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別再拿心理脆弱說事

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別再拿心理脆弱說事

作者:小白楊(爸媽進化論主筆)

疫情從緊張到緩解,學生從網課時代到陸續開學,但是一些孩子的悲劇卻經常出現在媒體上,最近一連串的十多歲孩子跳樓、自殺事件,觸目驚心!

2.14.河北14歲學生跳樓

2.29.河南鄭州初三女孩服藥自殺

3.3.河北12歲男孩跳樓自殺

3.27.深圳龍崗兩名初中生相約跳樓

3.11.廈門網課下,學生弒母傷父,男孩跳樓自殺

3.20.廈門初二學生7樓墜樓

3.24.邯鄲肥鄉9歲男孩從15樓墜樓

3.30.山西晉城初三15歲女孩輕生墜樓

4.13.江蘇無錫12歲女孩跳樓

4.18.合肥高二學生從18樓家中墜下

4.20.初二學生從42樓家中墜下

……

自殺的導火索往往是孩子不能好好上課,不寫作業,玩手機,打遊戲,家長斥責,或是開學後,孩子的學業跟不上,父母總是發火,打罵,激烈的衝突之下孩子一時想不開。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時的衝突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說到底,就是孩子自律性差,經常遭到父母嚴厲的批評和訓斥,長期的情緒壓抑,孩子也感到學習沒意思,生無可戀。

許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感受,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孩子缺乏自律,看似是孩子的問題,其實背後有更深層的原因。

在《恰如其分的自尊》,這本書中說道:一個人的自律性來自於他的自尊水平,而他的自尊水平越高,自律性越強,相反自尊水平越低,自律性越差。

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判,就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

自尊包含三個方面,自愛,自我的優缺點評估,自信。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低,他的自尊水平就低。孩子厭惡自己,覺得自己一身缺點,沒有信心能做好一件事情,從而失去對學習的動力,變成了父母眼中自律性差的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嚴厲要求是出於對孩子的愛。

孩子成才,是父母所願,也是孩子對自己的希望,但是當這份愛傷害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應該深思。

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別再拿心理脆弱說事

01

給孩子貼標籤

法國有一個一分鐘的公益短片《一句話毀掉孩子》。

短片中父母說過的“毒”話,孩子一生都走不出這種刺痛。

你穿這件T恤幹嘛,你還嫌你的胳膊不夠粗。

我造了什麼孽,竟有你這樣的兒子。

你簡直一無是處。

幸好你還有個漂亮的臉蛋,孩子,你還能有點用。

早知道如此,我當初為什麼要孩子。

從孩子的角度感受一下,如果這樣的話是你最愛的人用在你身上,而且天天說,任誰心裡都無法忍受。

父母的語言暴力,無形中給孩子貼上了各種標籤,久而久之,孩子就長成父母口中的樣子,自尊水平也跟著降低。

《孩奴》中盧麗因為兒子歡歡模擬考只考了82分就一直數落他,給兒子一頓帶刺的點評。

歡歡害怕得不敢吭聲,只是低著頭抽泣,不停地流淚。

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別再拿心理脆弱說事

有一次考試,歡歡有一道15分的大題不會做,又被盧麗責罵。

盧麗覺得不夠解氣,情緒失控地站起來,對著兒子大吼,媽媽每一句尖銳刺耳的聲音讓歡歡聽得心驚肉跳,跑到屋裡躲起來。

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別再拿心理脆弱說事

歡歡因為長期遭到媽媽痛罵,心懷恐懼,後來考試作弊被抓,再次被媽媽責罵後離家出走。

父母可曾想過,當你在面對孩子怒其不爭時說的每句話,都是在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情緒失控時給孩子的每一句評價,都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對學習就會越來越牴觸。

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別再拿心理脆弱說事

02

不恰當的激勵

父母總想通過一些刺激來提高孩子的自尊心,但是不恰當的激勵會適得其反。

父母常用的手段就是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好,自己的孩子這不好那不好,試圖以此來激起孩子的自尊心。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經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了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83.4%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

父母都是飽含愛心為孩子焦慮,但是這種方式真的能激勵孩子嗎?

著名的教育家卡爾·威特說過:

“父母經常絮絮叨叨地數落孩子的過失,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優秀孩子比較,在眾人面前,教訓孩子,這種做法最壞後果就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時也是對孩子心靈的摧殘行為,對孩子的殺傷力甚至大於體罰——而大多數這樣的父母尚不自知。”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剛上初中的女孩吐槽自己的媽媽,說媽媽一直把她與學霸閨蜜進行比較,自己很受打擊:

“你老是要這樣打擊我,我知道別人很厲害,可是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別再拿心理脆弱說事

媽媽聽完女兒的哭訴沒有給她任何寬慰,她堅持認為孩子是需要“打擊式教育”才可以成長的。

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別再拿心理脆弱說事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不恰當的比較其實是在貶低自家的孩子,不斷強化孩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心理,從而自暴自棄,沒有動力,一碰到學習就提不起精神,轉而從玩手機、玩遊戲中尋找安全感和成就感。

還有一種不恰當的激勵是交易,比如寫完幾遍單詞就可以看動畫片,你考得第一名就出去旅遊,或者濫用金錢作為獎勵。

一旦陷入交易的陷阱,孩子對學習就會失去興趣,沒有遠大目標。

如果孩子認識不到學習的價值,只有壓力,那他的自尊水平就會降低。

如果孩子的努力從沒有被看見,只有父母嚴厲的打擊,那他的自尊將被無情碾碎。

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別再拿心理脆弱說事

03

只有控制,沒有自由

總擔心孩子成長得不夠優秀,父母把一切都規劃得很全面,很嚴密,很周到,各項都有指標,然後用鞭子盯著孩子一路升級打怪。

當孩子被剝奪了獨立的權利,做這一切只是受迫於父母的意志,不是真心為自己,孩子的自尊水平就會很低。

有一個故事,爸爸為了讓孩子考上知名大學,各種打罵、威脅,幾乎是把孩子揍進了大學。

但是不到一年時間,爸爸竟接到了孩子被退學的通知,原因是孩子神經衰弱,整天打遊戲打到神志不清。

沒想到,去年風風光光地送孩子入學,一年不到竟然要捲鋪蓋走人,前途盡毀,爸爸心裡何其心酸。

爸爸憤怒地說;“你怎麼這麼沒出息,上這麼好的學校,怎麼打遊戲打成這樣?”

孩子說了一句,令爸爸頓時無言以對。

孩子說:“你不是說,考上大學你就不管我了嗎?我考上大學了,你怎麼還管我。”

爸爸對孩子的控制達到了和孩子博弈的程度,但孩子從沒熱愛過學習,沒有人生理想,他不過是為了擺脫爸爸獲得自由才去拼。

父母把對孩子的培養當成了製造一部機器,給他安裝每個精緻的部件,打造成父母想要的模樣。

那樣即使造出一部豪華的汽車,但是沒有自己的生命,一旦沒有了父母的駕駛和導航,孩子根本跑不動。

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教授,是原清華大學教授,國家一級建築師,是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梁思成的弟子。

她用人們認為“離譜”的方式教育出了成功的兒女。在採訪中,她說:“我認為家長沒有權利教育孩子,只有權利做榜樣。”

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別再拿心理脆弱說事

小時候她最受影響的一件事,是一回到家,她的爸爸媽媽都趴在桌上奮筆疾書。

初中畢業時沒考上高中,父母也沒有罵她,倒是她自己感到很慚愧,於是好好用了一年功,第二年考上北京最好的高中。

在家庭教育上,張克群教授強調孩子需要具備兩點,就是自尊心和求知慾。

對高曉松的教育,她說:“他愛幹什麼就幹什麼,不念書,唱歌,無所謂我滿意不滿意。”

沒有窒息的控制,孩子的自尊水平高,自然能沉浸其中,怎麼會需要父母用鞭子去趕呢。

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別再拿心理脆弱說事

04

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要靠父母

樊登老師說,塑造孩子的最佳時機是在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

他曾分享過他兒子的一件事。

樊登兒子有一天早上自覺地去彈鋼琴,樊登不僅僅表揚了兒子彈鋼琴這件事,更是肯定了兒子這種好的行為叫自律。

從此他兒子就會在心裡埋下“自律”這個習慣,明白只要做到自律,什麼都能學得好。

當然,孩子總有犯錯的時候。父母在批評之前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是愛他的,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是無條件的愛,不等於縱容孩子犯錯,那就會變成對孩子的忽視。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

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

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棍棒底下出不了學霸。靠打罵,既罵不出孩子的自尊,也打不出孩子的自律。

孩子是上天的恩賜,父母給一分鼓勵,孩子就會變得有勇氣,給一分尊重,孩子就會表現出自信。

打造孩子的自律,從呵護孩子的自尊開始。

孩子一言不合就自殺,別再拿心理脆弱說事

作者簡介:小白楊,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營第7期學員,一個小學生媽媽,用文字寫思想,讓歲月老去,讓心態年輕,做一個一生都在成長的人,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