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課程名稱:30萬億銀行短期理財

課程受眾:理財顧問

課程目標:從"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收益性、流動性、風險性)三個問題,以數據為入手,更客觀地來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使理財顧問朋友們能夠"看得懂、講得清、賣得出"銀行理財產品。

課程大綱:

一、"由誰理財?"

二、"理誰的財?"

三、"投資三元悖論"

(一)流動性

(二)收益性

(三)風險性

核心知識點:

"由誰理財?"(國有大行、股份行);"理誰的財?"(高資產淨值客戶、私人銀行客戶);"投資三元悖論"(期限、是否保本、產品資金投向、風險五級分類體系)

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清禾講堂,我是大偉。光陰有限,知識無價,相信自己,要努力,不著急,一起做有知識、有思考、有溫度的財富管理達人!

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課程是《30萬億銀行理財》。上節課中呢,我為大家明確和梳理了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定義。根據理財新規,銀行理財產品是指銀行自產的、非保本的理財產品,這也是本課程講解和討論的基礎。(像保險、基金、信託等這些銀行代銷產品不在此次課程討論範圍內。)

由於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高於儲蓄,同時兼備了低風險的特徵,故而受到了追捧,被當成一種儲蓄的替代手段。從2004年至今,從一開始的股份制銀行、到國有大行、再到城商行,從0到30萬億,現在的理財業務已經成為了我國所有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之一了。隨著銀行理財產品的不斷髮展,它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今天呢,我就從"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收益性、流動性、風險性)三個問題,以數據為入手,更客觀地來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使理財顧問朋友們能夠"看得懂、講得清、賣得出"銀行理財產品。

首先來看"由誰理財?"

一、"由誰理財"

由誰理財?銀行理財當然是銀行來理財。這沒錯。走在大街上,銀行隨處可見,工農中建交、招行、興業、北京等等,讓人數不勝數。但問題來了,該選哪家銀行?

先看一下最權威、最全面、最專業的、最近剛新鮮出爐的一個榜單。2018年11月16日,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了《全國銀行理財綜合能力評價報告(2018年上半年)》。裡面不僅有全市場理財業務綜合能力排名TOP50,還有在銀行理財產品的創設能力、發行能力和投資能力三大維度的PK排名。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市場理財業務綜合能力排名前十的銀行依次是: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分機構類型來看,全市場理財業務綜合能力前50名中包括國有銀行5家,股份制銀行12家,城市商業銀行25家,農村金融機構7家及郵政儲蓄銀行。從名次分佈來看,前20名中以國有銀行及股份制銀行為主,城市商業銀行及農村金融機構集中在20名至50名之間。


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上圖:全國銀行理財綜合能力評價結果前50名(2018年上半年)

從數據不難看出,全國性商業銀行(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的排名較為靠前,特別是國有銀行,全部入圍前十強。"宇宙行"工商銀行毫無懸念拔得頭籌,且在細分榜單——發行能力和投資能力方面也均位列第一。第二名來自股份行的大牛——招商銀行,並在創設能力上位列榜首。第三名仍是來自股份行的精兵——浦發銀行,雖然規模不及國有大行,但浦發的理財產品具有較高的投資收益,表明其投資運作能力很厲害。

我國銀行理財市場的高集中度毋庸置疑,這也和老百姓日常的感受一致。其中,股份制銀行為主力,無論是在理財創新速度、理財的發行規模上,還是在日常理財業務的服務上,都要略勝國有大型銀行一籌;而國有大行銀行渠道優勢明顯,市場表現也較為亮眼。各地城市商業銀行、農商行雖然也在發行自己的理財產品,樹立自己的理財品牌,但是鮮有特色。當然也有例外,從上面的名單也可以看出,南京銀行、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綜合理財能力就排在華夏、廣發、渤海、浙商等股份制銀行前面。以2017年底的數據為例,30萬億銀行理財產品中,股份行、國有行分別佔比40.45%、33.75%,17家銀行總計佔到了74.2%;而數以千計的城商行、農商行,合計佔比僅為21.35%。

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上圖:2016/2017年各類型銀行機構理財規模同比增速及佔比情況

通過以上的講解,我想大家已經對不同類型銀行的理財市場格局有了基本的瞭解。再回到問題上來,"由誰理財"?是選渠道優勢明顯的國有大行,還是選具有理財創新服務優勢的股份行?抑或是選擇有自己特色的城商行、農商行?作為從業者,我們應該知道從創新設計能力、產品發行能力、資金投資管理能力等方面來考察銀行的綜合理財能力。解決了"由誰理財?",自然而然就進入到"理誰的財?"的問題。

二、"理誰的財?"

理財就是八個字,"受人之託、代人理財"。這個人可能是一個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金融機構本身。根據這個概念,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每年發佈的銀行理財報告,將銀行理財分為個人理財、機構理財和同業理財三大類。

首先看個人理財。2016年底之前,個人理財包括一般個人類客戶和私人銀行類客戶兩類,從2017年半年報起,又新增"高資產淨值類"的分類。這三者的具體劃分如下:私人銀行客戶:根據銀保監會的定義,准入門檻金融淨資產達到600萬元人民幣。高資產淨值客戶:准入門檻為滿足以下條件之一:1、單筆認購理財產品份額不少於100萬元人民幣的自然人;2、認購理財產品時,個人或家庭金融資產總計超過100萬元人民幣的自然人;3、個人收入在最近三年每年超過20萬元人民幣或者夫妻雙方合計收入在最近三年內每年超過30萬元人民幣的自然人。一般個人類客戶:不符合以上兩種類型的自然人。

我國居民對於銀行理財往往存在較大的誤解,認為只有高收入群體(即業內常說的高淨值客戶,或業外常說的財富自由人群)才需要進行理財。其實不然,2018年9月26日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第三十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根據理財產品的性質和風險特徵,設置適當的期限和銷售起點金額。商業銀行發行公募理財產品的,單一投資者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

1萬元人民幣"。將原先資管部發行的理財產品5萬元門檻降至1萬元。這一點無形中極大擴展了銀行理財客戶範圍,向更多年輕客戶、低收入客戶伸出了橄欖枝。因此,當前我國銀行理財的服務對象還包括了中低收入人群,只要盈餘資金達到了適當的規模,便可以拿去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其次機構理財。2016年底之前,機構理財包括面向實體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行的理財產品;從2017年半年報起,僅指面向實體企業發行的理財產品。

再看同業理財,簡單理解就是金融機構間的互相存入資金,賺取利率差。從2017半年報起,將"銀行同業專屬理財"更名為"金融同業類理財",將面向非銀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也納入其中。也就是2016年底之前同業理財僅指銀行同業理財,2017年起,同業理財不僅包括銀行同業,還包括非銀金融機構,統計範圍擴大。同業理財資金的特點,一是具有批發性(量大),二是對價格非常敏感,且具有趨同性。


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上圖:銀行理財產品按客戶類型分類情況

目前呢,我國銀行理財以個人客戶為主的特色明顯,截至2017年底,30萬億銀行理財產品中,一般個人類產品為14.60萬億元,佔49.42%,幾乎半壁江山;加上高資產淨值類和私人銀行類產品佔比66.99%,達到三分之二。而機構專屬類和金融同業專屬類產品分別僅佔22%和11%。這個比例與美國銀行業的資管業務的顯著不同,以JP摩根資產管理公司為例,2017年其機構資金佔比高達48%。


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上圖:2017年末我國理財產品與摩根大通資產管理資金來源對比情況

在理財實踐中,我們會接觸不同類型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的性格、資產、需求等不同,相應的預期收益、風險承受能力等也不同。理財顧問所要做的就是把握每一類型客戶的性格特點和購買行為,幫助他們找到最滿意最切合需求的理財產品。那麼,我們要思考,對於某一款理財產品,客戶最最關注的是什麼?通常,一是收益,無利不起早,收益可觀才有動力購買;二是風險,風險可控、產品風險與自身承受能力匹配才能去購買;三是期限,靈活度好才能進可攻退可守,買了才會更踏實。這就是接下來需要講的"三性原則"。

三、"投資三元悖論"

投資上有個"投資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講的是高收益、高流動性和低風險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如活期存款是典型的放棄了超高收益的產品,獲得了超高的流動性和超低風險。那麼這"三性"原則在銀行理財中是怎麼體現的呢?

(一)流動性——期限

我們首先從流動性上看,有種說法:只有因為流動性、因為資金鍊斷裂而破產的企業,而沒有因為負債而破產的企業。無論對個人投資者還是對企業,流動性都是至關重要的。

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更直觀地體現在期限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今天課程的題目是"30萬億銀行短期理財",而不是短期的銀行理財產品。有些繞口,為什麼要強調短期?期限短意味著高流動性。上面我們剛剛講過,銀行理財以個人客戶為主,個人客戶有個特點,風險偏好較低,而同類型產品中,低風險有個顯著特徵就是高流動性,所以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以短期為主,大多不超過1年。看一組數據,2017年發行的理財產品中,6個月以上產品僅佔18.86%,12個月以上的僅佔2%,而6個月以下的產品佔到了80%以上。


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上圖:2017年發行銀行理財產品期限結構

高流動性低風險,是銀行理財的最大特點。然而在銀行這類非市場化的金融服務機構,流動性補償帶來的收益並不明顯。即購買3個月的理財產品和12個月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差不了多少。舉個例子,2018年11月23日,招商銀行發行的一款掛鉤黃金兩層區間一個月結構性存款,預期到期利率:1.15%或2.85%(年化);一款掛鉤黃金兩層區間三個月結構性存款預期到期利率:1.35%或3.68%(年化);一款掛鉤黃金兩層區間十二個月結構性存款,預期到期利率:1.75%或4.00%(年化)。3個月和12月的產品,年化收益率僅差0.4%。

所以在風險一定的情況下,兼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期限搭配很重要。是要高流動性低收益,還是要高收益低流動性?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原則"收益性"。

(二)收益性

銀行理財產品按照收益類型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保證收益類,二是保本浮動收益類,三是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前兩類又可以歸納為保本類,第三類為非保本類。保本,從字面意思上不難理解,就是可以確保本金的安全。

非保本,顧名思義,就是不能保證本金,也不保證收益。

談到保本原則,很多人記住了巴菲特說過的那句話"投資中有兩條重要的原則,第一是保證本金安全,第二是牢記第一條原則"。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絕對是一種比較受歡迎的理財產品之一。原因很簡單,既能保本又能保收益,就說明其風險相當低,而很多人也就看重這一點。不從字面意義上來看,確實保本理財產品更有利於理財者,但實際上卻未必。保本理財產品之所以能保本,不是說銀行拿自己的信譽來做擔保,承擔無限連帶責任,而是有一種保證本金的措施,比如有類似期權的金融產品做風險對沖,或者有擔保公司可以兜底。但是這些保證本金的措施都是有成本的,如期權的費用、擔保的費用,這些費用讓原本不高的收益率變得更低。這也是保本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普遍較非保本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低得多的原因。

2018年4月出臺的資管新規和2018年9月出臺的理財新規從法律地位上剝奪了保本理財的合法性。換句話講,保本理財產品將退出歷史舞臺。原因呢,就是保本理財承諾兌付本金的產品屬性顯然與"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資管本質背道而馳。(投資收益由投資人享有,風險也由投資人承擔,受託人只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從2005年發佈《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保本理財法律地位的確立開始,保本理財存在了十幾年,截至2017年,30萬億的銀行理財產品中,

保本理財規模約7.37萬億,佔24.95%

那麼這這些存量保本理財產品該何去何從?理財新規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了過渡期。"新老劃斷"原則通俗地講就是任何不符合新規的產品,過渡期內不得新增,但可以用新產品滾動對接,在過渡期結束時消化完所有存量的不合規舊產品。過渡期為發佈之日起至2020年底,對提前完成整改的機構,給予適當監管激勵。也就是不到兩年半的時間。簡單地講,在這兩年半的時間內,有存量的保本理財,但不能新增。2020年底,銀行理財產品100%是非保本產品,即"銀行理財產品不論是名稱還是合同中肯定不能有保本二字,而叫了保本二字的肯定不可能是理財產品。"不過,新規的出臺並不意味著現在這些保本產品全部從銀行消失,很可能是重新規範後用上新的名字。"就好比有一個金融產品超市,原來保本和非保本的產品都在銀行理財這個大貨架上,今後要將它們整理區分開來。保本的產品就不能再出現在銀行理財的貨架上,有一些可能完全下架,有一些可能會出現在其他名字的貨架上。"

其實,目前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中,非保本理財佔絕大部分。截止2017年底,30萬億的銀行理財產品中,

非保本理財規模為22.17萬億元,佔比達到75.05%。雖然這些本金不被保證,但是投資者實際上只承擔了有限的風險。借用黑格爾的話"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因為成熟的理財者追求的是最佳的風險收益性價比,即在承受相同風險的前提下,獲取更高的收益。承受風險不可怕,可怕的是白白承受過多的風險,提高風險收益性價比才是理財顧問幫助理財者要乾的事情。

接下來,我們聊聊風險性。

(三)風險性

什麼是風險?風險就是不確定性。直觀地來看,風險直接造成的是產品收益的部分或全部損失,本金的部分或全部損失,甚至本金之外的額外損失。"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投資的風險遠不止於股市。包括銀行等在內的所有投資理財市場都是有風險的。

其實,在理財產品說明書的一開始,都會用顯眼的字體提示理財產品的風險,風險可能多達十幾種。(這裡不詳細講解)風險性,我們主要講兩個方面,一是追根溯源,瞭解理財產品資金的投資方向,"錢去哪了";二是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體系。

1.資金投向

"追蹤不到錢到哪裡去了?"這不僅是投資者的焦慮,也是觸發很多風險的關鍵所在。弄清"錢去哪了"是個很重要的事情,投向不同直接決定了風險和收益的不同。根據2017年理財年報顯示,銀行將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主要投向四大類市場:


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上圖:2017年末銀行理財產品資產配置情況

一是債券。債券市場具有收益穩定、風險較低的特點,一般作為理財產品安全墊部分的投資。債券吸收了超過40%的理財資金,是最主要的配置資產。

我國債券市場主要分利率債和信用債兩大類。

利率債主要包括風險很低的金融債、國債、地方政府債券、政策性金融債和央行票據。其中,我們接觸最多的就是國債,即國家發行的債券。實際上,國債只是利率債中很小的一部分,交易量最大的是金融債、央行票據等。利率債具有收益率穩定、容量大、流動性好等特點,所以一般作為理財產品安全墊部分的投資,從而保證理財資金的穩定性,提供交易的流動性。


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上圖:利率債一覽表

信用債是指政府之外的主體發行的、約定了確定的本息償付現金流的債券。信用債具體包括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可轉債、資產支持證券等品種。

利率債和信用債名稱中的不同,就是二者的最大不同。利率債的發行主體信用級別都比較高,所以最大的區別就是利率;信用債的發行主體信用等級千差萬別,所以最大的不同就是信用。具體表現為信用評級的差別。國內比較有名的評級機構有中誠信、大公國際、上海新世紀、聯合資信和東方金誠五家。國際比較著名的有穆迪、標普和惠譽。通過風險評級,確定公司債的風險溢價水平,從而決定發行利率。公司債可選擇的空間非常大,但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來說,對安全性的要求比較高,因此一般僅限於投資AA+以上評級的債券。

二是非標債權。非標資產以其高利率,是銀行、保險等資金方青睞的對象。佔理財資金投資餘額比重為16%。

"非標淮化債權資產",是指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

在2013年3月份銀監會出臺的"8號文"中,指出當前非標資產的存在形式"包括但不限於信貸資產、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各類受(收)益權、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

而2018年4月出臺的資管新規則以排除法的方式間接給出了"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籠統定義:即資管新規明確了標準化債權資產的認定標準,對非標債權採取排除認定規則,即不屬於標準化債權資產的就只能劃歸到非標債權資產。按照資管新規,標準化債權資產認定的5個條件:1.等分化,可交易。2.信息披露充分。3.集中登記,獨立託管。4.公允定價,流動性機制完善。5.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經國務院同意設立的交易市場交易。

一般地,非標債權主要包括信貸資產、信託資產、委託債權等。以信貸資產為例,信貸資產是指銀行所發放的各種貸款所形成的資產業務。信貸資產基本上可以等同於銀行的貸款。投資到信貸資產上的理財產品,相當於銀行把自己應得的貸款利息收益轉讓給了投資者,同時也把風險讓給投資者。那麼資金是怎麼投到信貸資產上呢?

舉個例子:X銀行給A企業發放了一筆1億元、利率7%、期限為5年的貸款,經過X銀行資產管理部的打包,將這筆信貸資產包裝成一款1年期限、利率為5%的理財產品,總額度為1億元,該產品連發5年。細心的人發行,貸款的總額度、總資產和理財產品的總額度、總期限是相互對應的。信貸資產是一種比較好理解的理財投資資產,那麼信貸資產的風險是什麼呢?信貸風險的風險在於投資的貸款無法收回,在銀行內俗稱發生了不良。

從理財產品所投資的非標資產的風險來看,整體信用風險相對較低。由於2016年開始理財年報不公佈非標資產的評級,我們以2015年數據為例,截至2015年底,理財資金投資的非標債權資產中,15.10%的資產評級為AAA,16.13%的資產為AA+,25.75%的資產為AA,A-級以下的資產僅佔6.33%。


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上圖:2015年理財產品持有非標資產評級情況

三是現金及銀行存款。理財資金對這塊的配置比例約14%,主要是出於流動性和安全墊的考慮。

四是權益資產。私人銀行類理財等私募產品可以按合同約定投資於股市或非上市公司的股權,理財年報顯示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為9.5%。

權益類投資是指投資於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權益類資產,包括股票、基金、基金專戶等。權益資產一般風險比較大。比如常見的股市暴跌,最近的一次為2018年11月10日,中國股市遭遇"黑色星期四",個股方面,滬深兩市逾千股跌停,僅有73支股票上漲。可能有些投資者看到這些投資標的時會情不自禁地皺眉頭:這些投資標的不是有風險嗎?為什麼銀行要投資這些有風險的產品?投資這些產品能給理財產品帶來穩健的收益嗎?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無論如何投資,銀行投資是為了獲取穩定的收益,減少產品的波動性。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金融的發展,銀行也有越來越多的手段可以規避風險,另外,投資權益類資產還可增加投資品種的豐富性,在此不多講。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我國權益類市場投資品種的不斷豐富,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必然會逐步上升。

從資金投向來看,債券和銀行存款收益穩定風險低,一般作為理財產品安全墊部分的投資;非標債權種類繁多,風險不算太多;而權益性資產的風險高,但收益也高。

實際上,一款產品的資金投向,並不是只投向一個品種,絕大多數的都是不同投資品種之間的組合。簡而言之就是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或者不同的容器裡。雞蛋就是理財的資金,籃子、容器就是不同的投資品種。在理財產品說明書裡都會給出投資品種範圍及投資比例,比如招商銀行2018年11月21日發行的招商銀行焦點聯動系列之股票指數表現聯動(中證500區間累積結構)非保本理財計劃,給出的投資品種及投資比例為:銀行存款,0-50%;債券逆回購、資金拆借,0-90%;債券資產、資產管理計劃和信託計劃等,10-100%;衍生交易工具,0-10%。通過投資品種範圍及投資比例的,投資者可以大致預測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但有些產品會存在投資比例設置範圍過大的問題,比如招商銀行2018年7月30日發行的招商銀行私人銀行對沖銳選系列一期理財計劃,給出的投資品種及投資比例為:對沖類產品,0-100%;現金管理工具,0-100%。投資者很難預測出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這種情況,就需要看一下銀行自身的風險評估結果了。畢竟自己發行的產品還是自己最瞭解。同時,出於對自身聲譽的保護,銀行也會謹慎地對潛在風險進行評估。所以,銀行給出的風險評級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2.風險等級

那麼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是怎麼劃分的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分級體系情況。根據2018年9月26日發佈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理財新規)"第二十八條 商業銀行應當對非機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確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一級至五級,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分。商業銀行不得在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過程中誤導投資者或者代為操作,確保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第二十九條 商業銀行只能向投資者銷售風險等級等於或低於其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理財產品,並在銷售文件中明確提示產品適合銷售的投資者範圍,在銷售系統中設置銷售限制措施。商業銀行不得通過對理財產品進行拆分等方式,向風險承受能力等級低於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的投資者銷售理財產品。"

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主要參考一下幾個要點:

第一,理財產品的投資範圍、投資資產和投資組合比例。我們在上面一個角度專門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進行了講解,不同的投資資產會產生不同的風險,投資組合比例的不同也會造成風險等級的差異。

第二,理財產品的期限、成本、收益測算。產品的期限越長,需要投資者承擔的不確定性越大,投資的風險也就越大;產品的成本越高、收益的測算越高,相應的投資者也會承擔較高的機會成本,進而不確定性也就越大。

第三,發行銀行開發設計的同類產品的過往業績。這其實參考了銀行實際的投資運作能力,並參考之前的投資波動率來對產品進行風險評級。

第四,理財產品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各類風險。銀行會謹慎地對潛在風險進行評估。

綜合以上四條,從當前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實踐來看,銀行一般將理財產品分為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五個級別,分別對應前述理財新規中所要求的五級分類,同時部分銀行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詳細的風險等級劃分。以招商銀行為例,該行就從本金保障特性、收益保障特性、信用風險等級和市場風險等級等維度,採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理財產品的風險進行評價並確定理財產品的風險級別。將理財產品風險由低到高分為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五個級別。具體如下:

(1)R1級(謹慎型)。該級別理財產品由招商銀行保證本金的完全償付,產品收益隨投資表現變動,且較少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的影響。產品主要投資於高信用等級債券、貨幣市場等低風險金融產品。

(2)R2級(穩健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但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在信用風險維度上,產品主要承擔高信用等級信用主體的風險,如AA級(含)以上評級債券的風險;在市場風險維度上,產品主要投資於債券、同業存放等低波動性金融產品,嚴格控制股票、商品和外匯等高波動性金融產品的投資比例。此級別還包括通過衍生交易、分層結構、外部擔保等方式保障本金相對安全的理財產品。

(3)R3級(平衡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有一定的本金風險,收益浮動且有一定波動。在信用風險維度上,主要承擔中等以上信用主體的風險,如A級(含)以上評級債券的風險;在市場風險維度上,產品除可投資於債券、同業存放等低波動性金融產品外,投資於股票、商品、外匯等高波動性金融產品的比例原則上不超過30%,結構性產品的本金保障比例在90%以上。

(4)R4級(進取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較大,收益浮動且波動較大,投資較易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影響。在信用風險維度上,產品可承擔較低等級信用主體的風險,包括BBB級及以下債券的風險;在市場風險維度上,投資於股票、商品、外匯等高波動性金融產品的比例可超過30%。

(5)R5級(激進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極大,同時收益浮動且波動極大,投資較易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影響。在信用風險維度上,產品可承擔各等級信用主體的風險,在市場風險維度上,產品可完全投資於股票、外匯、商品等各類高波動性的金融產品,並可採用衍生交易、分層等槓桿放大的方式進行投資運作。


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上圖: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分級體系


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上圖:招商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及收益率關係圖

從產品風險等級來看,中低風險受歡迎程度比較高。根據理財年報,2017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佔比高達83.25%。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量僅佔0.16%。


剖析30萬億銀行理財的現狀:由誰理財、理誰的財、投資三元悖論

上圖:2017年末我國理財產品不同風險等級佔比情況

從一定程度上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水平和風險往往是成正比的。因此,對於兼具高風險、高收益和高流動性的理財產品,廣大投資者最好別激動湧入,一定要思考和尋找這背後的原因。2018年6月14日,在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上,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向廣大投資者進行了風險收益的教育。如他所說,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至此,我們在本節課中對30萬億銀行短期理財,這一關注度最廣泛的銀行業務,從由誰理財(發行機構)、理誰的財(投資者類型)、"投資三元悖論"(三性原則)等三個問題進行了講解。第一,由誰理財?國有大行的渠道優勢明顯,股份行的理財創新服務優勢突出,部分城商行、農商行也不乏特色,在幫助理財者挑選機構的時候,考察銀行的創新設計能力、產品發行能力、資金投資管理能力很有必要;第二,理誰的財?我國銀行理財客戶分為個人、機構和金融同業,理財顧問所要做的就是把握每一類型客戶的性格特點和購買行為,幫助他們找到最滿意最切合需求的理財產品。第三,"投資三元悖論",講的是高收益、高流動性和低風險是不能同時存在的。選擇理財產品要衡量流動性、收益性和風險性三者之間的關係。承受風險不可怕,可怕的是白白承受過多的風險,在流動性補償不顯著的情況下,提高風險收益性價比才是理財顧問幫助理財者要乾的事情。

目前,銀行理財儼然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作為從業者,理解銀行理財、深究理財結構、風險管理、投資偏好等這些"燒腦"的東西,才能對銀行理財去向何方有更清晰的認識,並以此指導或幫助投資者投資。近年來,我國銀行理財新產品層出不窮,很多投資理財的知識需要我們沉下心來仔細瞭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理財顧問,要不斷學習這些新出現的投資理財知識,不要倦怠,要努力。一起做有知識、有思考、有溫度的財富管理達人!


作者:周桂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