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朱元璋陪葬的妃子多達46人,是不是很慘?

三國故事


要問有多慘,其實這種問題還真不好回答,但很明顯,要多慘有多慘。誰會想平白無故的,給他人做了陪葬品呢。

明太祖年間,不知是怎麼想的,在他彌留之際,竟然向朱允炆提出了後宮嬪妃全部殉葬的要求,要知道,人殉這一制度,極度落後,極度腐朽,極度不人道,人殉制度由來已久,人殉幾乎穿插進了整個中國的歷史,

人殉從夏朝甚至以前就已經有了,而往後的歷朝歷代,雖然有時候會廢除人殉,但人殉卻從未真正中斷,明朝有,清朝也有。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慾望十分強烈的人,他在位的時候,就迫害了不知道多少開國元老,等到他去世了,還要求嬪妃給自己陪葬,實在是可惡之極。

人殉制度之下,最慘的就是那些陪葬的妃嬪了,朱元璋去世的時候,陪葬的妃嬪人數共為四十六人,而陪葬的宮女也有十數人,這些人沒有一個是心甘情願做陪葬品的,如果能活著,誰會選擇死呢?

人殉的祭品,首先在心理上就受到了極大的逼迫,其次在身體上受到的壓迫更是讓人難以忍受。

第一種死法,毒酒

陪葬的妃嬪,會有太監給她們送來毒酒,杯酒下肚,數十息內,妃嬪立即暴斃而亡,別看這麼殺害這些妃子不人道,這算是對她們對好的待遇了。

第二種死法,白綾

白綾飄飄,仙氣多麼濃重呀,但是面對著太監們送過來的這些白綾,那些妃嬪們只有滿腹的怨恨,白綾自然不是用來幹其他用的,正是為了讓這些妃嬪自己上吊自殺的,上吊時的那種窒息感,手舞足蹈可不是演出來的,面目猙獰可不是裝出來的,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選擇死在白綾之下,略一猶豫者,就會被這些太監硬生生用白綾勒死。

第三種死法,灌入水銀

為了讓這些妃嬪的屍體在皇陵之中能夠不腐,能一直以最美的面貌服侍明太祖,一些妃嬪會被先下迷藥,等她們完全失去了自我,將她們活體灌注水銀,用以保存屍體不腐,這種做法有多殘忍只是看看過程就知道了。

第四種死法,活埋

對這些妃嬪來說,讓她們在下墓之前就被殺害其實已經算不錯的了,不少人是直接被驅逐入墓,讓她們在墓中體驗窒息的痛楚,暗無天日的地下陵墓中,陪伴她們的只有遍地的屍體,還有越發稀薄的空氣,這些人往往需要在恐懼與痛苦中猙獰的閉目。

人殉制度不管放在哪個朝代,不管是用何種方法,都是殘忍至極的,憑什麼皇帝去世就要有人殉葬?皇帝也是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只是可惜了已經做了陪葬品的一干女子,生前需要滿臉堆笑的面對著自己不喜歡的人,死後還要做其的陪葬品,好不可憐。

幸好殉葬制度因為過於殘忍,註定長久不了,明英宗時期,朱祁鎮非常成功的廢除了人殉制度,也許明英宗算不上一個好皇帝,但是他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好人。


文文情感故事


活生生的人,為死人殉葬,怎麼會不慘?!史料當中有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死後,殉葬的妃子有四十六個個,宮女十幾個。

其實活人殉葬的喪葬風俗,在秦漢之前風行,人殉在奴隸社會時期達到頂峰,可以算是一種陋習。不過,隨著漢朝之後的喪葬習俗的改變,人殉制度已經逐漸被取消。

但是,等到明朝時期,人殉這件十分殘忍的習俗,又被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實行。不僅在自己死的時候,讓妃子和宮女陪葬,而且在明朝初期,當自己的兒子朱樉死時,就讓朱樉的兩個妃子一起殉葬。

被當做殉葬品的妃子和宮女,到底有多慘?看看古人如何處置人殉的活人就足以看出當時的慘狀。

人殉這種陋習十分殘忍,對於原本活生生的人,為了保證墓葬不被人殉破壞,往往都是處死的方式。曾經出現過的處理人殉人選的方式有吊死、毒死、活埋、砍頭等方式。

像毒死就有用毒藥、毒酒等方式,甚至還為了保存人殉屍體,還會往活人身體內注入水銀,手段都極其殘忍。歷史上還出現用鐵釘固定人殉,讓人殉無法活動,直到死去。

本來在禮法昌明的朝代,人殉這件極其殘忍的陋習本被取消,但隨著元明清等朝代,統治者的集權愈加嚴重,為了彰顯其生前的權威,便採取了頗為殘忍的人殉手段。元明清三代,又開人殉的惡習,實屬喪葬文化的嚴重倒退!


蘇小衿


妃子們一個個鮮活漂亮,明明還有著大好年華,卻被逼著給年老的帝王殉葬。這能不慘嗎?簡直見者傷心聞者流淚。

朱元璋是位雄才大略的明君,“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建立了傳承276年的明朝,被視為一代雄主,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

但是,在恢復殉葬陋習這一點,是他身上無法洗白的汙點,再怎麼崇拜朱元璋的人,都不能說他在這件事情上做得對。

殉葬是一種古老的喪葬制度,野蠻血腥,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表現之一。起源於奴隸制時期,奴隸主去世後,為了在死後依然享有活著時的尊榮,不但陪葬大量財物器皿,往往還要帶走生前喜歡的人,以及用得順手的僕役、奴隸。

甚至還形成了一種攀比的風氣,同等地位的人家,誰家要是殉葬的人少了,兒孫在圈子裡都沒有臉面。

殷商時殉葬最為盛行,現代考古發現,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遺骨,商王妃婦好墓中則有16具。

春秋戰國時期也有,吳王闔閭引誘百姓為女兒殉葬的手段令人髮指。

闔閭有一女名叫滕玉,因對他有怨氣而自殺,闔閭十分悲痛,為女兒大造墳墓,陪葬無數珍寶。出殯那天,闔閭讓人一路舞著白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百姓圍觀,等大家跟進墓地,闔閭就命士兵把他們趕入墓中,為女兒殉葬。

但那時已經有一些思想先進的學者明確提出反對殉葬,認為這實在太不仁了,違揹人性。孔子、墨子都持有這種觀點。

而站在富豪權貴的角度,每個奴隸都是自家的財產,殉葬是一種浪費。於是慢慢的,就有人制作木俑或陶俑代替真人殉葬。就算是這樣,孔子還憤怒地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孔子認為,俑和人很像,以它殉葬過於殘忍。俑都不行,真人就更不行了。其他學者雖然不像他那麼“同情”俑,對真人是很同情的。

在孔子、墨子等人的倡導下,同時也是出於現實的需要,殉葬漸漸落伍了,不再是必須的選擇,但也還存在。

秦國宣太后,也就是電視劇裡的羋月,晚年有個十分喜愛的男寵魏醜夫,流露出以後要讓他殉葬的意思。魏醜夫嚇得半死,求大臣庸芮救自己一命。

庸芮很得羋月的信任,勸說她放棄這個念頭,若是帶上魏醜夫,九泉之下她有什麼臉面見丈夫惠文王?魏醜夫這才逃過一劫。

秦漢之後,殉葬幾乎絕跡。皇帝們去世後不再殺殉葬死,往往將無子的妃嬪宮女放出宮去。皇帝得一個美名,這些女子也能開始新的人生。

但唐朝之後,這種陋習又興盛起來了。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去世時,皇后述律平殺了百餘名大臣殉葬。當然,這些枉死者都是反對她的。金國也有殉葬的傳統,下葬不用棺槨但要活人陪葬。

元代更為盛行,成吉思汗去世後殉葬了四十名貴族女子。之後的元代統治者,也都殉以活人,其構成主要是妻妾和忠僕。

朱元璋取締了元代立下的許多規矩,覆上古風華,卻偏偏留下了這一條,頗為遺憾。他駕崩時,活著的妃嬪基本都殉了。別問是不是自願的,就算她們說是自願,誰信?

唯有美人張玄妙比較幸運,她生了個女兒寶慶公主,極得朱元璋的寵愛,朱元璋擔心寶慶無人照管,特留張玄妙不死。

朱棣死時,殉葬了46人,不過朝鮮的《李朝實錄》中說是30餘人;朱高熾素有仁慈之名,也殉了5人;朱瞻基大約殉了10人。

殉葬的這些人家,得到了明朝皇室的優待,被稱為“朝天女戶”,家中子弟出仕比較容易,職位還可以世襲。為了家族的榮譽,有些女子甚至主動求著殉葬,非常悲哀。

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才下令禁止了這股歪風邪氣。他會下此命令,則是受了周憲王朱有燉的影響,朱有燉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兒子,死時沒有兒女,特意請求朱祁鎮不必給他安排殉葬的人。

朱祁鎮親自下旨給朱有燉的弟弟朱有爝,囑咐他“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但聖旨到達時,朱有爝已經按照定製,強令哥哥們的妻妾殉葬了。

朱祁鎮深以為憾。也許經過了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後,他的人生觀有了一些不同,再加上朱有燉之事,讓他在臨終時做出了一個決定:廢除殉葬之制!

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遵從父願,臨終時再次重申禁止殉葬。經過兩代帝王的努力,殉葬在明朝才算是制止住了。

因為此事,朱祁鎮終於在歷史上挽回了點印象分。可惜清朝時又開始了,直到康熙十二年才止住。

總之,用活人陪葬是一種十分殘酷的制度,早該被廢除。由於歷史的侷限性,朱元璋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給無數家庭造成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