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慎谈王阳明

劝君慎谈王阳明

任何学问,须对当下的人生和社会有指导才叫活的学问,否则就是死学问。我们对王阳明的研究和学习,须有一样批判意识之后再展开。那么,我们先来做一个判断,王的学问是活学问或是死学问呢?

就王本身的哲学思想,我想一定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即使可以三言两语总结出来,学习研究者能否理均有深入的理解?如果没有系统的哲学学习和训练,我觉得怕有些困难。普通的学习者,因学习对自己的心灵、人生及如何对待社会有帮助,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学习了的东西与已无关,那是官僚机构中下级应付上级检查的法子,不是我们这些真正学习者所需要的。那么,我们先把这个庞大的体系先放下,我们先看看王守仁先生所处的时代,想一想他的心灵世界。

明朝建立于1368,亡于1661,这是一个帝权史无前例得到强化的时期,而强化的手段是为今人深恶痛绝的特务统治、宦官主政和文字狱。明朝有一个可怕的罪名,叫“腹谤”,也就是说你即使不说、不做,“我(执权者)”觉得你心里不满,心里对我有怨恨,“我”就可以定你的罪,对你进行惩罚:把你的皮剥了,里面充上干草,挂在办公室的外面的木柱上,每日风吹日晒,每日让往来于朝堂的知识分子代表们听着其咣咣当当撞击木柱的声音上班、下班。

劝君慎谈王阳明

王守仁生于1472,1528年辞世,这个时期处于明朝的中叶,这样的社会氛围已深入人们的骨髓。王阳明同志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听着他的前辈同僚风干的皮囊撞击着木桩的声音进行思想的。他童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成长,青年开始思考、著书立说,而这时应是到了1500年以后,他最后逐渐挤身于社会的中枢。仕途如战场,生死相依,他所思所学,不可能逆帝权而行,而是顺着帝权方向再一次把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入引向了“内心”。这个“内心”也是在帝权四面设置的暴力机器下进行的,就如羊群只能在牧羊者的驱赶下向某人方向前行。所以王守仁说心即理,怎么看着都有点玄学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儒释道合流后的一个表现,禅学世俗化,佛教的自赎、悲悯、轮回报应等意识,融入到主流知识分子的思想中,汉唐以来的刚武雄健之风看不到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基本被帝权驯化。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正好相反,知识分子开始冲破思想的桎梏,正在向更广阔的世界探索自然之妙、人性之奇。从这个背景上讲,王的心学是知识分子给自己(帝权指引下)上了一道枷锁。

劝君慎谈王阳明

我个人认为,对明清以来的学问,宜浅尝不宜深究,深究易深陷其中。余杰说中国人玩物丧志,或是指此;近来有识之士对当下的主流知识分子的堕落大加斥责,或与此渊源有关。知识分子们避重就轻,自娱自乐,以套取国家科研经费、谋求社会荣誉为“学问”的主攻方向,其人生目的全在于个人的富贵,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却丢进了爪洼国。这一堕落对社会祸害之深不可一言尽之。

简而言之,对于风靡当下的王阳明,我的态度是学习研究时一定要带着今天人生社会的问题,能对今天人生社会有益的,当究之,无益的,当批判之或弃之,不必浸淫在里面,以防日久不能自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