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位於平涼城西12公里處,它西接六盤山,東望八百里秦川,南依關山,北峙蕭關,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抱,交匯於望駕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間,垂直高度為667.5米,總體規劃面積為83.6平方公里。崆峒山是六盤山的支脈,屬於上三迭系紫紅色尖硬礫岩構成的丹霞地貌。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問道處

相傳黃帝曾向廣成子問道於此,因而被譽為“天下道教第一山”,這裡不僅自然風景秀美,還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望著眼前這座危崖突兀,廟宇殿堂聳立的山峰,一種清虛之意油然而生。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大約五千多年前,地處西北的平涼崆峒山,森林茂密,景色秀麗,山勢險峻,高聳雲天是幽雅的高山勝境。山上住著一位赤發赤須,得了“至道”的智者廣成子。

被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坐上龍椅後,聽說廣成子住在崆峒山。為尋求安邦治國、國富民強之道,黃帝不顧萬里之遙,一路風塵僕僕前往崆峒山拜師問道。他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莊子·在宥》篇對黃帝問道的史實作了詳細的記載:“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崆峒之上,故往見之。廣成子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黃帝聞而造訪。”

軒轅黃帝崆峒山問道的史實,已深深烙印在平涼崆峒這塊熱土上,關於黃帝問道的大量文獻資料以及崆峒山與黃帝有關的景點、典故、詩詞和故事,不僅是崆峒文化的豐厚遺存,更是華夏文明的見證。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筆下多有讚譽。

崆峒山:上古時代的名山

秦漢時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觀。後經歷代陸續興建,亭臺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佈諸峰。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峰鬥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臺寶塔。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其以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佈,怪石嶙峋,蓊嶺鬱蔥,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隴東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秦漢時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雞頭道的必經之地,東連關中,西接隴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許多歷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經過雞頭道,登臨崆峒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雞頭山為崆峒山之別稱。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貞觀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來隴山視察馬政。《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丙戎,隴山頭,次瓦亭,觀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賜明慧禪院田宅,這是崆峒山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情。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東至西安不過300多公里。作為13個朝代王都的古長安,前後一千多年,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帶無疑是一塊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宋人鄭文寶在《蕭關議》中指出"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扼五原。"這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人頻頻光臨崆峒山的另一個原因。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以峰為骨,為林為肉,山峰雄偉,林海浩瀚,古人評價“崆峒山水甲於關塞”,又評價“有北方山勢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春觀桃花,秋賞紅葉,夏天翠綠,冬秀銀裝。四季都有美景。特別是忽而煙籠霧鎖,時而云海飛瀑,朝觀日出,夕望殘陽,都給人以無限享受。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官子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西風瘦馬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官子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官子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官子

崆峒山奇澗石室,多達七十餘處,著名的有玄鶴洞、廣成洞、歸雲洞、朝陽洞、三教洞,其中崆峒洞位於太和富神座之下深不見底。許多山洞或處懸崖絕壁或隱密林峽谷,至今無人涉足,特別是主要景區之外70平方公單之內的許多山峰,尤其是坐落溝底的奇峰大陰山和天然峽谷十萬溝,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狀態。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官子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有山無水襯托不出氣度,有水無山顯不出精神。山下崆峒水庫平湖如鏡,涇水遄急,水流激石,涼淙如琴。崆峒山前峽又名彈箏峽。崆峒山北面的胭脂河繞山而來,春季桃花如霞,落英繽紛,飄滿水面,因而起名胭脂河。兩河一湖把崆峒山環抱其中,更顯得水色山光格外秀麗。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官子

崆峒山植豐茂,遠望蒼翠滿目,雲湧霧繞,若置身山谷小道等低窪處濃霧逼人,遲遲不見。立於高山之上分不清哪是雲哪是霧,那滾滾的白雲就像汪洋大海,萬頃波濤,看上去很遠很遠,卻又近在咫尺,令人陶醉,飄飄欲仙,真有身居廣寒之感不由你怦然心動。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是一幅色彩繽紛的畫,更是一副跌宕起伏婉轉悠揚的樂章,紅豔豔的楓葉,碧綠的柳樹,微黃的楊樹葉,碧嶽丹崖,峰巒雄峙,彷彿走進了一片仙境,來到了童話世界。

清風徐徐,送來嫋嫋香菸,偶爾帶著絲絲的花香,心神一陣清爽,隨著陣陣的香火的味道,飄飄欲仙。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是三教合一,共尊共榮的宗教搖籃

道教作為一種宗教起源於東漢,而它的思想理論基礎卻是盛行於春秋以來的黃老之學,應當說黃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師。另據道教典籍,說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煉的廣成子,而廣成子又是黃帝的老師,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譽為“天下道教第一山”當不為過。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據說秦漢時崆峒便有方士隱居,魏晉時便有道教宮觀,到明代,著名道士張三丰最後歸隱崆峒,崆峒山現存避詔碑一塊,上有皇帝兩次召見張三丰的詔書和張三丰避而不去的答詞。明代平涼是朱元璋第二十子韓王朱松的封地,永樂年間大興道教,韓王及王妃在崆峒極頂修建了太和宮。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還培育了一批儒家學者,最著名的有漢代的王符,他是和王充齊名的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著有《潛夫論》;皇甫謐,朝那人,他不僅是醫學針灸鼻祖,還是博學多才的學者,他所著《甲乙經》是我國關於針灸術的最早著作;明代前七子之一的崆峒子李夢陽以及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趙時春,都曾在崆峒潛心讀書,是崆峒的鐘靈毓秀造就了這一批學者文人的曠世才華。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還是佛教聖地,唐代仁智禪師開鑿了上天梯,宋代山上梵剎有多處,現存宋靖國年間石經幢一通,上刻佛經。元代成吉思汗破西夏大營曾駐涼殿峽,死於清水,距崆峒不遠。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及安西王相商挺都曾受命在山上督建佛寺,現有碑為證。不難看出,儒、釋、道在崆峒各個朝代雖互有興衰,但始終同處一山,互尊互讓,體現了中國文化包納一切、雍容大度的廣闊胸懷。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崆峒除培育了一批學者才子、名道高僧之外,凡是親自登臨的詩人、墨客無不發出由衷讚歎,歷代文人名士題詠盛讚崆峒的佳作更是洋洋大觀。如南北朝王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岑參、元稹;宋朝李清照、遊師雄、張亢;明朝李攀龍、趙時春;清朝王士禎、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民國於右任、傅作義、鄧寶珊等。這些文人名士的佳篇妙章、畫幅墨寶,已成為崆峒山豐富的文化寶藏。

崆峒山:黃帝問道處 神州西來第一山

平涼崆峒山 攝影:盧清國

在西北黃土高原上難得有如此多姿多態的奇景,“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堪與世外桃源相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