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方方日記

疫情期間響應號召待在家,每天醒了先查頭條疫情數據,從剛開始的信息混亂到全面爆發再到整體下降,治癒數上升,慶幸祖國即將度過這次劫難,只是黑色標註的“死亡人數”刺眼扎心,每一個數字後面都是一個生命一個家庭,再推已及人也難以體會遇難者親友的悲痛。


每天查看大量網絡信息,先是看到全網怒批方方才去看了“方方日記”,其實在老一輩作家中(四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不太喜歡她的作品,但對於網絡上從批評到指責直至謾罵詛咒,疑惑不解更深感不安。疫情爆發以來,國家以雷霆萬鈞之勢處理多個不稱職甚至有嚴重問題的官員,也有眾多不負責任的媒體為了新聞效果“搶頭條”,發佈錯誤甚至誤導性信息(訓誡、未發現明顯人傳人、雙黃連……最早都來源於媒體,今天發了明天刪),這些人和單位都沒有引起全網批判,也許是大家政治悟性高,沒有塵埃落定的事絕不輕易伸手,而對於方方這個“過氣”作家展開了全方位攻擊。


對方方不甚瞭解,作品也僅在學生時期讀過她八九十年代的早期文章,看“方方日記”無非是一位身處疫區的老人談自己,談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談感性上的是非對錯,談一些聽說的消息(這也是飽受反對者詬病的),疑惑不解的是怎麼會惹怒了諸多人士,更有截然對立的兩派人士在網絡上相互攻訐,互相指責對方是五毛黨,無論哪一派說什麼,另一派都會嘲諷“快去領骨頭”,“一塊錢到手了吧”。一直以為五毛黨只存在於商品宣傳和娛樂圈(還是那種流量明星要出道),誰會花錢僱人圍攻一個寫日記的老太太?方方又有多少錢去僱人回懟?也許這麼說最解恨最過癮,把對方置於走狗位置鄙視之,把對手置於“敵我矛盾”痛斥之。“方方日記”是否有那麼大影響力?深表懷疑。


一、說方方是祥林嫂,方方在吃“人血饅頭”,日記寫得悲悲慘慘不利於抗疫工作。

看到這樣的論調對自己的記憶產生懷疑,依稀記得少年時期學習魯迅作品,祥林嫂不是代表著那個時代所造成的悲慘女性麼?不是應該值得憐憫的人麼?“人血饅頭”不是代表著封建社會愚昧和無知看客不顧死者的狂歡麼?怎麼變成了倒方派方方“絮絮叨叨”和“蹭熱度”的代名詞?說日記描繪得悽悽慘慘,還有人複製粘貼留言“光明的眼鏡看到的都是光明,陰暗的眼睛看到的都是陰暗”。疫情爆發許多無辜生命逝去,幾多家破人亡,逝者屍骨未寒你要人家積極向上,歡慶勝利?對於這種坐著說話不腰疼的人真感到反胃。每個人都有悲痛的權利,我們要宣傳國家在抗疫救災中的決策和決心;我們要傳頌萬千醫護人員的奉獻和犧牲;我們要報道基層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同時我們也要悼念在這場疫情中不幸逝去的生命。疫情得以控制是中國人民勠力同心的結果,不是幾篇勝利文章就能做到的,更不是幾篇悲情日記就能破壞的。真正讓我感到悲慘的不是日記,是犧牲在崗位上的醫生、護士、民警、藍天救援隊隊員,不幸離世的導演、教授、學者和每一個普通人。請把掌聲和鮮花獻給為抗擊疫情做出貢獻的人,同時也請把哀悼和悲憫獻給那些逝去的生命和他們的家人。


二、什麼年代了,還愛扣上通敵叛國特務的帽子?

在此次疫情面前,中國的領導能力、動員能力、醫療能力甚至科技力、生產力等都經歷了大考,可以引以為豪說:創造了人類抗擊重大疫情的“中國樣板”。可笑的是偏偏有人不自信,生怕幾篇略有悲情的日記傳到國外去,被敵對勢力所利用。國家的強盛豈是幾篇文章就能撼動得了?外國反華勢力成天詆譭、汙衊、謾罵中國,以前我們義憤填膺,現在我們往往一笑了之(參見華春瑩就“中國假警車在澳執勤”答記者問時,笑而駁斥)因為越強大越自信。況且那些外國敵對勢力早就雞賊不得了,幾十年前有些敗類跑出去罵中國就給錢給地位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2020年啦,中國的進步要走自己的路,別總想著好了壞了要看外國的臉色,外國說句好就喜笑顏開,外國說句不好就氣急敗壞,如果說以前中國的發展要看世界的局面,那麼現在世界的局面要看中國的態度。近幾年“第五縱隊”論調風生水起,其實間諜滲透這種事過去就有,現在也有,將來更會有,只不過隨著國家的強盛,這種威脅越來越渺小。不知道是不是諜戰劇看多了,某些人總幻想著捉特務(還是那種不危險的特務),有人說幾句不中聽的話便被扣上第五縱隊、敵國特務的帽子,這種不良遺風也該隨著歷史消逝了。


三、面對“追責”總有人試圖迴避或者偷換概念

許多人批判方方日記“死咬追責不放”,這部分人的心態最奇怪,十八大以來反腐早已深入民心,國家打擊腐敗的力度、廣度、深度有目共睹,1月26日人民網評:“這場大考,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不能成為一句空話”也得到了印證。追責不但要狠更要快,只有滌盪了不稱職甚至瀆職的某些人,才更有利於疫情的救治和控制,同時也是對以李文亮醫生為代表的眾多罹難者的告慰。難以想象如果沒有中央的統一領導,沒有孫春蘭副總理帶領的中央指導組坐鎮指揮,沒有鍾南山院士帶領的專家組揭開疫情真相,此次疫情將會發展成什麼樣?!難道說某些人無責麼?但是,方方日記的“追責”被人為偷換概念:質問某些醫院領導層被別有用心地描繪成攻擊一線醫護人員;對基層單位不作為的責問被描繪成向國家發難;誇大日記的“負面影響”,說得好像如果看了“方方日記”,醫護人員就不想去救治病患,志願者們就不願去提供服務,全國人民就不願意捐款……如此這般抨擊的不是方方日記,而是對廣大醫護人員、志願者和全國人民的汙衊,他們大無畏的奉獻精神豈會因幾篇“悲情日記”而改變?那也太小看這些“最可愛的人”了。最令人噁心的某些人故意裝出顧大局識大體的樣子,道貌岸然勸慰道:方方日記不是不可以寫,但在這個時期發出來不合時宜……好像自己即洞悉政局,又體察民情。中國終究會戰勝疫情,但國家和人民不會放過對此次疫情爆發負有責任的人,想必那些人要在躲避疫情的同時,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瑟瑟發抖吧。


四、方方是魯迅?

網上看來挺方派大多還算理性,起碼少見謾罵和汙衊,但話語中或多或少流露出對倒方派“民智未開”的輕蔑,鐵桿挺方派更把方方與魯迅相提並論,其實兩人所處時代不同,魯迅平生天下大亂,軍閥混戰,內憂外患,看不到一絲的前景和光亮。方方則屬於典型的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雖然美好的青年時期正處於文革內亂(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但其後升學寫作任職成名終究成為了不同於普通老百姓的高端階層。她和同時代的作家一樣,先天具有“憂國憂民”情懷(不同於當下作家全是情愛、玄幻、炫富),自覺不自覺帶出“傷痕文學”的特點。有人說魯迅如果活在當下要麼在牢裡,要麼閉嘴,其實這是個偽命題,沒有人可以否認當下的中國不是五十多年前,更不是八九十年前的中國,沒有了戰亂沒有了內亂,所以,這個時代不會出魯迅式的吶喊。方方日記終究還是日記,沒有縝密調查,沒有詳實報道,更沒有觸目驚心揭露(參見華生經濟學家文章)。所以別拿日記當新聞看,更別當成什麼宣言。


之所以說這麼多,一是疫情以來看到太多不理智甚至顛倒是非的言論霸屏,二是覺得疫情終究會被戰勝,無論是挺方派還是倒方派都會淡忘這一場紛爭,若干年後,回看自己的留言,是否另一番滋味。


補:剛剛看到頭條上有人質問方方為何把醫務工作者說成“勞務大軍”,這是對醫務工作者的汙衊——3月19日那一篇(手打哭笑不得),底下跟帖者紛紛附和,才明白有很多人根本沒看過“方方日記”,從前文字獄還要逐字逐句挑毛病,現在網絡自媒體時代隨便攻擊如此容易。

其實,是否想過,方方日記之所以流傳於網絡,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是一條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