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賤會傷農,我們的糧食價格,是不是太低了?


谷賤會傷農,我們的糧食價格,是不是太低了?

8月5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公佈,今年夏糧收儲達到了4200多萬噸,但比去年同期減少了938萬多噸。減少的數量將近20%,應該說是相當之大了。

一石激起了千層浪。

有人對我國糧食安全非常擔憂,有人對糧食價格也有一些抱怨,認為今天農民之所以不能致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糧食價格長時間不上漲,糧價太低了。

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個國際對比,來看一看我國的糧食價格在全球範圍處在什麼水平?糧食價格是不是太低了?

我們主要看下主糧小麥和經濟作物大豆。

根據海關的數據,截止到今年年8月,國內進口的小麥到岸價格平均1.01元。

目前,國儲糧在向農戶收儲小麥時,在市場上限定的無限量承諾的收購的三等小麥最低限價1.12元。

谷賤會傷農,我們的糧食價格,是不是太低了?

而8月下旬,國內小麥市場的正常交易和收購價格是1.23元。當然這是一個波動的數據,不同省份不同城市或不同交易市場價格可能會有不同。

很明顯,國內市場的價格高於國儲糧收儲的最低限價。但是相對於進口到岸價格來說,不論是國家承諾的最低收購價,還是市場上小麥的交易價格,都高了不少。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內的小麥價格比海外進口到岸價格,高了10%。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政策保護。

2019小麥進口大概是350多萬噸,佔到了小麥全年總消費量的3%左右。

單純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進口小麥比收購國內生產的小麥成本更便宜,但是從糧食安全的角度看,我們進口小麥的數量只有3%,這個比重還是比較少的。

下面看大豆。

大豆是我國糧食裡對外依賴度比較高的了,海外依賴度達到了86%。2019年大豆消費量是1億噸左右,其中8800多萬噸來自海外進口。

那麼,國內的大豆價格和海外進口到岸大豆價格相對怎麼樣呢?我們為什麼不通過價格槓桿鼓勵國內的大豆生產呢?

谷賤會傷農,我們的糧食價格,是不是太低了?

8月市場上國內種植的大豆,正常交易收購價格是3.3元。而同期進口到岸的大豆價格是1.37元。

整體來看,大豆海外進口的到岸價格比國內本土生產的大豆市場銷售價格,便宜將近50%甚至更多。

單純從價格來做對比,國內大豆的市場價格某種程度上也是保護價格。

看了以上數據,道哥認為,想要增加農民收入,恐怕並不是單純的通過無限量提高價格。因為這種政策會使海內外市場的糧食價格出現完全不同的雙軌情況,會在國際貿易層面增加一定的摩擦。當然了很重要的是這並不能根本上解決我們的農業問題。

道哥認為,我們要從過去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更多的轉向大農業機械化的耕種方式,提高每個農戶自身的平均收益。

否則我們仍然有將近6億的勞動力沉澱在農村,他們靠著一畝三分地是很難來致富的。未來更多農民致富的出路仍然是在城市裡,走向工業和服務業的這兩條道路。

另外,像糧食一樣,商品是全球統一市場的。整體來看,即使在國內保護的情況下,也不要寄期望於國內的糧食價格長期大幅度高於海外市場的進口價格。這也是很難長期持久下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