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老詩人返鄉,得意地寫下一首詩:我和老師一起考中秀才的

72歲的老詩人返鄉,得意地寫下一首詩:我和老師一起考中秀才的

乾隆五十二年,一位72歲的老人風塵僕僕地來到浙江錢塘,受到了隆重的接待。當地士紳蜂擁而至,如同眾星拱月一般,許多看熱鬧的百姓也紛至沓來,都想目睹他的風采。這位老人當時只是一介布衣,履歷之中最高官職也不過是幾個地方的縣令而已,為什麼能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呢?因為他是袁枚。

在當時,袁枚的地位非常崇高,他提倡“性靈說”,主張詩歌應該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展示個性。這一掃清朝入關以來文字獄的陰霾,讓清朝詩歌創作進入了新時期,他也執詩壇牛耳近半個世紀。他雖然官不大,卻與大學士紀曉嵐並稱為“南袁北紀”,反響空前。

72歲的老詩人返鄉,得意地寫下一首詩:我和老師一起考中秀才的

錢塘是袁枚的老家,在這裡有過童年的快樂,在年邁之時,他選擇了回鄉看看。其實,在當時袁枚就是文化明星,走到哪裡都是焦點,都能引起當地的震動。錢塘以袁枚為榮,接待的規格也更為隆重。

這一次行程,袁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重訪泮宮,這是他考中秀才的地方。選拔秀才的考試叫做童子試,但不要被名字所迷惑,實際上所有沒有功名的讀書人都能應試。考生之中,真正的孩子鳳毛麟角,大多還是白首窮經的學子。

72歲的老詩人返鄉,得意地寫下一首詩:我和老師一起考中秀才的

然而,袁枚考中秀才時,年僅12歲,是地地道道的童子。當年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因為袁枚和他的館師史玉瓚是一同考中的。師徒變成了同窗,這是當年的佳話,這也讓六十年後的袁枚始終念念不忘。他念及當年的情景,不由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重赴泮宮詩》:

憶昔袁絲年十二,簪筆學趨童子試。

門前已送好音來,階下還騎竹馬戲。

……

一番正試兩番覆,道路爭觀人簇簇。

喧傳泮水出芹芽,豔說蒙童充棫樸。

……

並行敢逐先生後,倚寵仍眠大母懷。

諸姑伯姊欣欣到,替我梳頭向我笑。

看著青衿試短長,勸拖錦帶休顛倒。

72歲的老詩人返鄉,得意地寫下一首詩:我和老師一起考中秀才的

這首詩其實很長,篇幅所限,我們只欣賞最出名的幾句。詩歌的開始,便敘述了當年的場景。“憶昔袁絲年十二,簪筆學趨童子試”是回憶在袁枚十二歲的時候,也學著文人的打扮,將筆當作簪插在頭上,參加考試。

袁枚沒有繼續描寫考場中的情況,對於他這樣名滿天下的文壇宗師而言,那些試題不過是人生道路的一葉扁舟而已。他記得的是發榜的當日,“門前已送好音來,階下還騎竹馬戲”。門前送來吉報,他和自己的老師一同考中了秀才。作為老來得志的史玉瓚,自然流下了熱淚,而另一位秀才袁枚,因為年紀還小,居然一點都沒有莊重感,還在臺階之下騎著竹馬玩遊戲。

72歲的老詩人返鄉,得意地寫下一首詩:我和老師一起考中秀才的

這種巨大的反差,並非袁枚自我炫耀,而是感嘆當時人生過於順利。這個消息在當地也引起轟動,道路兩旁觀看的行人人頭攢動,和現在袁枚回鄉時是一樣的風光。他們都炫耀當地的泮水長出了新鮮的芹芽,更是誇讚這個少不經事的孩子,就是將來的可造之材。

後面一段,是描寫親戚族人之前歡聚一堂的場面。雖然名為師徒,現在卻是同窗,所以袁枚“並行敢逐先生後”。因為這次太過閃耀,他仗著寵愛還賴著睡在母親的懷中。家中的女眷們趕到後,紛紛亮出拿手好戲,給袁枚梳頭。一邊梳頭,還一邊端詳著袁枚笑個不停,因為這也是她們的榮光。

72歲的老詩人返鄉,得意地寫下一首詩:我和老師一起考中秀才的

因為有了功名,布衣可以換成青衫,她們都為袁枚比較尺寸長短。拉拉扯扯之中,差點還將小袁枚撞到在地。

72歲的老詩人,什麼世面都已經見過了,什麼事情都已經經歷過了。然而,他卻依然對當時起步的時候念念不忘。當年的親友、同窗早已不在,換來的是萬人崇拜的目光。不知道袁枚在當時,更喜歡哪種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