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靠什麼,至今企業存活200多年?

杜邦的故事,要從18世紀說起。杜邦家族原本是法國的鐘表匠世家。家族歷史上的第一代皮埃爾·杜邦是一個經濟學家兼政治活動家,他撰寫的一系列國民經濟研究文章,得到了伏爾泰和杜爾哥等人的關注;他的重農主義著作深深影響了《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

在美國獨立戰爭末期,皮埃爾·杜邦作為法國代表團成員參與調解美英衝突,結識了傑斐遜、富蘭克林等美國第一代政治領袖。美英之間的《巴黎和約》簽訂後,杜邦因調解有功被路易十六封為貴族,聲名顯赫。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讓身為貴族的杜邦成為革命者的千夫所指。杜邦被株連下獄,後來越獄逃跑。拿破崙上臺後,杜邦被認定為“舊王黨分子”。1799年,杜邦被督政府驅逐出境,全家被迫流亡美國。1800年元旦,杜邦帶領全家13口人,搭乘帆船“美國鷹號”前往美國。

然而,新大陸上的杜邦無比風光。出於杜邦對於美國獨立戰爭的巨大貢獻,杜邦到達美國的消息傳遍千家萬戶,杜邦一家也受到了歡迎。皮埃爾·杜邦很快開始在新大陸著手事業。皮埃爾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維克托·杜邦和小兒子伊雷爾·杜邦。

伊雷爾師從“法國近代化學之父”拉瓦錫,從拉瓦錫那裡學到了火藥製作技術;維克托則是流連在貴族圈的交際草廣泛認識社會名流。1802年,杜邦在白蘭地酒河邊買了一塊地,利用小兒子的化學知識,開始建造火藥廠,再利用維克托的社交把火藥廠做大。這一年是杜邦公司成立的一年。公司發行股票18股,每股2000美元,共集資3.6萬美元。

初創產業的杜邦很快認識到了在美洲這一陌生環境中社會關係的重要性。憑藉著他與美國政治領袖們的舊交情,杜邦甚至插手了美國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

同樣在1802年,他建議美國總統傑斐遜購買法國在美洲的領土路易斯安那。當時的法屬路易斯安那比現在美國國土面積五分之一還多。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新奧爾良,傑斐遜很讚賞這一提議,並任命杜邦為談判全權代表。

1803年,法國同意以每畝4美分的價格賣給美國,總成交價為1500萬美元。自此,美國擁有了十四個州,面積二百多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大約擴大了一倍。新生的美國獲得了大量的自由土地,對於美國和杜邦的發展都開闢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憑藉著先進的技術與強大的社交關係,杜邦的火藥事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1804年5月1日,杜邦正式開始生產並銷售火藥。次年,第一批火藥出口到西班牙。1811年,杜邦公司的火藥年產量達20.4056萬磅,銷售額達12.2006萬美元,杜邦成為美國最大的火藥生產商。

到第四代杜邦的時候,杜邦公司的火藥產業已經做到相當龐大的規模,美國市場的火藥業務幾乎全部屬於杜邦家族。此時歷史的車輪已經來到1899年,第四任總裁尤金·杜邦擁有長遠的目光,希望將家族企業做出國門,走向全世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火藥廠商之一。

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當時,在杜邦公司所在的特拉華州,憲法不允許這種國際大企業的存在。令人驚訝的是,杜邦公司面對憲法的阻攔依然沒有放棄。尤金·杜邦調齊所有家族能夠調用的勢力去遊說州議會議員,勸他們同意修改憲法。

不久之後,特拉華州憲法正式修改,E·I·杜邦·德·尼莫爾股份有限公司在特拉華州成立。1902年,尤金去世,公司陷入混亂之中。董事會其他成員將杜邦公司出售,而公司創始人的三個曾孫托馬斯·克萊蒙·杜邦、阿爾弗雷德·伊雷尼·杜邦和皮埃爾·塞謬爾·杜邦買下了杜邦公司。杜邦三兄弟制定了杜邦公司向新的方向發展的計劃。

這一時期,杜邦建立了東部實驗室,這是美國最早的工業實驗室之一,杜邦還於次年在杜邦第一座火藥廠邊建立起了第二個主要的研究中心——中央實驗站,開始在化學纖維素方面豐富並充實公司的產品品種。

很快,擁有新的科研處所的杜邦開始廣泛拓展創新領域。1904年,杜邦開始生產清漆和其他非炸藥類產品。1923年,杜邦玻璃紙有限公司成立,並於4年後研製出防潮玻璃紙,使玻璃紙從簡單的裝飾性包裝材料變為具有食品包裝實用性的全新選擇,大受歡迎。

在薄膜技術的影響下,一些相關化工產業也在杜邦旗下逐漸獲得發展,杜邦推出了一種新型快乾型汽車噴漆Duco,大大加快了汽車生產的速度,增加了汽車上漆選擇,促進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1930年,杜邦發明了全新的氯丁橡膠。1934年,杜邦設立了哈斯克爾工業毒理學實驗室。1935年,杜邦發明了尼龍,改變了全球的化工發展格局,僅這一年,尼龍絲襪子就賣出了6400萬雙。杜邦接著又進軍染料行業。

公司的技術人員用生產TNT火藥的副產品,作為生產化學染料的原料。此後,杜邦一直走在化工領域的前沿,發明了杜邦特富龍、Bautacite PVB中間膜、丙烯酸類樹脂杜邦Lucite等創新材料,不斷突破著新材料的邊界。杜邦早已脫離了初創時火藥企業的專項限制,拓展經營領域,真正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綜合性國際大企業。

在此期間,杜邦還開始了一個巨大的收購計劃。他們收購了雷伯諾化學公司和東方火藥公司,在龐大的火藥市場上,已經擁有75%的佔有率,杜邦甚至佔據了全部黃色火藥市場。

面對一戰中受挫的通用汽車公司,杜邦明智地買進了2500萬美元股票,握有公司23%的股票,成為公司董事長。在內部,杜邦也進行了深度的革新,重新劃分四大部門,增設了新的研究部門。通過內部深度改革和外部的強勢併購,杜邦的核心實力也在不斷上升。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作為中立國也賺足了戰爭財。杜邦也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方面使用的火藥,將近一半是由杜邦公司供應的。隨著戰火的蔓延,杜邦一下子賺進了4500萬美元的暴利。至此,龐大的杜邦帝國已經成形了。

然而,就在杜邦蒸蒸日上的時候,美國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6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批准了研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並簽署了關於杜邦公司全面協助曼哈頓計劃的契約:杜邦公司負責全部計劃所需工程的設計、建造、安全轉運,並享有關於研究與製造原子彈的所有技術。

杜邦公司為了這項工程,將全體職工六萬人,向西搬遷了四千多公里,原子彈的整個研發製造過程,都是在杜邦公司的漢福德核工廠內完成的,而整個工程報酬,杜邦僅象徵性地收取了一美元。

經過高度保密的研發,“小男孩”和“胖子”兩枚原子彈成功交付使用,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杜邦在二戰中的卓越貢獻,既為世界和平帶來了曙光,也讓公司自身收穫高端技術與無盡榮耀,為日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杜邦家族滲透到了美國政界。朝鮮戰爭時期杜魯門總統的國務卿艾奇遜原就是杜邦的法律顧問;當時的司法部長克拉克,是杜邦的心腹;國防部長詹森也是杜邦的人;就連中央情報局長達列也曾在杜邦直屬的聯合水果公司任董事長。

而在公司方面,相對和平的環境讓杜邦在化工領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1952年,紡織纖維部成立,杜邦MYLAR聚酯薄膜、杜邦Dacron和杜邦Orlon丙烯酸纖維等新興材料被研發出來,並更多地被投入日常生活使用。1959年,杜邦推出了萊卡牌彈性纖維。

1967年,新的絕緣產品杜邦特衛強牌防護材料和杜邦Nomex牌纖維開始投產。1969年,杜邦開發出可麗耐面材。這些豐富的材料科學成就如今都成為了杜邦大家庭中的一份子,為杜邦的發展拓展更多可能性。

當年,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員穿著25層夾層製成的太空服,其中23層是杜邦材料。杜邦以其戰後的化工成就,為人民的生活以及全人類的探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戰後的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也為杜邦的國際化拓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958年,杜邦國際部成立,公司開始進行大規模海外投資。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杜邦公司於1984年在北京設立辦事處,並於1988年在深圳註冊成立“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成為最早開展對華投資的跨國企業之一。

在公司的內部架構上,戰後的杜邦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1981年,杜邦收購了大陸石油公司,創造了當時美國收購歷史記錄,使公司的資產和收入增加了一倍。1990年,杜邦同美國默克成立醫藥合資企業。

1997年,杜邦收購了世界領先的種子生產公司先鋒種子國際公司的部分股份,貫徹落實公司的生物農業戰略。1998年,杜邦收購了美國默克製藥公司在合資企業中的股份,並首次推出了每天只需服用一次的治療艾滋病的新藥Sustiva。

1999年,杜邦收購了赫斯特集團的塗料公司赫伯茲公司。戰後的數十年內,杜邦從化工走向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領域,醫藥、生物、農業的戰略拓展,使得杜邦具有更加強大的綜合競爭實力。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杜邦在新的時代中展現了更加敏銳的發展潛力。2005年,首個生物基材料生產設施在田納西州投產。同年,位於上海的杜邦中國研發中心也投入使用。2015年,陶氏化學和杜邦美國宣佈合併新公司將成為全球僅次於巴斯夫的第二大化工企業。

如今,杜邦作為一個複合企業大集團,就像一株巨大的根深葉茂的樹。杜邦集團下屬的企業,從化工、軍事、鐵路、石油、飛機制造,到銀行、保險、食品、電視、電腦,幾乎滲透到全美和全世界國民經濟的每個領域。杜邦幾百年的發展歷程,貫穿了美國的立式,成為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的一個縮影。讀史明智,而杜邦公司的故事也能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