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己亥末,庚子初,新冠病毒席捲荊楚大地。


青銅故里黃石情況緊急,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短時間內升至數百人。為了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無數醫護人員挺身而出,他們逆行而上的堅毅背影,講述著一個又一個感人故事。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翻開黃石市抗疫日記,黃石愛康醫院無疑在其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01

請戰:愛康人火速行動


大年三十,當很多人圍坐在家看春晚的時候,一群愛康人卻在與家人告別,衝向一線。


普外科護士胡貝接到醫院召回令後,立馬準備趕往醫院,但是封路了,還下著雨,怎麼辦?“沒事,我能走回去!”就這樣,她在雨中拖著厚重的行李箱,徒步3個多小時到醫院。危急時刻,醫用物資告急,聰明的愛康人用文具袋改裝成簡易防護面罩,文具店老闆深受感動,主動贈送1000個文件袋。愛康集團各領導想盡各種方法,採購部“娘子軍”24小時待命,終於及時補給醫院急需的各類醫用物資。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1月30日,按照黃石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安排,黃石市中醫醫院作為定點醫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成為黃石“小湯山”,並號召市各醫院醫護人員前往馳援。“我自願請戰……”眾多愛康醫務人員主動請戰,並在請戰書上按下鮮紅的指印。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胡俊芳也在第一時間報名,由於名額有限,申請了好幾次才如願,她也成為愛康馳援“小湯山”隊伍中唯一的女醫生。


02

出發:馳援黃石“小湯山”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2月1日上午12:00,黃石愛康醫院22名醫護人員前去馳援“小湯山”,他們分別來自中醫科、麻醉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ICU、神經外科、普外科、兒科、燒傷科、內分泌科、產科等科室,其中有7名醫生、15名護士。他們中有老黨員,也有參加過2003年抗擊非典戰鬥的“老戰士”,還有青春洋溢的90後面孔……


他們有著共同的心聲:責任所在,使命必達!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沒有想那麼多,更多的是抱著一顆學習的心態……”95後的普外科護士李米婷說,她是22人中年齡最小的。93年的兒科護士李婷,準備近期和男友結婚的,此刻卻奔赴抗疫“戰場”。出征這天還是內分泌科護士張春的生日,她說這是她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一個生日。神經外科護士長張金枝說道:“說不怕是假的,但作為醫務人員,我們應該上。”心血管內科張靜也表示:原本還有一絲緊張,我和老婆都去前線了,兩個孩子在農村老家會過得怎麼樣?可當我踏進隔離病房後,我緊張情緒突然消失。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作為醫生,治病救人、守護生命是我們的職責。說實話,我們沒有理由退後。


03

先鋒:危重患者“插管人”


來到“小湯山”之後大家才發現,其實愛康早有先鋒在此抗疫多日。重症醫學科(ICU)主任葉濤於1月27日馳援市中醫醫院,從事查房、中心靜脈置管、調整呼吸機參數、調整治療方案等工作。他帶頭組建氣管插管隊伍,承擔為重症呼衰患者氣管插管的高危任務,成功完成黃石新冠肺炎第一例氣管切開手術。他還認真做好傳幫帶工作,手把手為年輕醫生做示範,大大提高病患氣管插管成功率。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據葉濤介紹,插管治療是重症監護室的常規操作,患者使用無創呼吸機血氧飽和度仍然不達標的時候,就需要插管。當新冠肺炎患者的氣道打開後,會噴出大量病毒,醫生近距離操作,即使做了防護,仍會有一定風險。有些年輕醫生心裡發怵,加上戴著手套和護目鏡,操作不便,有時不能一次成功,還得重來。而每次插管,葉濤總是第一個上,從消毒準備到插管完畢,最多10分鐘,又快又好。“面對病人的時候,我腦子裡只想著解決問題,根本沒工夫考慮風險。”葉濤說。


04

鏖戰:像陀螺一樣連軸轉


到達“小湯山”的第一天,發現隔離病區還在改建,條件比較簡陋。大家才剛放下行李,然而病人已經送來了,共有20名。


張金枝護士長立馬指定麻醉科護士李小莉和重症醫學科護士張靚先上第一班。張靚負責進隔離區,李小莉負責外面的醫囑病歷書寫的部分工作,四個小時後進行交換。第一次穿上厚重的防護服,連呼吸都感覺特別費力氣,不到半個小時,李小莉的眼鏡就開始模糊了,看東西要湊得很近。再加上戴著雙層手套,操作多有不便。有病人要求輸液並用套管針,她克服重重困難,憑藉多年的手感順利完成輸液。


第一夜,張金枝帶著幾位護士忙到翌日凌晨一點半,才返回旅店休息。不過幾個小時,天就亮了,她們立馬起身趕往醫院,完善病區各項工作,又迎來11名病人。一天的忙碌匆匆而過,不覺又是星月交替,疲倦的張金枝剛要離開之際,突然接到電話,連夜將送來27個病人。不過一天一夜,病區58張床就全部收滿,工作量井噴式遞增!張金枝心急如焚,但還是鎮靜地指揮護士們各自就位。


超負荷的工作量讓大家像陀螺一樣連軸轉,恨不得變身“八臂哪吒”,有不少護士身體吃不消,但還是憑著愛康人鋼鐵般的意志硬撐了下來。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醫生也同樣超負荷,心內科醫生柯其勝經常值夜班到凌晨兩三點。在團隊中,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陳建國是年齡最長的,他專業基礎紮實,性格隨和,工作嚴謹,吃苦耐勞,堅持和年輕醫生一樣上夜班,經常主動進隔離區查房、救治患者,從來沒聽到他有任何一句怨言。工作之餘,很多醫生也承擔起搬運工的角色。


05

護理:一個個都成了“超人”


由張金枝護士長、童秋枝護士長和李寒梅護士長帶領的護理團隊,不僅要配合醫生完成58名患者的臨床護理救治工作,還要完成大量的生活護理任務。


比如幫助患者打水餵飯、洗漱排便,甚至自己花錢為患者採購生活用品。再者,時值春節後不久,最初的一週清潔工短缺,所以清潔工作也都由她們來完成。每天,張金枝都帶頭去消毒清理衛生間,患者生活垃圾屬於感染性廢物,護士們還要統一收集妥善消毒處理。在她們中間,還有好幾名90後:李米婷、李婷、王福玉、袁琴、劉文靜、張春等。誰說90後就嬌生慣養了?誰說90後就不能吃苦耐勞了?也許,她們平時在家很少做家務,但是疫情當前,她們一點也不嬌氣,同樣埋頭苦幹,毫無怨言。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除此之外,她們還要安慰患者的情緒,幫助患者克服孤獨恐懼的心理。一位68歲老婆婆不大會用微信與家人聯繫,生活難以自理,加之病情變化,對治療不配合。張金枝多次親力親為照護老人,與家屬多次聯繫,一起安慰老人。最後,這位老人連隨身攜帶的物品都要她幫忙收拾。她們秉承著“患者至上”的核心價值觀,給與了患者無微不至的照顧,很多患者康復後,都表示了由衷的感激。看,她們在超重壓之下,扛住所有一切,一個個都成了“超人”!


06

搶救:危難時刻來不及多想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一天中午,病區主任張靜在病區值班。突然間,48床警報響了!張靜和另一名醫生趕緊穿好隔離衣,衝向隔離病房。只見患者已經奄奄一息,呼吸淺快,面頰佈滿了暗紅色的分泌物,枕頭、床單上顆粒樣的紅色液體到處都是。其他病人都避而遠之,紛紛逃離至病區走廊。張靜來不及多想,迅速清理患者的口腔、吸出痰液,擦乾患者的面龐,並進行緊急治療。時間一秒一秒過去,患者生命體徵終於穩定。走出隔離區,才發現患者咯出的淡紅色痰液飛濺到他的眼罩、口罩和隔離衣上。事後回想起來才感到後怕,但當時真的顧不了那麼多。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在隔離病區,每分每秒都可能有突發狀況,李小莉也曾經歷了此生難忘的緊急時刻。當時,一名男性患者快不行了,整個五官都深陷枕頭之中。李小莉趕緊讓另一名護士去叫醫生,並請求病房其他患者幫忙。


然而沒有一個人敢上前幫忙,反而都躲得遠遠的,他們怕。但李小莉不能怕,她一隻手護住患者面部的吸氧面罩,另一隻手撐住患者的身體。患者身材高大,失去意識後全身癱軟,李小莉本來身材嬌小,又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沒一會兒就滿頭大汗,精疲力竭,但她一直堅持到醫生過來搶救。這個過程,整整持續了近10分鐘。她用自己小小的身軀,撐起了大大的責任與使命!


07

堅持:不管淚水鼻涕一起吞


除了工作量超負荷,大家還要面對諸多困難。比如剛開始的時候,防護物資短缺,沒有醫用防護帽,就用保鮮膜代替,或者套上鞋套。當穿上防護服後,大家又不敢多吃多喝。一方面體力消耗大,另一方面營養補充少,很多護士臉都發白了。麻醉科主任餘良勝看得十分心疼,經常叮囑大家儘量吃飽。


還有比較麻煩的是,汗水、鼻涕、淚水都不能擦,就像童秋枝說的那樣,“只能一起吞了”。普外科護士胡倩從隔離區工作完出來,全身上下的衣服全部溼透,脫下防護服的那一刻,李寒梅護士長心疼地哭了起來。心血管內科護士王福玉因為長時間的口罩壓迫,形成了口罩壓瘡。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2月7日是李寒梅護士長46歲生日,她是護士團隊中年齡最長的大姐。當接到老公和兒子的電話祝福,她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緒哭起來,就簡單的說了幾句,迅速掛掉電話,又全情投入工作中,她不敢也沒有時間去體會此刻的親情。她看到病床旁的氧氣瓶沒有固定,就和童秋枝一起用塑料袋製作繩子來固定。雖然如此艱辛,但沒有一人發牢騷。


張蘭姣護士甚至作了一首打油詩來自勉:咳嗽聲,嘆息聲,心電監護聲,消毒機聲,聲聲不息;我心聲,黃石聲,武漢聲,中國人民心聲,自強不息。


08

增援:我們要一起安全歸來


新冠肺炎有多可怕?危險就在一瞬間!醫務人員對自身的安全防護,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日以繼夜工作13天以後,張金枝出現嚴重體力透支情況,看到她佈滿血絲的雙眼和極度乏力的症狀,張靜主任讓她趕緊做檢查,肺部CT結果提示出現輕度炎症,院部上級領導立即命令她撤下隔離病區去修養。張金枝離開後,病區護理管理工作由童秋枝和李寒梅兩位護士長承擔了下來,面對防控及搶救物資嚴重缺乏,護士姐妹們身體嚴重透支,在巨大的工作和精神壓力下,兩位護士長跑到空地上嚎啕大哭,哭完了繼續走進隔離病房。而另一邊,由於病區防護措施不足,插管操作後的第二天,餘良勝的眼睛便紅腫發脹,他想到武漢有同行插管後結膜病毒感染髮炎的報道,及時使用抗病毒眼藥水,加上一直都在預防性服用抗病毒藥物,幸運的是,7天后症狀明顯好轉,隨後CT檢查也未見異常。


即便如此危險,愛康還是有很多醫務人員繼續主動報名,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增援“小湯山”。到3月上旬結束,在這30多個日日夜夜裡,共有44名愛康醫務人員參與了市中醫醫院的抗疫阻擊戰。幸運的是,他們44人0感染,全部安全歸來。他們每個人,都是我們黃石人民的英雄!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09

排解:“愛嘮叨”的老大哥


在“小湯山”,大家承擔著巨大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一邊竭盡全力爭分奪秒和死神搶奪病人,一邊又要事無鉅細地照顧好患者方方面面的生活起居、焦慮不安的心理開導,還要承擔許多日常清潔衛生及消毒消殺工作,每天都是滿滿地超負荷工作,一天下來,經常是全身溼透、筋疲力盡。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餘良勝是愛康醫院黨委委員、臨床二黨支部書記和12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他將這一切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在自己繁重的工作之餘,他利用一切空餘時間鼓勵“戰友”,他就像一個和藹的老大哥一樣,不厭其煩地幫助大家疏導心裡壓力。李寒梅和童秋枝感激地說:“要不是餘大哥一直在身邊鼓勵,我們很難堅持下來。”


同時,餘良勝還積極為患者做思想開導。在醫患溝通群裡,他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每條問題,做好心理安慰,幫助眾多患者度過無助和恐懼的日子。這樣的信息,他總共發了2000餘條。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很多病人痊癒出院,心懷感恩,送來一封封感謝信。可誰能想到,其實他和妻子都在抗疫前線,把兒子獨自放在了家裡。


10

入黨:選擇了責任,選擇了奉獻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在老大哥餘良勝的鼓舞下,同行的13名醫務人員鄭重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其中張靜、李寒梅、童秋枝、張金枝、柯其勝5名同志因表現突出,已火線入黨成為中共預備黨員。3月10日下午3點,張靜等5名醫護人員進行了入黨宣誓。由於疫情原因,入黨宣誓活動分別在市中醫醫院和隔離賓館舉行。


在對抗新冠肺炎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在疫情防控的特殊關口,選擇入黨就意味著選擇了責任,選擇了奉獻,但是他們義無反顧、無比堅定。我們也正是有了這樣一批批可歌可泣又可愛的白衣戰士,才聚起堅不可摧的健康守護力量!


11

祈願:用我們的愛創造一個生命平等的醫療環境


“我們是社會公民,我們有責任承擔社會應盡的各種義務……”平日晨會上背誦的愛康價值觀還朗朗上口,縈繞在每個人的耳邊。


疫情期間,黃石愛康醫院被定為發熱門診定點醫院和區域核酸檢測定點醫院,迅速成立疫情應急防控領導小組,由院長鄧建平任小組組長,下設專家組、救治組、數據上報組、院感防控組,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工作。醫院除了組織44名醫務人員馳援“小湯山”,還先後開放4個隔離病區,1個發熱門診留觀病區,設置隔離病區床位85張,篩查發熱病人3900人次,做到所有發熱病人應留盡留、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並對所有發熱就診的病人全免費,做到讓所有發熱病人都留在院內治療。


與此同時,醫院開展系列便民措施,如開展線上綜合諮詢問診、為醫院周邊社區送藥服務、上門為患者更換尿管、24小時免費接送產婦等活動。在這次疫情阻擊戰中,黃石愛康醫院上下齊心、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層層落實,捍衛了其三甲榮譽和百年榮光!


為黃石拼命的30多個日日夜夜 | 黃石愛康醫院抗疫日記

“我們都期望歲月靜好,但總要有人負重前行!”就像張金枝護士長所說的那樣,我們愛康人共同的使命,就是用我們的愛創造一個生命平等的醫療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