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剛剛過了一個極端高溫的七月,我在七月末去了一趟崆峒山,感受到道教第一山的無上清涼。

不僅僅是尋覓心靈的去處,不僅僅是問道崆峒山、看一看這裡的道人多會武術,是到山上傾聽晚風、晨起去敲山頂道觀的門、感受崆峒道人的寂靜光明。

崆峒山的道人當然是會武功的,熟悉金庸武俠的人都知道“崆峒派”,然武俠小說中的一筆而已,筆下的崆峒五老是否和崆峒派關聯並未可知。但崆峒武術被譽為中國五大武術流派之一,真實的崆峒派是飛虹子在崆峒山隱居了八年時間,創出一套高妙的劍法,名叫“青英劍法”而名揚隴東,飛虹子相繼又創立崆峒派獨有的內、外功,使崆峒派武功完備。

與崆峒派如同青雲在天如同落英隨風的功夫相似,是道家獨特的繪畫手法——用香灰和墨一起作畫,香灰的繽紛繚亂給人一種“不知何物是吾身”的感覺,最適描繪崆峒山此種每臨絕境峰迴路又轉的感覺。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望山路迴旋如螺,高大的紫果雲杉、油松、園柏、國槐、五角楓掩映中,可見369級臺階從下而上依45度、60度、75度山勢而建,可見崆峒山數個道觀在幾經迴旋的山路上供奉著道教神像,站在每一個石階上仰頭望去,似乎都仰望得到山中道家風水和道人修仙得道歷經的不易。崆峒山的洞穴很多,洞穴或伏於地表或在懸崖峭壁之上,從山頂沿著山道拾級而下,每段山路都有百多級臺階,石階像一架巨大的天梯凌空而立,左右石峽壁峙,危巖夾聳,仰頭望去,貫穿上下的是以陡峭聞名的“上天梯”,而旁邊的各個洞穴便因路徑變化,時左時右地出現。

不知道此情此景是否將由修行的道人使用香灰而畫作,將是怎樣一幅生命之圖。

來到崆峒山,聽道觀道長講述,即知崆峒派內功以意念控制真氣,意有所指,氣隨意動,勁隨氣至,以靜制動,強調借力打力、隔空打物,於崆峒山連接來看,觀想得出參禪入定的空靈和道人神魂飛移。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道人的香灰作畫,崆峒派人的武功,所涉及的是生命的源起,人心的流動,道家仙風又是如此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崆峒山訪道的行程開始在我們抵達的次日,清晨五點去玉皇頂上拍日出。結果沒有等到,過後一陣大雨。大雨之後又是一片晴朗。崆峒山的一切仙氣和靈感便有了不可觸釋的玄。

在有“皇帝問道處”摩崖石刻,看到有正跑下山的道士如夙緣初遇一般地叩拜。並不是一行道友三五成群上山踏歌,而是一位看那步伐好像會習武的道人在匆匆下上,豈知他下山做何,又會在山下待多久,更不知他此番下山會怎樣在乎人間是與非呢。

好像聖地如夢似真的在眼前,然而這種場景於我們這樣第一次來崆峒山的遊客尚可以理解,於日日下山日日在香菸嫋嫋的香爐旁侍立的道士……卻覺得他們一次次從上天梯上山下山,原不是為了出發和走得更遠,原來只是遵循著一種循環反覆。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如果你在佛教寺院最先看的花是蓮花,如果你在古埃及的各個歷史古蹟都看得到紙莎草,那麼你在崆峒山這樣的道教名山最先會看到哪一種植物,當我看到它的時候,也是一驚,後來下山的時候,揹包裡多了一朵這樣的花,心想也許道家的玄機也就在一中特殊的生動裡。

是一朵紅百合花。花中自有道家的玄、冥、意。這樣的紅百合,不知是否是當年的廣成子最愛。

廣成子,那位古代傳說裡的神仙,那位大額頭的白髮仙翁,被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臨拜訪。相傳黃帝親自上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秦皇、漢武亦慕名登臨;司馬遷、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筆下多有讚譽,金庸為平涼書寫的“崆峒武術 威峙西陲”永立在崆峒山上。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道觀殿前,花盆裡生長著碧綠的植物,高約1米不到,花色鮮紅,花的直徑和大手指相仿,莖中心有紅色疏鬆的花蕊,莖端為細長的針葉。紅色百合花除了種作盆栽,可以製成切花,更可以採摘曬乾以後泡水喝。

坐在中臺等小夥伴的時候,一朵曬乾的紅百合花被放在八寶茶的杯子裡端上來,加了茶葉、冰糖、枸杞、菊花、桂圓一起泡成八寶茶,一遇沸水,曬乾的紅百合花幾經折卷,不怕水浸,如同道家陽盡陰生的過程、“逆則成仙”的超越。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攝影/金蛋的旅程

木門風吹吱吱響著,讓人感覺穿越了時空;壁畫上道人乘坐的無角火龍,不免令人嚮往世外仙府的清靜,不免遙想群仙飛行的風捲雲淡。

《莊子·天地》中有一個抱甕灌畦的故事。傳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在遊楚返晉過漢陰時,見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著甕去澆菜,就建議他用機械汲水。老人不願意,這樣回答了他:“這樣做,為人就會有機心。也許你覺得故事裡的老人愚蠢又可笑,可是這便是莊子那種“道法自然”的思想。世間萬物的循環反覆,包括我們的生命,包括道人的獨立和僧人的守拙。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我們到崆峒山的第一天傍晚,計劃拍日落,於是分了兩組,一組是去對面奇駿陡峭的山崖也就是崆峒山道教所在,而我們卻先到了崆峒山的佛教建築群,從中臺往東臺和北臺往上爬,從它前山的棲雲寺、蓮花寺、茶庵寺、法輪寺,到北臺的千手觀音殿。

道法自然也好,求佛接引也好。如果說道教靈氣是玄而又玄,那麼佛教宗派每日暮鼓晨鐘、梵唄飄起是正法的莊嚴,是此山此水的詩意。如今的崆峒山,一山是佛教,一山是道教,由僧人和道士一同值守。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虛雲老和尚曾在此寫下《過崆峒山》:鑿破雲根一徑通,禪棲遠在碧霞中。巖穿雪竅千峰冷,月到禪心五蘊空。頑石封煙還太古,斜陽入雨灑崆峒。山僧不記人間事,聞說廣成有道風。

崆峒山建有道觀亦建有禪院,並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共存。

從中臺沿著山道拾級而上,山路蘊含著道家九九歸真的寓意,崆峒山的道館順著山勢走下來,一路險絕。另一路卻是佛教的悲憫,就像《楞嚴經》中所寫: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微妙章句。“悉怛多般怛羅”就是楞嚴定,是修行當中的大定。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隋末引入崆峒山的佛教,“古塔託松”是崆峒山的一絕和一景。凌空塔院是佛教的主要活動場地,崆峒山佛教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唐太宗李世民曾親賜崆峒山佛教田宅,崆峒山佛教在唐代初期就達到了鼎盛,梵剎廟宇,氣勢恢宏。寺內神像、法像莊嚴,栩栩如生。崆峒山頂有一股水流四季不斷,清澈甘甜,古老的涇河從崆峒山前峽谷穿過,流經陽麓,形成了碧波瀲灩的彈箏湖。

佛佛道同,心心相通。山中廟宇,你來或不來,它就在那裡,那些故事和傳奇,已經印刻在了這片崇山峻嶺。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在亙古以來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對不可解釋無法觸摸的宇宙產生了深深地敬畏,正是因為於大自然中人類的渺小,人對於宇宙的敬畏之餘,以奇異玄妙的構思呈現出來,藉助某些符號和儀式與超自然的力量溝通,才有了儒、道同源,在儒為仁、信、禮、義,在道為道德。也才有了崆峒山歷代不斷完善的人文景觀。

才有了4700年前《神仙傳》稱其為軒轅時人的廣成子居住在崆峒山石室之中。才有了收藏在故宮博物院明代畫家戴進所作的《洞天問道圖》的畫作。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崆峒山在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 。崆峒山古建築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香峰鬥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臺寶塔在明清時期被稱為“崆峒十二景”,和近代新修的法輪寺、臥觀平涼、觀音堂、通天橋、飛昇宮,王母宮、問道宮等被稱為“九宮八臺十二院”。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問道故事始於4700前

這裡是黃帝問道處,秦始皇、漢武帝西巡登臨處,金庸筆下崆峒派所在地。這裡道風古蹟重重。駱賓王在《邊城落日》裡寫:“河流控積石,山路遠崆峒。”

當我走在崆峒山的上天梯,自上往下地走時,不自覺放慢速度,於此結束了這次崆峒山之旅。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平涼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楊怡 發佈:2019.08.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