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抱臉蟲”,竟是“海中仙女”

可怕“抱臉蟲”,竟是“海中仙女”

在海洋中有一個奇葩的動物類群,它們激進地讓身體形態一次次突破我們對生物的認知,卻保守地從不離開海洋半步;有的肢體鬼畜扭動如奇行種,有的卻如花般優雅,這就是棘皮動物門。它們也常作為各類電影中怪物的原型,比如著名的科幻恐怖電影《異形》系列中可怕的抱臉蟲,原型就是本文的主角——海百合。

可怕“抱臉蟲”,竟是“海中仙女”

海百合被動漂移生態圖

海百合屬於棘皮動物門中的海百合綱,身體一般由根、莖、冠(萼、腕)三部分組成,由於外觀酷似“百合花”而得名。在自古生代之初至今的五億年漫長曆程裡,始終在海里不斷繁衍著,不過,它們可不像抱臉蟲那樣兇殘而行動迅速,更不會把卵寄生在人體內。

可怕“抱臉蟲”,竟是“海中仙女”

最原始的海百合出現在貴州東部的寒武紀地層裡,是一種構造簡單的底棲固著“原始海百合”;在奧陶紀和志留紀時海百合逐漸繁盛起來,但所發現化石多以零散保存的莖稈、莖節及腕和羽枝的碎片為主;泥盆紀至石炭紀時期,海百合已相當繁盛,有時可發現長如手指的海百合莖稈,並常與淺海底棲相的其它生物如珊瑚、苔蘚蟲、腕足類等共生;二疊紀時常見的海百合化石主要是分散的海百合莖或腕的碎片,保存在石灰岩及硅質岩中;在貴州關嶺一帶距今約2.4億年的三疊紀中晚期地層中,可發現大量保存完好,具有較長莖稈的“創孔海百合”;侏羅紀、白堊紀及新生代以來,亞洲除喜馬拉雅山脈及臺灣外,海水多已退去,所以僅在歐美及我國西部發現一些有莖或無莖類型的海百合。

可怕“抱臉蟲”,竟是“海中仙女”

中國始海百合

可怕“抱臉蟲”,竟是“海中仙女”

關嶺創孔海百合冠部

化石的保存形態可用於大致判斷地層的時代和準確判定沉積環境:當發現具有較完整的萼或腕者,為海水較寧靜的海灣或較深水“低能帶”沉積環境,如果僅為分散狀的眾多莖、腕、羽的碎屑堆積者,則為海水動盪的濱岸淺水“高能帶”沉積環境。由此可看出,海百合趨於從淺海環境向深水環境發展,從有莖類向無莖類發展。

可怕“抱臉蟲”,竟是“海中仙女”

低能帶環境完整保存

可怕“抱臉蟲”,竟是“海中仙女”

高能帶環境離散保存

很多人曾以為海百合就像百合花一樣,是根、莖在下,而冠部的萼、腕在上,在海底固著生長的,但在雲南保山志留紀中期的棕紅色粉砂質泥岩層裡,卻發現了冠部朝下,依靠自身的漂浮器官倒掛著的“施甸杯海百合”。

可怕“抱臉蟲”,竟是“海中仙女”

帶氣囊的施甸杯海百合

隨著化石資料積累和不懈研究,人們逐漸發現:海百合動物群落中,既有底棲固著者,也有營漂浮游蕩生態的龐大群落,如“施甸杯海百合”以及貴州關嶺一帶發現的三疊紀“創孔海百合”就是典型的營漂浮生態的兩大海百合群落。只不過前者具有自生的漂浮器官,而後者是附著於外來的海面浮木上。

可怕“抱臉蟲”,竟是“海中仙女”

由於海浪、海流的攪動,完整的海百合化石通常很少見,而創孔海百合由於生活在貴州關嶺封閉而平靜的海域,因此產出規模特別巨大,整體保存特別完美,完整群體單件甚至可拼接為巨幅化石牆,頗為壯觀,還有的與魚龍、海龍化石共生,稱為“龍帶花”,具有極高的研究和觀賞、收藏價值。

可怕“抱臉蟲”,竟是“海中仙女”

海百合與魚龍共生

如今的海百合在弱肉強食的大海中,為了生存,大多放棄了容易斷的長莖稈,它們能夠自由行動,四處漂流,色彩美麗而能隨環境改變顏色,逐漸成為現代海百合家族中的旺族,並被稱為“海中仙女”或“海羽星”。

可怕“抱臉蟲”,竟是“海中仙女”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我們下期再見。


文稿源於張家志《古海奇葩——海百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