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被稱“花間美人”,在《紅樓夢》中怎成寶黛看的禁書?

品讀《西廂記》:簡析《西廂記》被列為禁書原因

《西廂記》被稱“花間美人”,在《紅樓夢》中怎成寶黛看的禁書?

《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二人一起做過的最為美好、最為愜意、最為私密、最為禁忌的事情,應該就是在搬入大觀園後的第二年春天,寶黛二人一起坐在桃花樹下偷看“禁書”《西廂記》了。

相關情節在《紅樓夢》第二十三回目中有詳細的描寫。

相信很多人讀到書中此處情節,都會不禁疑惑:藝術成就甚高的《西廂記》,為何在《紅樓夢》中成了寶黛二人想看、喜歡看,卻要偷偷看的“禁書”?

什麼是“禁書”?所謂“禁書”,就是禁止流通、禁止閱讀的書。

今天的我們一聽到所謂的“禁書”,就會立即想到那部取材自《水滸傳》的明代長篇小說《金瓶梅》。

《金瓶梅》被列為明代“四大奇書”之首,但在傳世過程中,卻逐漸成為了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奇存在。

於是我們聯想到,《西廂記》在《紅樓夢》中所描寫的清代社會中的處境,估計應和《金瓶梅》在今天社會中的處境大體一致:上不了檯面。

名頭如此響亮的《金瓶梅》為什麼成了禁書?大概是因為書中有大量的關於一個禁忌的話題———“性”的直接、露骨、直白、細緻的描寫。

當然,至於《金瓶梅》所描繪的內容,是否的確不堪入目、汙穢齷齪?以及其書的藝術成就,是否的確三俗低下、不值一提?這兩個問題還真都不太好回答。

有時候,即便蓋棺,也難論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需要看觀者以何種角度、何種心態、何種眼光、何種目的,或何種背景來欣賞與看待。

《西廂記》被稱“花間美人”,在《紅樓夢》中怎成寶黛看的禁書?

至少,若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金瓶梅》,它又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它稱得上描寫宋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西廂記》和《金瓶梅》在社會上流通與存在的命運如此一致,那是因為《西廂記》也和《金瓶梅》一樣,有著被禁止流通、閱讀的關於“性”的描寫嗎?

這個問題不能迴避,因為書中倒還真是有一點。《西廂記》中有一折內容,的確是關於青年男女“性”的大幅、直接、露骨、直白、細緻的描寫。

但即便是寫“性”,二者也明顯的不同。

相比《金瓶梅》書中大量通俗、白話、不堪的詳實細節描述,《西廂記》中的文字描寫,那可真正算得上是陽春白雪、高雅至極。

如果說《金瓶梅》的描寫是“大俗”的話,《西廂記》的描寫絕對能稱得上“大雅”。

甚至,如果今天的一般讀者,古文言文字水平差的話,連文字內容都讀不懂,更別提去心領神會,或鄙視它三俗的內容了。

王實甫寫《西廂記》的文筆,極具詩情畫意,辭藻優美,文采斐然,整書被明代戲曲理論家朱權美譽為“花間美人”,這稱號也著實不是浪得虛名。

也正因為《西廂記》和《金瓶梅》在文筆上的差別,也今天二者又有了不同的命運。

相比較語言直白、細節描寫豐富的《金瓶梅》,《西廂記》的命運卻是好太多了,畢竟它確實能登大雅之堂啊。

但雖如此,在曹公生活———也即是《紅樓夢》中賈寶玉生活的清代雍正、乾隆時期,那年代的讀書人無不是從小到老,天天搖頭晃腦,與各種“之乎者也”打交道,《西廂記》在讀書人心目中,無疑就又和《金瓶梅》在今天的我們的心目中,有著一樣的感受了。

只是因為有著高雅至極的、青年男女“性”的描寫,《西廂記》在古代就被列入禁書的行列了嗎?

這個倒不是。那樣的話,豈不是浪費了《西廂記》一書和作者王實甫的高超的藝術才華了嗎?

《西廂記》之所以在古代封建社會中成為禁書,我們認為關於“性”描寫的原因倒是其次,真正更為主要的原因是其主題和感情色彩與封建禮教的衝突和對立。

我們今天的讀者閱讀、看待《西廂記》,以及《西廂記》能在市面上被大力推廣,並廣為流傳,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說它有著強烈濃厚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還有什麼能比有強烈濃厚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更“耀眼奪目”的嗎?這個程度和影響面,可比關於“性”描寫的原因要惡劣多了。

所以,也理所當然,《西廂記》作為一本反古代社會主流觀念的書,肯定是要被列入禁書的範疇裡去了。

《西廂記》被稱“花間美人”,在《紅樓夢》中怎成寶黛看的禁書?

在此,我們還有必要搞明白,今人為什麼說《西廂記》的內容,具有強烈濃厚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

古代封建社會非常重視封建禮教,因為它是古代社會、生活、等級、禮儀等約束森嚴的規矩和制度。

而《西廂記》一書的內容和主題,無不體現著對抗與反對封建社會的禮教。

年輕書生張生張君瑞,輕視科舉考試、輕視求取功名,反而及其看重愛情女色。

試想在古代王朝科舉取士,國家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任用人才的大背景下,如果讀書人都像張生學習、以張生為榜樣的話,那還得了?

在《紅樓夢》中,賈寶玉的父親賈政一心想讓兒子好好讀書,通過科舉考試考取功名。他若知道兒子偷看《西廂記》、又對其書愛不釋手、評價甚高等等,他還不打死那個不孝子?

而且崔鶯鶯對通過科舉考試考取功名的態度,也和張生一致,她也是覺得考不考無所謂,她所看重的也只是嫁個自己喜歡的、彼此恩愛的對象,過甜蜜的愛情生活,就幸福滿足。

這種觀念,又會影響多少青春年少的女孩子效仿呢?《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之所以喜歡林黛玉,不就是因為林黛玉與崔鶯鶯有著一樣的觀念嗎?

另外還有,書中所描寫的張生和崔鶯鶯二人,違反封建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私定終身、自主選擇的愛情故事,雖說在今天是很正常的一般現象,但是這種行為在古代社會,不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嗎?

再有古代社會深藏閨中、足不出戶、羞於見人的女孩子,又怎麼能像《西廂記》中的崔鶯鶯一樣,深更半夜,主動跑到男孩子的居所,肆無忌憚地投懷送抱呢?

《西廂記》被稱“花間美人”,在《紅樓夢》中怎成寶黛看的禁書?

這裡,我們也說一句題外話,通過《紅樓夢》中林黛玉和賈寶玉一起偷看《西廂記》的禁忌行為,以及林黛玉的超前思想,我們也能看出二人的愛情註定悲劇收場。

賈寶玉可不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張生,賈府怎麼會為他娶一個如此不守規矩、膽大妄為的媳婦兒呢?

最後,《西廂記》中還有一個關於古代社會所重視的一個“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的問題。

在古代社會所處的現實環境中,古人認為婚配與否,要重點參考男女或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身份職業等,只有雙方相當的情況下,才適合談婚論嫁。

而《西廂記》所宣示的婚姻主題呢: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我們可以看到《西廂記》所宣示的婚姻主題是一個字———“情”,重視的是婚姻中男女雙方的情意,講究的是愛情的真正重要的所謂“緣分”。

這和今天的婚姻標準倒是一致,我們從這也能看出作者王實甫對於婚姻主題、愛情思想的超前性。

但在按照“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行事下的古代社會,這種主題觀念無疑又與當時的社會主流,也即“禮教”思想,鮮明地對立開來了。

綜上所述,《西廂記》中處處刻畫與表現出的內容與主題,無不透露出對抗與反對封建社會的禮教的意蘊,所以今天的我們才認為《西廂記》有著強烈濃厚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

也正如此,這才是《西廂記》在古代就被列入禁書行列的最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