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海歸美女回家創業當農民 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無人機屬於26歲的戎夢雅,她從英國留學歸來,短短兩年間在哈密棉農中闖出了名聲,每年5月到10月,上百個電話打到戎夢雅的手機上,邀請她的團隊為田裡的作物做植保。

2017年,我國農用植保無人機達2萬架。預計3到5年後,農業植保無人機的大概會有10萬架,植保無人機飛手缺口至少30萬人。

2月的新疆哈密,氣溫低於零度,田間一片蕭瑟,但一架新型植保無人機的試飛,卻引了眾多棉農的圍觀。

創業至今,戎夢雅的無人機隊從1架擴大至6架,團隊增加至10人,共完成近15萬畝棉田的植保作業。

在新疆,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將棉花種植業從沉重的人力成本中解放出來。

90後海歸美女回家創業當農民 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棉田裡的“人海戰術”

和許多新疆孩子一樣,戎夢雅伴著棉田長大。父母上世紀90年代末從河南輾轉來到新疆,開荒務農20年,種出4000多畝棉田。

每年9月,戎夢雅家都會變得格外熱鬧,因為採摘季到了,一個工人要花2個月才能採完10畝棉田,家裡每年至少要請400多名工人。

工人們有的來自河南老家,有的則是通過中介公司從安徽、甘肅、四川等地招來,管理400多個工人的衣食住行,構成了異常繁瑣的挑戰。

每人根據拾棉花的數量計算工錢,人均一個月採摘量在五千塊錢左右,包車接送,還要安排住宿,每天管飯,所以還得多請兩個廚師。”戎夢雅的母親說。

棉田裡的“人海戰術”,是新疆棉花采摘季的一道獨特風景,可對棉農來說卻是沉重的負擔,植棉成本主要由土地、生產、人工三項構成,單人工一項就佔了全部成本的一半左右。

每年採摘季光請人,戎夢雅家都要花上400多萬,所以兩年前,當哈密當地兵團開始推廣採棉機時,戎夢雅的父親想都沒想,就成了全哈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當時很多人都不敢用,因為採棉機會造成5%的損耗,老百姓是地上有一朵棉花都要撿起來的,怎麼會願意損失。”沒想到,戎夢雅的父母卻因大膽嚐到了甜頭。採棉機效率奇高,晝夜連續作業,一星期就能幹完以往工人2個月的活。而且,每畝機採費用只需200多元,和節省的人工成本相比,機採帶來的損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90後海歸美女回家創業當農民 無人機種地月入10萬

從此,戎夢雅的父親成了農業機械化的忠實擁躉,但凡有大型農機展,想方設法都要去逛逛。戎夢雅,也是在一次農機展接觸到了植保無人機。

試出來的無人機植保技術

棉農們都知道,棉田每年至少要做6次植保——5、6月份打藥,是為了預防蚜蟲;7、8月打藥,是為了殺滅蚜蟲、紅蜘蛛等害蟲;而到了9月至10月中上旬,則需要打脫葉劑,讓棉花的葉片加速脫落,以方便採棉機作業。

英國留學期間,戎夢雅玩過無人機,可見慣了拖拉機植保的她,從未想過無人機也能植保。直到2015年陪父親逛農機展時,她才第一次瞭解到了無人機植保。

當時無人機植保還非常冷門,大疆甚至沒有進入這個行業。我和哥哥都覺得機械化一定是未來農業的方向,這是一個機會。” 戎夢雅說。

2016年初,大疆推出首款植保無人機,但戎夢雅兄妹找遍整個新疆都沒找到一架飛機。通過網絡搜索,兄妹倆輾轉山東江蘇,才帶著一架無人機回到了哈密,正式開始無人機植保創業。

反覆試驗後,戎夢雅和哥哥發現,一畝地要打一升的藥水,無人機的速度控制在4米/秒—4.5米/秒,高度保持在植物上方2米左右,就能打出最好的效果。戎夢雅和哥哥先給自家近4000畝地全都植保了一遍。

沒過幾天,鄰居找上了門,他發現自己在用拖拉機打藥後,蚜蟲非但沒被殺死,反而越來越多,而隔壁戎家的田地卻沒有了蚜蟲。鄰居上門取經,這才聽說了無人機打藥的事情。

第二天,戎夢雅和哥哥帶著無人機去鄰居家的田地,這才發現,田邊熙熙攘攘的候著80多號人。原來無人機打藥的消息已經傳開,大家都想看看這個新鮮玩意。

為什麼拖拉機輸給無人機

此後三四天,一撥又一撥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其中就有蘭自立,他專程驅車60多公里,想看看無人機植保能不能解決自己的困擾。

蘭自立家有1000多畝棉花地,拖拉機植保帶來的各種問題一直叫他頭痛,特別是拖拉機在掉頭轉彎時,非常容易帶落棉桃,植保帶來的損耗率在5-7%左右,按一年畝產400公斤算,一畝地至少減產20公斤,1000畝地的損耗就是20噸!而無人機植保的損耗率為0,如果按2017年7.5元/公斤的收購價算,僅損耗這一項,使用無人機植保一年就能增收15萬元。

2017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達2896.61萬畝,如果全部採用無人機植保,將產生一個超過10億元的新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