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預示大明王朝滅亡的讖言:遇順而止,究竟是什麼意思?

明洪武初年,一次朝會結束後,朱元璋留下劉伯溫。他對劉伯溫說:"劉愛卿精通星象歷數,可否為我大明王朝,測測運數如何?

劉伯溫預示大明王朝滅亡的讖言:遇順而止,究竟是什麼意思?

劉伯溫是大明王朝開國功臣之一,有大明王朝的"張良"之稱。同時,他又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讖學大師(讖緯之學),據歷史記載,他通天文地理、數學、命數、風水之學,傳說中比較神秘的讖學著作《燒餅歌》,作者就是劉伯溫。

劉伯溫預示大明王朝滅亡的讖言:遇順而止,究竟是什麼意思?

劉伯溫預示大明王朝滅亡的讖言:遇順而止,究竟是什麼意思?

劉伯溫怎麼也沒想到皇帝居然問出了這麼一個問題,他不好回答,但又不得不答。所以他客套式地對朱元璋說:"我大明王朝福澤長久,陛下當傳萬孫。"

朱元璋的這個問題,確實不太好回答。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朱元璋猜忌多疑、殘忍好殺。作為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劉伯溫跟隨朱元璋打拼了若干年,他對朱元璋的性格,那可真謂是洞若觀火。所以他把皇帝的恭維話、客套話放在第一位,說朱明王朝能夠千秋萬代。但這話,是劉伯溫怕犯政治錯誤的吉利話,朱元璋心裡當然明白。於是,他對劉伯溫說:"世間哪裡有什麼萬年王朝,萬年天子?赦愛卿無罪,愛卿不防為朕據實以聞!"

朱元璋把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劉伯溫如果還是扭扭捏捏、假謙虛的話,這皇帝可能就要龍顏大怒了。所以劉伯溫只能細心推演,良久方對朱元璋說:"我大明王朝,歷世當在三百年,後遇順而止!"

明太祖朱元璋遂手書"遇順而止"四字數遍,良久才曰:"三百年亦足矣!"

在清人鄧士友編著的《國朝要典》這部書裡,記載了這則讖言:

劉伯溫預示大明王朝滅亡的讖言:遇順而止,究竟是什麼意思?

"高廟命伯溫,卜歷數之長短。伯溫卜之曰,遇順而止。"

此後的大明王朝經歷了靖難之役、仁宣之治、土木堡之變、張居正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後,慢慢地從活力四射走向了暮氣沉沉。

明朝第十六個皇帝崇禎帝朱由檢繼位後,國家形勢已經無法收拾了。在外,清人已經在東北虎視大明王朝數十年,隨時都有可能對大朝王朝致命一擊;在內,全國各地的民眾反抗浪潮,達到了一個新高潮。面對如此困局,明王朝實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其內"的政策。為了支援東北戰事,皇帝決定實行精兵簡政的國策,其中之一,是裁減全國各地,驛站工作人員。此項政策讓大明王朝許多人下了崗,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的統治者,沒有以人為本的觀點,也不知道對下崗人員實行低保政策,不能讓他們維持最為基本的生活。所以許多人下了崗之後,為謀生計,不得不聚嘯山林,違法犯罪。在失去了崗位、又無一技之長、走投無路情況下,為了活命,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扯起了大旗,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造反運動。

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在公元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了山西,開武昌創建了政權,自稱新順王。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了西安,改西安為西京,李自成創建了大順王朝。

明王朝開國功臣劉伯溫讖言,"遇順而止"裡的第一個順出現了。

劉伯溫預示大明王朝滅亡的讖言:遇順而止,究竟是什麼意思?

李自成創建大順王朝之後,立馬揮軍東向,三月十七日,攻破北京。明末帝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王朝自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創建,到公元1644末帝崇禎自殺。前後歷時277 年,距劉伯溫所說的,明王可傳世300 年,還差23年。

但崇禎帝死後,公元1644年五月,由馬士英、史可法等人,奉明福王朱由崧於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朝廷。這位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也是明神宗萬曆帝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弘光帝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在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的五月,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此後南明王朝又歷經唐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魯王監國政權和永曆政權。

這幾個政權,堅持最長的當要數永曆政權。公元1646年1月,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是為永曆皇帝,他也是明神宗萬曆帝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他領導殘存明軍抗清,一直堅持到公元1661年。後,吳三桂率軍入緬,捉回朱由榔,次年四月在昆明將其處死。

至此,大明王朝失去了最後的希望。把所謂的明王朝之國祚,從公元1368年,算到公元1661年,距劉伯溫的三百年之數,僅僅相差七 年,也算得上是十分的精準了。

而對於所謂的"遇順而止"的讖言,第一個"順"應在李自已的大順王朝。

而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李自成自稱"新順王"之後,其時,還遠在關外的另一位清朝皇帝愛覺新羅-福臨,於1643年繼承皇帝,他稱帝的年號,居也是"順治"!他是大明王朝,碰到又一個"順"。而還有一個"順",就是已經在四川稱霸了數年的張獻忠,他創建的大西國,他的年號裡,與順治一樣,也有一個"順",大順!他建立了大西政權,年號大順

劉伯溫預示大明王朝滅亡的讖言:遇順而止,究竟是什麼意思?

劉伯溫預示大明王朝滅亡的讖言:遇順而止,究竟是什麼意思?

"遇順而止"這則讖言,也是一則古老的讖言,在明王朝流傳了幾百年時間,所以有許多人知道這則讖言。著名史學大家蔣建平先生在他的著作《明史之謎》裡認為,李自成創建的王朝,之所以命名為大順王朝,很可能與他手下的軍師宋獻策有關。據歷史記載宋獻策這個人身材短小,但"精於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在沒有加入李自成的起義軍之前,他是以給人算命、看風水為生。碰到李自成時,他陳上了所謂的"讖記"(可能是一體古讖書),裡面有一句話:十八子,主神器。很顯然,這裡的“十八子”是指李自成,而“神器”則是指最高權利,意思即是指李自成會做皇帝,這當然很得李自成的歡心。

劉伯溫預示大明王朝滅亡的讖言:遇順而止,究竟是什麼意思?

李自成大喜,用為軍師。按蔣建平先生的理解,此人自然會知道劉伯溫對大明王朝的讖言"遇順而止"。所以極有可能是他建議李自成,建國號為“大順”,以求應讖,取代明朝。據《明史》記載,李自成對宋獻策"信之如神"。這李自成的"大順"很可能就是源自這裡。

而張獻忠年號裡的"大順"以及清廷年號"順治"裡的"順"都可能是這麼來的!因為他們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大明王朝“遇順而止”!

這樣說來,李自成只是推倒大明王朝的一個"順",真正讓大明王朝"遇順而止",還得靠關外的那個"順"和張獻忠的"順",三"順"一起,才最終終結了大明王朝。

然而,同樣有一個困擾後人的謎團——什麼叫做“遇順而止”呢?

  對於這個問題,恐怕很少有人能給出正確答案。大凡讖緯之道,答案一定是模稜兩可的。劉伯溫所謂的“遇順而止”也具備這樣的特性。我們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理解這句話都可以說得通。

  首先,如果從字面意思的角度來理解,“順”即順從的意思。也就是說,當大明三百年的國運耗盡依舊,自然而然就會滅亡,這是順理成章的結束。

  其二,如果從玄學的角度去看,當年李自成的政權名叫“大順”。闖王最終打進北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終結了大明王朝。於是,也可以將這個“順”理解為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就是說,如果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建立,那麼,大明的國運也就到頭了。

  最後“順”還可以理解為清朝皇帝的年號“順治”。順治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一個皇帝,清朝既然已經建立了政權,並且,制定了年號,那麼,大名自然也就被取代,大明的基業自然也就到此為止。

  所以說,我們從這三個角度理解遇順而止都是合理的,都能夠邏輯自洽。但是,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必須要明白,所謂的“遇順而止”的傳說,其實,最早是在清朝人鄧士友的典籍《國朝要典》中發現的:“高廟命伯溫,卜歷數之長短。伯溫卜之曰,遇順而止。”

劉伯溫預示大明王朝滅亡的讖言:遇順而止,究竟是什麼意思?

  所以,這也就意味著,這個所謂的故事很有可能是後來的清朝統治者為了給民間百姓洗腦,解釋自己奪取明朝政權的合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