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幹掉專業翻譯,AI還得再學50年

本文來源:冬驚

編者按:近日,本公眾號獲授權轉發了火眼金睛比爾王的文章“觀點||高校翻譯專業將逐漸消亡,不僅僅是因為AI”(請點擊文後閱讀原文查看)一文,引起讀者很大反響,從文後大量留言和閱讀量就可以看得出來。今天,特發譯者冬驚的文章“想幹掉專業翻譯,AI還得再學50年”,歡迎大家閱讀評鑑。感謝冬驚授權轉發本文。——翻譯教學與研究

觀點||想幹掉專業翻譯,AI還得再學50年

文/冬驚

幾乎每次做分享,都會有人問“你覺得翻譯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近日又看到兩篇文章在談這個話題,一篇是復旦大學蔡基剛教授寫的《AI時代,高校翻譯專業必然走向消亡?!!》,另一篇是火眼金睛比爾王的文章《高校翻譯專業將逐漸消亡,不僅僅是因為AI》。

在不少人擔心翻譯專業沒有前景的同時,我也想再談談人工智能時代譯員面臨的危機和挑戰,以及為什麼我們還沒有下崗。

01 機器翻譯真的能取代譯員了麼?

在AI深入到翻譯領域的今天,不少人覺得,既然人工智能都那麼強大了,那麼很多東西機器翻譯一下就好,何必花錢找譯員呢?

誠然,機器翻譯的準確度是在不斷提高,但是究竟能不能直接拿來用,以及翻譯的水平如何,還是需要人工判斷的。

拿合同翻譯來說,谷歌翻譯即便對了95%(實際上根本達不到這個準確率),剩下5%的錯誤(比如說漏翻了一句),可能會給你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把合同交給法律專家,或者有法律背景的翻譯來做。

機器翻譯依靠機器學習來豐富記憶庫,但譯員不僅有儲備,還有判斷。譬如在嚴肅的場合,Trump要翻譯成特朗普,而不是“川普”。把AlphaGo(阿爾法圍棋)翻譯成“阿爾法狗”其實也是不妥當的。但如果是翻譯一個脫口秀,翻譯風格和用詞就會不同。

觀點||想幹掉專業翻譯,AI還得再學50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機器翻譯或者機器輔助翻譯在翻譯新聞、合同、專利、說明書、學術論文這些領域的時候,確實能給人省力不少,可是能不能直接用呢?我的答案是不能。甚至於譯者如果不是一個好編輯的話,機器翻譯的東西他都改不好。

對於篇幅較長、專業度高或者信息量極大的筆譯而言,三審三校都不一定能保證100%準確,機器翻譯目前能達到的準確度更是遠遠不夠直接拿來用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客戶一開始覺得可以用機器翻譯省點錢,但員工真用機器翻譯把東西弄出來以後,還是覺得效果不好,要找我們校對。這時我通常會說,重譯吧,在你的譯文上改,可能還沒有重譯效果好。

文學翻譯、影視翻譯、藝術翻譯、廣告文案翻譯這些創意性強領域,機器翻譯就更無法取代了。我曾經試過用谷歌翻譯把經管類的英文章節翻譯成中文,後來發現還不如全部人工翻譯,因為把機器生硬的譯文改過來,花的功夫比自己譯還多。機器翻譯的錯誤理解還可能會把你繞進去。

我們平常做翻譯,做得好客戶不一定會大加讚揚,可是如果錯了一個關鍵的地方,那就是很嚴重的錯誤,可能會遭到投訴、扣款,甚至拿不到錢。

我們平常收試譯、選譯員的時候,經常能看到用谷歌翻譯應付的,這種譯員我肯定不會合作。不是說絕對不能用谷歌,而是看他會不會用谷歌。如果一個筆譯員離了谷歌就不會翻譯,那麼他確實不適合幹這行。這種翻譯通常會把機器翻譯對的東西給改錯。

觀點||想幹掉專業翻譯,AI還得再學50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曾為獵豹移動CEO傅盛與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家邁克斯·泰格馬克教授做過一場名為《預見未來——機器·人共同進化》的交傳+耳語同傳,泰格馬克教授也說,AI還是有很多領域是替代不了的, 譬如口譯就不能。

也曾和幾位搞IT的朋友談過這個問題,一位朋友說,“現在人們說翻譯馬上要被AI取代,實則高估了現階段的技術水平,我認為50年內AI也取代不了整個翻譯行業。” 另一位朋友說:“就現在的AI,感覺五十年未必能有翻譯文學的能力,因為那個是有審美的,是‘強智能’”。

即便AI繼續學習,能夠在邏輯推理上更進一步,它仍然不具備人的感情和溫度,而這一點,是口譯員和創意類翻譯不能被取代的理由。

02 誰來判斷翻譯水平?

中國的翻譯容易不受尊重,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英文水平,尤其是英文寫作水平。

遇到認為自己英文水平天下第一的客戶就更可怕了,他往往覺得自己的英文比美國人還好,不是讓翻譯把譯文改成他能看懂的大學英語四級水平,就是要我們給出一堆材料證明某個譯文確實是美國人翻譯/校對的。

一部分人覺得日常生活中能和外國人對話,自己的英文就很好了——實際上,日常對話並不一定需要特別高的英文水平,即便是操著一口broken English, 外國人也可以保持基本的禮貌,努力理解你的隻言片語,甚至誇獎你英文說的還不錯。如果你的發音還挺好的,那就更能唬住一大批中國人,畢竟也不是每個非英語母語人士都能找出你一句話中有多少語法錯誤和詞語搭配錯誤。

外語學習者講不好英文可以理解,然而更可怕的是,教口語的老師很多發音都是錯的,甚至連個nose都不會讀。幹翻譯的人都知道,外語/翻譯專業的學習者那麼多,真正水平合格的有幾個?

觀點||想幹掉專業翻譯,AI還得再學50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比爾王在文章中提到“MTI的畢業生最終進入翻譯行業的似乎寥寥無幾”,這個現象確實存在,有不少人都改行了,可是你看一下其他專業,改行的人也很多。

那些學工程的都去工地了嗎?學IT的都去當程序員了嗎?學新聞的都當記者了嗎?學法律的都當律師了嗎?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的都幹嘛去了?僅僅是一部分人沒有從事本專業,就可以證明這個專業會消亡,或者沒有存在價值了嗎?

學生時代我特別熱衷於學二外三外,除了英語和保加利亞語,我還學過日語、西班牙語和法語,但是現在日語連假名都快認不全了,西班牙語頂多能聽懂日常對話,看懂簡單的郵件,法語只學了一個月,已經不會讀了。

作為一名翻譯,我這些二外三外學不到能做翻譯的程度,那就是沒用。但是對於豐富生活、增長見識的層面來說,還是有用的,我學了保加利亞語就懂了基里爾字母,能看懂、聽懂一些俄語,學了西班牙語就能看懂一些意大利語,能分辨出一些歐洲語言,也不能說全然無用。

至於經世致用層面的用處,都得是學精了以後才能有的。借用一位青年書法家朋友的話來說,即便是非常小眾的東西,精通之後都能有用。譬如很多人覺得現在沒有人讀詩了,但是做得好的詩歌公眾號也有不少人在看,還有人靠在網上講詩詞為生。

至於譯員會不會被機器取代?如果連機器翻譯的水平都沒達到,那就不用問了。

03 翻譯如何適應市場?

比爾王說,“很多同傳的真實年收入大概30萬上下,最重要的是,上升的空間很小,和很多其他行業相比,付出和回報,付出和獲得的未來職業上升空間,完全不成正比。”年收入30萬上下,中位數是這樣的,但是對於善於經營的同行來說,給他們年薪60萬的穩定工作也是不願意去的。

為什麼呢?一個優秀的人才可以翻譯旺季做同傳,翻譯淡季教書,不做翻譯的時候做雙語主持人,要麼搞搞培訓,或者自己帶幾個學生。自立門戶的翻譯可以充分經營個人品牌,全面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並且因為業務水平受到尊重。即便哪天翻譯需求變少了,他們也不會餓著。

至於筆譯員收入更低的問題,這也得看譯者的水平和定價策略。其實業界做到頂尖的,收費一字一元甚至一字三元五元的也不是沒有。面對的技術的發展,我們的策略應當是增強主觀能動性,成為機器不可取代的人才,對於高校來說,應當讓外語/翻譯專業的課程設置更符合市場需求,而不是AI在哪裡發展你就從那裡退出。

觀點||想幹掉專業翻譯,AI還得再學50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說白了,專業是為你提供一個安身立命的機會,如果沒有用它安身立命,也許是你學的不夠好,也許是你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對於已經在翻譯/外語專業就讀的學生而言,你只要肯努力,完全可以做個翻譯技能過硬,有某個領域的知識儲備(可以選修金融、法律),又有一技之長的斜槓青年。用好機器輔助(但不能完全依賴於此),可以讓你的翻譯工作更加輕鬆。

問題就是,很多翻譯院系普遍存在著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的脫節。如果老師只搞研究,那就無法很好地指導學生進行翻譯實踐,遑論給他們就業上的指導。

我們可以看看,那些說著AI要讓翻譯消亡的,自己還在做翻譯實踐麼,還活躍在翻譯市場中麼?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也不必驚慌了。

作者:冬驚

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學學士,英國紐卡斯爾大學中英口筆譯碩士,文學翻譯,同聲傳譯,青年作者,爾東萱翻譯工作室創始人。已翻譯出版《芬妮·希爾:歡場女子回憶錄》《慾海無邊》《理髮師陶德》《輕舔絲絨》等十餘本圖書,長期帶領團隊為蘇黎世銀行、新華社、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之江實驗室等機構提供翻譯服務。參與多部影視作品的翻譯工作,如《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誤殺》,著有《譯海無邊——說說翻譯那些事兒》《我是人間惆悵客》《暗夜薔薇》等作品。

觀點||想幹掉專業翻譯,AI還得再學5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