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期
小時候,爸爸家暴媽媽,然後媽媽殺死了爸爸。媽媽入獄了。
海媛從首爾轉學到了惠州,小姨成了監護人。
有一天,所有同學知道了媽媽殺死了爸爸的事。海媛成了所有人眼裡“殺人犯的女兒”。她被議論,被欺負,被孤立。
她曾經嘗試自殺,最後一刻,小姨出現阻止了她。“一起去死吧”小姨這麼說,那一刻,她想死的念頭消失了。那一刻,她的心和小姨應該是靠的更近了。
心裡的光
長大後海媛去了首爾工作,可是當她感到累倦不堪的時候,她選擇扔掉手機,回到這個溫暖的小鄉村裡面,回到小姨這裡。
小姨在海媛的心裡是什麼呢,是那個在父母離開她後,愛她,照顧她,相依為命的唯一家人。她從不曾講,也不曾比較,小姨會更勝媽媽嗎?
她真的有媽媽嗎
海媛跟媽媽之間的情感一直是疏離的。媽媽在獄中,海媛寫給她的信,媽媽看都沒看就退了回去。
也許媽媽是為了海媛,不想要海媛辛苦,不想要她心裡難受,所以把自己偽裝成冷酷的殺手。所以她一併把自己的愛也都收了。她愛海媛,海媛知道嗎?
或許海媛也曾在心裡想過,媽媽愛自己嗎,媽媽就是這樣的性格,對家人不溫暖,很疏離。不僅僅是對她,對小姨也是這樣,大家都很怕接近媽媽。所以媽媽對自己的不聞不問,也是可以接受的吧,畢竟媽媽就是這樣的人啊!你也沒有陪我成長,所以我對你也可以冷漠忽視的吧,或許這樣才能遮住我的愛,才能讓我放棄對你的愛的期盼。
這麼多年來,海媛從媽媽那裡得到的溫暖,隨著爸爸的死,媽媽的入獄戛然而止。之後的生活只有姥姥和小姨,甚至更多的是小姨。
原來有所謂的真相?
海媛在學校被排擠,被指責她是“殺人犯的女兒”的時候,除了承受,她能幹什麼,那是事實,無可辯駁,只能忍受。
可是突然間,她發現,她的媽媽不是那個殺人兇手。她當初承受的所有的痛苦都是假的,大家的指責竊竊私語或許本不該由她承受的。
事實的真相是媽媽入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妹妹,媽媽頂下了自己不曾犯下的罪。讓她頂著“殺人犯的女兒”這個頭銜,在她本應該快活、燦爛的少年時代,永遠籠罩一片陰雲。
或許她可以去恨或埋怨小姨嗎?那個愛她,放棄了自己的寫作生涯,去到小鄉村陪著她一起長大的小姨。在她想死的那一刻說,“如果你想死的話,我可以和你一起死。”甚至現在小姨的一隻眼睛已經看不見了,那麼長的時間,難以承受的痛,小姨沒有去治療,她在自我懲罰。這樣的小姨,她能真的恨嗎?
自以為知道所有的真相,接受一切,就這樣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有所謂的“真相”出來了,而所有的家人,媽媽、小姨都知道,除了自己。沒有人提及過。她曾經要被迫忍受和麵對的一切到底是為什麼?生活好像都錯亂了。
睦海媛的價值觀
睦海媛其實是一個還蠻執著於是非對錯的人。
年少時寶英把她的秘密講了出去,寶英堅持她有自己的苦衷,認為是個誤會,海媛接受嗎?
她說,“我真的很討厭那個詞,誤會。誤會什麼了?錯了就道歉,說是我的錯,說對不起就行了。我覺得那是在辯解。就是在說你自己沒有錯不是嗎?我沒有錯,是你理解錯了,是你的想法太小氣了,你誤會了我的行動,就是直到最後都只想怪別人,荒唐的辯解而已。”
心裡裝滿太多傷痕的人,他們活下去,有時候就是靠著死死拉住那一點執著和倔強,堅持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他們跟自己死磕,跟這個世界死磕,才能藉著那一點點力給自己活下去的勇氣。
在她曾經認知的事實面前,年少的她調整了自己的是非對錯長大。她愛小姨,親近小姨,收起對媽媽的愛以及對媽媽愛的渴望,接受媽媽的冷淡疏離,也學著不去在意媽媽的冷暖。她也成了一個疏離的女兒。
突然一天真相襲來,自己曾經的愛恨對錯好像都不知道是正確還是錯誤了。
這樣的她情緒崩潰不是正常的嗎?
能說出口的委屈就不是真的委屈。難的是那些不能說出口的。
她的愛沒有出口,她的恨也沒有出口。
她愛林恩燮,可是那些愛暫時還是沒辦法支撐起她這一刻支離破碎的心吧。
所以只能離開。
如果不離開,不遠離,她可能就真的活不下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