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委屈痛苦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擁抱,父母不應刻意感動孩子

對於演員孫儷,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除了有趣的老公——鄧超,孫儷還有一雙兒女,兒子哥哥等等,女兒妹妹小花,可謂是事業成功,家庭美滿。在網絡上,大家時常看到她和鄧超分享與兒子女兒的日常。而從她分享的幸福生活中,也看得出在孩子教育方面,孫儷是多麼盡心盡力。

孫儷曾說過自己的育兒觀:“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這好像和很多父母的做法不一樣,在孩子犯錯、或者孩子生氣的時候,很多家長,首先就是先批評孩子、說教孩子,這樣才能使得孩子長教訓長記性。

而孫儷的育兒觀有很大的不同,她的育兒觀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

當孩子委屈痛苦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擁抱,父母不應刻意感動孩子

1.不要發脾氣

有些父母,特別容易發脾氣,這是特別不好的。

特別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首先第一時間就是大吼大叫,訓斥孩子,衝著孩子發脾氣。那樣子彷彿要吃了孩子一樣。盧梭曾說過教育孩子千萬不要發脾氣,法國思想家盧梭的言論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孩子一犯錯就遭遇到父母發脾氣,那種可怕的樣子歷歷在目,印在了孩子的心底,孩子對於犯錯變得退縮,什麼事情都不敢激進冒險。其實犯錯本沒有什麼,而是一種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一種結果,但是就是因為父母的發脾氣,可能使得孩子不敢冒險犯錯,什麼也不敢嘗試。

當孩子委屈痛苦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擁抱,父母不應刻意感動孩子

這可能導致孩子做任何事都求穩,過度求穩就是保守,孩子不敢積極回答問題,也不敢積極去思考,這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成績。

再一步講,就是孩子可能不想擔責任,使得孩子內心懼怕擔責任,在關鍵時刻無法挺身而出,應對挑戰,這使得孩子很難取得什麼大成就。

當孩子委屈痛苦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擁抱,父母不應刻意感動孩子

2.孩子需要陪伴

孩子成長路上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父母千萬不要做後面的督導者。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行為一定程度會影響孩子的表現。不要當作孩子成長路上的觀看者,而要做參與者。和孩子共同感受,共同體驗,進一步加深親子關係的同時,還能使得孩子在成長路上有更大的自主性。

當孩子委屈痛苦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擁抱,父母不應刻意感動孩子

父母不愛學習,在閒暇時間不讀書,不斷催促自己的孩子去好好學習,自己轉過身卻玩起了手機,這讓孩子怎麼想。自己的父母在玩,孩子能學習進去嗎,能主動學習去嗎?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培養家庭的學習氛圍,主動學習,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最終形成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就是陪伴的作用。

所以父母要做孩子的陪伴者,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自己也要成長,而不是站在原地,逼迫孩子成長的原地式陪伴。

當孩子委屈痛苦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擁抱,父母不應刻意感動孩子

3.不要刻意感動孩子

不要給孩子灌輸“我辛苦是為了你”“這一切都是為了你”等這些話語或者思想。

父母這就是刻意感動孩子,這種感動和說法,是常用的一種逼迫孩子的方式。這種方式有用是有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兩面性的,而且這種說法弊大於利。

當孩子委屈痛苦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擁抱,父母不應刻意感動孩子

父母這樣的說法,會給孩子心理蒙上一層壓力,給予孩子一個不必要的壓力,使得孩子獲取知識的目的不再單純,孩子的目標摻雜了雜質,最終孩子勢必偏離原先設想的方向。比如孩子學習是為了探索知識,父母的一句辛苦供你上大學,使得孩子目標動搖,將上大學同父母辛苦掛鉤。

影響成績不說,萬一孩子因此當真,思考一番之後,做出了偷偷打工補貼家用,覺得上學無用,甚至輟學回家幫忙的決定,那就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