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崆峒山,人文始祖黃帝問道的名山,絲綢之路上的要塞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甘肅崆峒山,人文始祖黃帝問道的名山,絲綢之路上的要塞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經常會出現各大門派,其中有一個知名度不是很高,卻是中原六大門派之一的崆峒派,這個門派很熟悉,但是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在哪裡。崆峒山,在甘肅省平涼市,像金大俠小說中寫的一樣,崆峒武術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有影響力的,被譽為中國五大武術流派之一。不過今天我們不說武術,之說崆峒山的美景和故事。

甘肅崆峒山,人文始祖黃帝問道的名山,絲綢之路上的要塞

傳說,華夏人文始祖黃帝曾經問道崆峒山,黃帝親臨崆峒山拜訪這裡的一位智者廣成子,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此後的秦始皇、漢武帝也曾登崆峒山,歷代文人墨客:司馬遷、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都為崆峒山寫下詩文,對這座名山讚譽有佳。

甘肅崆峒山,人文始祖黃帝問道的名山,絲綢之路上的要塞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是古絲綢之路出關中的要塞,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之美譽。西接六盤山,東望八百里秦川,南依關山,北峙蕭關,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抱,交匯於望駕山前,主峰海拔2123米,自古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甘肅崆峒山,人文始祖黃帝問道的名山,絲綢之路上的要塞

黃帝問道的廣成子是我國古代道教黃老學派的代表人物,而崆峒山則是一座三教合一的人文聖地。被譽為西北的道、佛宗教聖地,素有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據史書記載,崆峒山在隋朝統一之後獲得了一個安定時期,唐朝時就有僧人、道士先後開創寺院和宮觀,此後經宋、元、明、清直到民國,歷代都有興建或重建。

甘肅崆峒山,人文始祖黃帝問道的名山,絲綢之路上的要塞

亭臺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佈諸峰。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峰鬥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臺寶塔。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臺十二院”中四十二處建築群。

甘肅崆峒山,人文始祖黃帝問道的名山,絲綢之路上的要塞

崆峒山的三教洞,祭祀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三教共處相容。此外,崆峒山還有“三教禪林”,也稱“居士林”。三教共處一山,這有其歷史淵源簡單地說,儒、釋、道“三教”是長期活躍於中國歷史的三支主要思想力量,它們互相矛盾、互相鬥爭,卻也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甘肅崆峒山,人文始祖黃帝問道的名山,絲綢之路上的要塞

明清時期,儒家家林北恩將儒學變成三教合一的宗教,名“三一教”,崆峒山的宗教人士與時俱進,在明末清初就在岩石上開挖了三教洞,因為是石質洞,花費了十多年才修成。三教在教理、活動上相互融洽,是崆峒山三教長期共存的主要特點。

甘肅崆峒山,人文始祖黃帝問道的名山,絲綢之路上的要塞

問道宮,也叫軒轅谷,位於崆峒前峽,涇水北岸,背山面水,環境幽寂,相傳這裡就是黃帝向廣成子問道的地方。唐代這裡已有建築,元朝至正間重修問道宮,保存有《重修問道宮碑》一通,明朝宣德、萬曆年間,再次重修,成為一組龐大建築群。明代唐龍在《問道宮》一詩中說:“欲捉白蟾飛樹梢,遍尋元鶴在雲中,荒涼棟宇聊停節,悵望當年問道宮。”

甘肅崆峒山,人文始祖黃帝問道的名山,絲綢之路上的要塞

聚仙橋,在崆峒前山麓涇河河谷中,原來有一巨石橫跨涇河兩岸,河水每被巨石阻攔,噴珠濺玉,景色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之一的“仙橋虹跨”明朝文人羅潮作《仙橋虹跨》詩讚美:“仙橋飛渡壑,橫亙長虹臥,來往閒遊者,不信天邊過。”1980年修建崆峒水庫時聚仙橋被淹沒,後來在壩前六百米處重修。

甘肅崆峒山,人文始祖黃帝問道的名山,絲綢之路上的要塞

望駕山,是崆峒山東峰,山前胭脂水和白涇河相會,海拔1926米。望駕山突兀聳立,氣勢雄偉,站立峰頂,涇河川和平涼城盡收眼底。相傳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山上雲霧遮罩,虛無飄渺,大臣們在山前壘土相望,故稱望駕山,峰頂曾建有懷曠亭,損毀於歷史塵煙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