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央視有條新聞火了,說南方要實現集中供暖了,這可讓一到冬天就哆哆嗦嗦的老沈又打了一個激靈。
“什麼?供暖?現在立刻馬上!我!可!以!“
我立刻勸住了老沈,南方的集中供暖不是你想的那種市政管道集中供暖,而是通過一種技術在你的小區裡實現供暖…(此處省略1000字技術解讀)
老沈失望的回了工位…
南方供暖,就像“狼來了”
“南方集中供暖”呼聲,就像是入冬的象徵,似乎每年到這個時候都要響起來一陣子。
在拉尼娜姐姐馬上就要來的這個超冷冬天,南方集中供暖的話題又來了。
之前南方為什麼沒有實行集中供暖?
圖片來源:南方週末
1957年,為了更好地與農業生產結合,我國正式採用竺可楨的劃分標準,即以1931年全國各地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所制定的區域來劃分南北供暖線。
同期,我國參照蘇聯模式,初步建立起住宅鍋爐集中供暖體系,並在北方城市建設了多個熱電廠。
不過,當時的熱電廠主要為工廠辦公樓、車間、集體宿舍等供暖,很少為城市民用建築供應生活用熱。
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的北方的城市民用建築才開始集中供暖。
自此,南北方居民的冬季室溫才有了較大區別。
之前有張圖在網上很火,2016年網絡春晚,有一個環節是屏幕隨機連線到全國的某三個家庭。
黑龍江雙鴨山的家庭只套了件長袖;其次是陝西的這家是襯衫+毛衣;而浙江烏鎮的家庭,羽絨衣外套還要裹圍巾。
21世紀互聯網發達後,南方的朋友們才發現,原來暖氣這個東西這麼好用。
南方或許真的不適合集中供暖
對比幾十年前劃下的供暖線,現在條件好了,新能源也開發的很多,所以南方集中供暖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集中供暖似乎在現階段不太可行。
先說說幾個制約條件。
1.如果城市重新進行集中供暖改造,對市政是一個壓力,供熱的管道架設並不容易,維護、規劃難度都堪比燃氣和電路。另外,南方很多城市,在幾十年的建設進程中,根本沒有考慮到供熱管道的問題,如果要鋪設,基本意味著把所有的路挖一遍。
目前供熱系統是下圖這樣搭建的,南方城市的基礎設施已經成熟了,再進行這種改建也不太現實。
就算能破除萬難開始改建,但是初裝費、管道費等各種名目的費用或許需要居民和市政共同承擔,怎麼分攤?而且改造成本不低。
2.供熱和供電不一樣,中間的能耗損失太大,理論上熱電廠應該建在城市的幾何中心,但現實操作中很難。而且熱電廠是耗煤大戶,一點也不節能低碳。
3.供熱肯定是要收費的,北方的暖氣費一個家庭每年4-6個月供暖期在幾百至數千元不等。然而南方確實用不了5個月供暖,要是供暖2個月左右的話嗎,收的暖氣費還不夠管道維護費呢。
4.加裝了供暖設備後,其實還需要外牆保溫、更換保暖性較好的窗戶等輔助設施更新,還是需要投入。
所以南方,可能真的不適合集中供暖。
若是上海集中供暖,需要多少投資?
所以昨天吃完飯,我和老沈討論了一下,如果要在上海做集中供暖,需要花多少錢?
首先,不算郊區(熱力損耗太大),上海市區面積66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在1000萬左右。
在基建上,1公里的直徑1.2米的熱力管道(雙管),保溫管價格大約在640萬左右,管件、人工、機械、土建等費用約在300萬左右,也就是一公里一千萬。
如果要給660平方公里的市區修建供熱管網,參考最近新聞中山東一市“新增供熱面積79平方公里,新增管網27.8公里”的數據,660平方公里至少需要260公里的管線,管線鋪設大概需要26億,另外,管線每年還要折舊、維護。
還有供熱站的建設,由於燒煤太汙染空氣,可能只能選擇天然氣或者電力,這個供熱站的投資也是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大項目。
這還僅僅是材料成本投入,沒有算人工、水電、管理、設計等費用。
在南方最重要的還有觀念問題,北方的財友們應該都知道,每年小區是要預繳一部分錢給熱力公司的,如果交的錢不夠,就是供暖需求低,無法開通服務。
很多老一輩的南方朋友,其實在觀念裡不需要暖氣,不需要花這個錢,依然靠一身正氣就可以,所以這又像老舊小區裝電梯一樣,出現了觀念碰撞的問題。
這麼看來,南方城市一直沒有集中供暖還是有道理的,貴也難啊!
5000億的市場,熱泵站可以代替嗎?
進入11月份以來,暖氣片在南方城市的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0%。推高取暖設備銷量的人,主要來自江浙滬、安徽、湖南、湖北、重慶、四川等地。
難道南方朋友們就只能靠電暖器過冬了?
其實目前,很多人把目光放在了熱泵站上,你可以理解成能管一個小區的大中央空調。
南方一些自建熱泵站的小區,可以經過處理將熱水送入業主家中的地熱管中供暖。效率高,方便,技術成熟,國產化率也高,很適合溫度相對較高的南方。
據央視報道,未來十年,南方供暖總市場規模可能在4000億-5000億 ,平均到每年,可能會增加400億的規模。
所以給各位財友提出一條創業路徑,或許專攻南方取暖設備的生產、研發和改造,這又是一個大市場呢?
對了,南北方的財友們,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們每年的空調費、暖氣費,大家可以彼此參考一下集中供暖和吹空調烤電暖器,誰更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