該是源於喜歡,要真的認為並且理解它的美,對它產生真實的喜愛與研究的興趣,這樣的收藏才能長久。石灣陶藝從誕生之初就與嶺南建築、家居擺設息息相關,大家如果只是為了裝飾擺設,買一些自己喜歡的、釉色斑斕、造型獨特的放在家裡也挺不錯。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自得堂藏品:潘超安《上壽》原作特寫


如果是帶有投資的目的,就看是入門級別的,還是資金許可買更精品的東西了。原作只有一件,孤品當然是很少的,但一件原作能通過倒模的方式限量製作幾十件精製品,成型之後由大師親自修坯,也能滿足更多人收藏的需要,價格上也會比較低。一般來說,大師們的精製品也就是幾萬塊錢,體積小一點的作品一兩萬也會有,它可以成為一種入門的投資品種,讓大家容易接受。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自得堂藏品:凌康強《伏妖降魔》原作


如何分辨原作和精製品


馮瑋瑜還給剛入門石灣陶收藏的讀者,介紹了一個簡單分辨原作和精製品的方法:如果是原作,一般會有完整的題記,內容包括作品名稱、在什麼時間、因為什麼緣由而做了這樣一件東西,還會有創作者的印章,就像字畫一樣。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自得堂藏品:潘超安《紅拂女》印章題款

精製品則會刻有標號,說明一共做了多少件,這是其中的第幾件,和版畫的道理一樣。如果是年代更遠一點的作品,建國初期藝術家不能在作品上落款的,那就看風格來區分,每位大師都有其各自的風格,而且往往晚年與早年還有較大的區別,像梅文鼎近年來做了一批現代風格的造型作品,不斷尋求自己藝術的突破;潘柏林從寫實到唯美、到變形的造型,風格也在嬗變;劉藕生現在以大寫意的造型聞名,但他早年也曾做過一些相當寫實準確的人像……這就需要不斷的學習與積累。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自得堂藏品:劉藕生《陸游像》特寫


石灣陶也有作偽的,例如民國時期一代大師潘玉書的作品,在他去世後就有人向他的後人租其印章作偽,甚至連劉傳大師早年也曾仿製過潘玉書的作品。但跟字畫相比,偽作比較少。因為石灣公仔要注漿複製的話,就會把原作破壞掉,所以只能是仿造,在這個過程中就會與原作有差別,但價值高的石灣陶還是有人作偽的。值得慶幸的是石灣陶的鑑定相對容易一些,一些大師的後代很多也都是從業者,例如劉傳大師的原作現在市場上一百幾十萬,但較少人作偽,因為劉傳的後代都在做陶塑,他們也能鑑定父親作品的真偽,辨別起來比較容易。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自得堂藏品:劉傳 劉桂樂《關公坐像》特寫


馮瑋瑜收藏石灣陶塑多年,一直秉承的就是“買得起、藏得住、賣得出”幾個原則,即收藏的時候要看自己的資金計劃和配置,“藏得住”就是要沉得住氣。在2014年藝術廣東的兩大主題論壇之一——“石灣陶藝的傳承與發展高峰論壇”上,她建議收藏者在瞭解其升值潛力的同時,要提高審美品位,挑選能打動自己的作品,進而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自得堂藏品:曾良《休憩》特寫

而要實現“賣得出”,重點是選擇收藏的藏品具有審美價值。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廖洪標看來,好的石灣陶塑必須具備“三結合、四個好”幾個條件:所謂“三結合”,是指形神結合、胎釉結合、泥火結合;“四個好”則是人物感情好、釉色好、胎色好和火候好。“只有幾個方面完美的結合,才能夠達到一件上乘的作品。”陶塑人物要展現出喜怒哀樂的感情,判斷標準是能否做到恰到好處、使觀眾產生共鳴。所以傳神就是要給人一種精神的感受,人物肢體語言是否恰當也極為重要。

石灣陶該如何收藏?讀懂美、有感情才能“賣得出”

△自得堂藏品:吳滿熾《相伴到老》特寫

作為廣東土生土長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石灣陶藝主要為廣東、香港、澳門及南洋地區的華人所收藏,因此多年來可謂是“養在深閨人未識”。有人說,石灣公仔走不過長江,影響力太小,只是小眾藏品,缺乏發展空間;也有人說,石灣陶藝正處於低谷、升值潛力巨大……哪種說法是對的?如何才能顯現石灣公仔真正的價值?我們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