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真誠地面對內心和自我,也是一種成功

聽過幾次蔣方舟的線下演講,不做作很真實,喜歡她。

作為一個接近90的80後,從小就開始寫作的她,才華是滿滿地溢出的,她的母親是著名作家尚愛蘭,在母親的影響下,7歲開始寫作,9歲寫出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2008年被清華破格錄取,大二的時候,獲得了人民文學散文獎。畢業後到《新週刊》雜誌擔任副主編。但是她是不願在母親的光環下做個文二代的,從她這本自傳《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中能夠看出,她對於寫作是從小就愛好的,除了高三的一小段時間,其餘的時間每天都是筆耕不輟,在她的自由寫作當中,有拿捏得很好的情緒,有細緻入微地描述,有信手拈來各種文學作品在文中的引用,自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可見她的閱讀量之大和閱讀範圍之廣泛。


《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真誠地面對內心和自我,也是一種成功

圖片來源於網絡

01 年少輕狂,迷茫彷徨,也是青春的一種表達,別都讓玫瑰變成了捲心菜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巴勃羅·聶魯達把自己全部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智慧,和他對詩與文學藝術的體悟,都凝練在他的自傳《我坦言我曾歷經滄桑》之中,蔣方舟也將自己的成長經歷,不同時期時的思想,對人生的感悟寫出來彙集成冊《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這也是她的一本自傳,在書中她也坦言說是對過去的一種告別,發出來了,以前的事就不用再提了,也說自己是不曾歷經滄桑的,因為“不覺得有什麼憤怒非吶喊不可,有什麼委屈非呻吟不可”,的確啊,比起老一輩在當代中國所經歷的苦難,我們這代那點“滄桑”的確是不值一提。

作為同齡人的我,對於《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裡面描寫的很多小時候的學習和生活的場景,有許多共鳴:像是國慶盛典彩排的畫面,作為部隊大院裡長大的孩子,踢正步閱兵儀式走方陣是兒時的記憶,拿著遊戲幣大戰數回的街霸記憶,網吧剛風靡的時候,通宵作戰反恐精英的時光,調制解調器嘎吱嘎吱撥號等待網頁打開了什麼“紅茶館聊天室”裡聊人生談理想到半夜的經歷。雖然小時候所在的城市是不同的,但那時貌似全國一盤棋,還記得大學時欣賞來自不同省份的同學們小時候照片的情景,居然有著同樣的裝扮和動作:賈寶玉、林黛玉、女特務,孫悟空,戴斗笠的民族少年,錦衣衛......這種想要毀掉的童年藝術照。你是不是笑了,也曾經被家長拉著去拍過的,對不對?

青春的迷茫和叛逆:書中講到一個關於玫瑰和捲心菜的寓言,魔鬼對伊甸園裡的一株最美的玫瑰說:“你的確很美,不過你沒有用,你看看對聖靈有所貢獻的大樹,美麗是不夠的。”玫瑰就請求上帝把自己變得有用,於是上帝就把它變成了一顆捲心菜。對啊,捲心菜看起來比玫瑰有用可以吃,但是青春是一定要有什麼用麼?年少輕狂,迷茫彷徨,也是青春的一種表達方式。硬是要讓青春變得有用,如果變成了一園子蔬菜,的確有點可惜。


《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真誠地面對內心和自我,也是一種成功

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我為什麼不敢“留點餘地”?能夠充滿勇氣地面對真實的自我,也是一種成功吧!

書中有篇《我為什麼不敢“留點餘地”》講的是日本馬拉松運動選手圓谷幸吉在自認為準備得萬無一失的馬拉松比賽中得了第三名,向日本人民道了歉,承諾要在下次比賽中奪冠,但是力量和鬥志都在他日復一日的跑道上不斷被消磨,在寫下了最後一句“我累了,再也跑不動了”之後就自殺了。他無法再找到動力,無法再超越自己,就決絕地做出了揮別人生的手勢。但是人生啊,是一個不斷在向著終點奔跑的過程,我們都是不斷地在途中衰老著,生活是不允許你棄權的,是不會給你留點餘地的,你的領先優勢會被競爭對手趕超,會不斷地被逼迫向前。

此時,腦中蹦出的都是一些勵志書《你努力的程度還不到拼天賦》,《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拼命努力的自己》,《別在該奮鬥的時候選擇安逸》,《我們不要低配的生活》......確實是濃濃的雞湯,現在很多人的生活是讓我們無法留點餘地的,在成長中不斷摸索生命的意義,很多人都是在找點雞血打進去,找點雞湯喝下去,以此來激勵自己,不給自己的生活留餘地。

生活在北上廣深的中青年看到了《80後是公司裡最好欺負的一群人》這樣的文章,也是無力反駁的。80後此時也許會欣然一笑吧,是啊,自己的房貸車貸要還,又要開始考慮購置學區房了,給小朋友的擇校費,興趣班輔導班的費用要準備了,作為公司裡的夾心層,來自上級的,和來自比你年輕要錢又少的後浪的壓力,帶著滿滿的職業倦怠感和瓶頸期的焦慮,和對成為“35歲以上的某某行業的人都去了哪裡,現在怎麼樣了”這種公號文章中的主角的恐慌。留有餘地麼?你不配啊!面對生活的種種壓力,你敢直面自己的內心說一句:“我累了,再也跑不動了”麼?為什麼我就要不斷地選擇堅強,不能慢一點或者停下來,休息休息喘口氣麼?不能歲月靜好,花謝花開麼。

如果我們可以不再被大眾普遍認同的成功的價值觀而裹挾,不再為了別人眼中那個更好的自己而奮鬥和生活,而是有著自己對生活的見解和追求,自己的堅持,真誠地做回自我,獲得內心的寧靜,也算是一種成功吧!


《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真誠地面對內心和自我,也是一種成功

圖片來源於網絡

03 寫作的意義是什麼?是克服孤獨,是我手書我心,還是擔負社會責任

寫作的意義對於每個人來說可能都不一樣,時常也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是我手書我心,還是為排解煩惱和憂愁,是為了激勵自己鼓勵他人,還是為了呈現出腦海中醞釀已久的激盪故事,是寫具有商業價值的文案,還是升職加薪的述職報告,是體制內的公務寫作......目的不同,寫出的內容也會不同。

蔣方舟通過一篇篇文章,呈現出自己不同時期的不同寫作目的,童年時期的她是為了把自己和別人區別開來,想要與眾不同,青春時期是為了克服孤獨感,為什麼會孤獨,是因為一直以來對與眾不同的追求,讓她形成了對生活的疏離感,覺得自己是個冷靜的旁觀者,因而變成了老師眼中的冷漠孩子,那麼的格格不入,不能融入集體中,於是乾脆就孤獨下去,她通過寫作把寂寞變成了一場理直氣壯。中學時期的她估計是不開心的,周圍都是富二代,她也把同學們關心名牌,各種炫富,對時尚生活追求這些事情拿出來寫了一遍,作為一個孩子,內心是會受到影響的,她就在文章裡描述了自己因為讀錯了班裡同學買的一雙名牌鞋的品牌名,就讓自己去了解了各種對她來說沒有什麼用處的各種品牌名的經歷。在大學時期不寫小說了,轉而寫一些反應社會現實的雜文了,戰鬥性強的檄文也寫過,後來放棄,因為實在不喜歡這種風格,“寫社會現實的文章會讓人愈發無力,還要面對讀者的挑剔,他們會批評你,陰暗面不要宣傳,要多些正能量的主題才是你的職責。”

你始終是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


《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真誠地面對內心和自我,也是一種成功

去年她就曾經表達過自己要進行互聯網脫退,的確她也發起了這樣的活動,也感謝過自己最初開始寫作的年代,互聯網並不發達的年代,很多名利都沒有向她洶湧襲來的可以靜心寫作的年代,讓她得以有時間自由地寫她喜歡寫的東西,進行她熱愛的創作。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才華橫溢的喜歡自由寫作的少年,成長為一個需要引領社會輿論,接受社會評判,不能像以前那般隨意創作,也因為擔任了知名雜誌的編輯,目的性和責任感都要變強的作家,內心經歷的一些掙扎和階段性的自省。

以上就是我對於蔣方舟的這本《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有感而發的一些內容與你的分享。

感謝你的耐心閱讀。成長的道路上充滿未知,但是我們不懼怕,因為我們並不孤單,

我是@嘚瑟小仙女,持續輸出,與你分享

“想都是困難,做才有答案”,職場路上我們一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