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趁早還是大器晚成,誰對?


出名趁早還是大器晚成,誰對?


作家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

就連愛因斯坦都說:“如果一個人在30歲之前沒有做出重要科學貢獻,那麼他永遠也不會做出。”

他本人就是在26歲那年一連發表了5篇重量級的論文。不僅如此,另一位心理學家迪安·基恩·西蒙頓針對許多天才人物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分析了包括達·芬奇、艾薩克·牛頓、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在內的從古至今2000多位科學家和發明家,發現他們大多數人在39歲之前就已成名。

如果真這樣,我們30、40歲以後不就只能混日子等死了嗎?

然而,《巴拉巴拉成功定律》作者的研究結論令人欣慰:出名要趁早和大器晚成同樣都成立。

這就是成功第5定律:任何時間和年齡都可以成功,只要你對好想法堅持不懈。

作者研究發現:人的創造力在不同年齡段幾乎是相同的。無論你年輕還是年老,成功的概率基本是一樣的。只是年輕時精力旺盛,所以高質量作品數量就多,而年老時精力不濟高質量作品數量就少,所以就出現了愛因斯坦和西蒙頓所說的情況,似乎人在30、40歲以前更容易成功。

雖然身體和年齡不由人,但是產量卻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年齡大了就放棄努力,把好想法堅持到底才是根本。

這裡作者給我們一個針對項目的成功公式:S等於r乘以Q,

成功=好想法x執行力。

S 代表成功,r 代表想法的好壞,Q 就代表實現想法的執行能力。


出名趁早還是大器晚成,誰對?

曾國藩的故事能幫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公式。

曾國藩是毛澤東和蔣介石都非常欽佩的偉人。他的成功靠得就是不斷克己修身,把好想法堅持到底。

曾國藩的資質只能算是中等。7次落榜27歲才考上三本,但此後他每天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最典型的就是他組建湘軍去平定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起初的上百場戰役他都是屢戰屢敗,有2次都想自殺並且險些喪命。直到後來他不斷總結經驗,確定了“結硬寨,打呆仗。”的戰略以後,局勢才逐漸扭轉。

“結硬寨”就是每次打仗前都先挖幾圈深溝把軍營徹底圍起來,再把營帳扎得結結實實以防敵人進攻。“打呆仗”就是靠人多圍住對方城池,既不主動出擊也不用什麼戰術兵法,只打消耗戰。這招看起來很笨,但能解決根本問題。因為太平軍是流寇,總是攻下一座城搶完就跑,軍隊沒有長期補給線耗不起時間,所以時間長了曾國藩的湘軍自然就佔了上風。

就是多年堅持這個好想法,才讓曾國藩這個不懂兵法從沒打過仗的秀才,歷經13年的努力53歲時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戰亂,挽救了大清大廈將傾的命運。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曾國藩的經歷說明:成功需要擁抱不確定性。

就是要不斷提升想法的質量,也就是r值,直到他找到“結硬寨,打呆賬。”的辦法,還要一仗接一仗一年又一年堅持做下去,這是在提高執行力,提高Q值,不斷擴大你的r值和Q值,增加成功概率,這才叫擁抱不確定性。

成功的不確定性也說明:成功和靈感和年齡無關,完全是隨機的。

比如生活中既有五六歲就成名的小模特兒,也有十幾歲就演電影的小童星,還有57歲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莫言,85歲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等等。

所以,年齡和創造力不是問題,堅持好想法才是關鍵。

千萬別到了30、40歲或者受點挫折就輕言放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點並不重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想法,堅持跑完全程就能收穫最大的成果,才是最大的成功。


出名趁早還是大器晚成,誰對?

歡迎關注@青蛙職場,八年獵頭職業諮詢實戰,破解職場難題,每天分享職場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