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告訴你牛頓做過這件事,你還會崇拜他嗎?

在小編上一篇文章中,跟大家介紹了牛頓跟胡克之間的恩怨情仇,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下牛頓跟萊布尼茲之間的撕逼故事。

如果我告訴你牛頓做過這件事,你還會崇拜他嗎?

牛頓

我們首先來看看牛頓的成長情況。

牛頓1643年出生於英格蘭,他小時候過得可以說非常非常非常不好。比如說他是個早產兒,出生的時候只有3磅重(也就是不到3斤。。。),大家都覺得很可能活不下去。

他出生3個月,老爹就去世了。11歲的時候,他媽給他找的後爹又去世了。。。,可能因為小時候成長環境的原因,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中有種非常偏執的因素,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牛頓後面會做出這麼多奇葩的事情。

介紹完了牛頓,我們來說一下這個故事裡的另一位主角------大名鼎鼎的萊布尼茲。

如果我告訴你牛頓做過這件事,你還會崇拜他嗎?

萊布尼茲

萊布尼茨最突出的貢獻,是發明了微積分這個非常牛逼的數學工具。直到今天,微積分都是應用最為廣泛、最為基礎有用的數學工具。

萊布尼茨很早就獨立發明了微積分,並且發明了一套與之相關、非常完善的符號體系、運算體系。他將自己的成果發表在多家專業刊物上,其成果在歐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然後,精彩的事情就發生了。

我們都知道,科學家們一開始研究引力定律的時候,因為數學能力不行,只得到了一個侷限性較大的結論。牛頓同志研究到這裡的時候,發現要得到更廣泛結論的話,現有的所有數學工具是不夠的。

他確實牛逼,結果硬生生自己發明了一套數學工具,將大家未解決的問題搞定了,這便是後來的微積分。

如果我告訴你牛頓做過這件事,你還會崇拜他嗎?

牛頓手稿

其實萊布尼茲最早在1673—1676年就發表了有關微積分思想的論著,而他關於微積分的最初成型,則體現在他於1684年10月發表在《教師學報》上的一篇論文:"一種求極大極小的奇妙類型的計算"。 這篇文章被公認為是最早發表的微積分學文獻。

而牛頓在三年後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才披露了他關於微積分的基本思想——"流數術",比萊布尼茲遲發表了整整三年!

並且他是在已經知道了萊布尼茲已獨立發明出微積分的情況下,宣佈自己是微積分的第一發明者的,這種睜眼說瞎話的本事,也著實可敬!

不知是為了向世人表白他早就發明了微積分呢,還是什麼其它的原因,他在這本書(第一版和第二版)中寫到:"十年前在我和最傑出的幾何學家G、W萊布尼茲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經知道確定極大值和極小值的方法、作切線的方法以及類似的方法。”

這句話彷彿在暗示萊布尼茲是受他的啟發才發明了微積分。

如果我告訴你牛頓做過這件事,你還會崇拜他嗎?

牛頓與萊布尼茲的撕逼

且不論這句話的真假,就算是真的,他的思想並沒有成型,他的學術成果也沒有公開發表。從專利權的角度看問題,無疑萊布尼茲才真正具有微積分的發明權。

微積分的發明震動了科學界,她極大地推動了數學本身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牛頓面對這麼大的科研成果才不會善罷甘休。為了爭奪微積分的發明權,牛頓對萊布尼茲組織了一場大規模的揭露與批判運動。

我們知道,牛頓是皇家學會的會長,在科學界有很高的權力和地位。他帶領整個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指責萊布尼茨是剽竊學術成果的騙子。

皇家學會甚至專門成立了一個機構,用於調查此案。

如果我告訴你牛頓做過這件事,你還會崇拜他嗎?

由於牛頓的聲望極高,科學界沒有人願意得罪他,大部分人根本不願意去搞清楚真相,幾乎一邊倒的站在牛頓這一邊。

由於對牛頓的盲目崇拜,英國學者長期固守於牛頓的“流數術”,只用牛頓的“流數”符號,不屑採用萊布尼茨更優越的符號。以致英國的數學脫離了數學發展的時代潮流

孤立無援的萊布尼茲的晚年非常悽慘,生命中的最後7年,一直痛苦地生活在別人強加給他的發明權的爭論中。終生未娶的他,在世人的指責聲中於1716年11月14日孤獨地離開人世。

在這場強盜行徑中,牛頓不僅是導演,還是演員。歷史學家經過幾十年的調查,發現當年很多攻擊萊布尼茲的文章,是牛頓自己的筆跡,都是牛頓化了別名親自寫的!還有一些文章則是他授意別人寫的!

尼瑪,在做槍手和僱傭水軍這一行,牛頓他老人家也是玩的溜溜的!

不過最終歷史學家經過調查確認,萊布尼茲是獨立發明微積分並率先發表的,終於還了萊布尼茲一個清白,現在的微積分基本定理公式被叫做牛頓-萊布尼茲公式。 真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也算還了萊布尼茲一個公道了。

牛頓的這些行為,跟我們心中的科學巨匠形象確實有些不符。

然而牛頓一生撕過的逼,做過的奇葩事情遠不止此。他動用權力抹去胡克的功績,讓胡克這位科學家差點在歷史上消失;寫了150萬字的神學著作,跟上帝猛掏心窩子;在自家弄了個窯子,致力於煉出長生不老藥……

著實讓人無法直視

喜歡請點個關注,關於牛頓更多的奇葩故事,小編會在後面繼續跟大家說道說道

江湖小小聲,帶你領略奇妙的物理知識,講述好玩的物理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