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付出汗水,永遠脫不掉貧

不付出汗水,永遠脫不掉貧

夫婦倆在地裡幹活。

沒有健全的肢體,卻擁有堅強的意志,靠自己的辛勤勞作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尤其是通過精準扶貧後,他們不僅斬斷了“窮根”,摘掉了“窮帽”,而且建起了新房,實現了自己的“安居夢”。他們就是陸良縣板橋鎮大橋村委會王家坡自然村的王先和亞樹芬夫婦。

王先和亞樹芬夫婦是一對殘疾夫婦,家中共有4口人,王先自小患小兒麻痺症,左腿嚴重萎縮,靠一根柺杖支撐行走,亞樹芬先天聾啞,因殘致貧,2015年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但他們不等不靠不要,靠自己的勤勞致富,於2019年光榮脫貧,他們在平凡的生活中積極樂觀、自強不息,書寫出了不平凡的故事。2018年被評為縣級“最美家庭”,陸良縣“身邊好人”暨道德模範,獲2019年度曲靖市“最美家庭”榮譽稱號,為他們的生命底色增添了一抹璀璨。

“不付出汗水,永遠脫不掉貧”

一個肢體殘疾人,又缺技術,怎麼養活自己和家人?面對困難和貧窮,雖然是文盲,但王先明白,成功不是等待機會,而是主動尋找機會,創造機會。在幫扶幹部入戶走訪時,王先說:“貧困戶在政策上確實得到政府的好處,政府的扶持是讓你發展自身能力,不是讓你吃喝玩樂,等政府救濟、靠政府扶助,不生產勞動、不付出汗水,永遠脫不掉貧。”

剛結婚時,王先走村串寨縫補鞋子賺點角角錢,後來又做點小生意,到小百戶鎮幫別人種洋芋,看著像“金元寶”一樣的大洋芋外銷,王先不禁感嘆,什麼樣的土壤能種出這樣的大洋芋?自己家還有幾畝山地一直在閒著,王先就把自己家地裡的土壤,裝了幾口袋拉到小百戶請種洋芋的專業戶去分析。他們說,這種土壤比小百戶的土壤還好,荒著實在太可惜了。

愛折騰的王先,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種洋芋的想法告訴了村裡的駐村幫扶工作隊員,隊員們積極幫忙岀謀劃策。面對資金缺少、技術缺乏等現實問題,王先倍感壓力,在幫扶幹部及村幹部的幫助引導下,縣殘聯將他納為實用技術培訓對象,在教授種植技術的同時,還為其建立殘疾人創業扶持信息檔案,給予創業扶持幫扶。2017年,周邊外出務工的6戶人家將沒耕作的田塊免費給他家管理耕作。田塊距村5公里,夫婦倆蓋起3小間簡易房,王先身體不便,但依然堅持除草、挖坑、澆水,將荒山開出來,種植了60畝洋芋、36畝魔芋、15畝蘋果樹、200餘棵核桃樹,養了4頭母豬、100餘隻雞和30餘隻鵝。雖然種植養殖不成規模,但投入大,幾乎讓他傾其所有,並申貸了扶貧貸款。2018年12月,王先拆除了老舊土磚房,蓋起了2層樓房,還清了債務,一家人的生活其樂融融,2019年,王先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雖然拖著一條殘疾的腿,但王先敢想、敢做、敢為人先,硬是憑著一股“吃得苦”的勁頭,闖出了一條自強不息的致富路。

(作者:何玲芬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