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為啥不能統一高考分數線?原來在明朝,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這件事要先從明朝的“南北榜案”說起


全國為啥不能統一高考分數線?原來在明朝,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南北榜案又被叫做“劉三吾舞弊案”,與之前的四大案不同,這是一樁千古奇冤。明洪武三十年,藍玉案尚未結案,大明王朝在血雨腥風中迎來三年一次的科舉。由於,藍玉案牽涉太廣,無數朝官下臺,所以,這次的科舉無疑是朝廷補充新鮮血液的絕佳良機。

由於,本次科舉的意義比較特殊,朱元璋經深思熟慮,決定任用年近八十的老翰林劉三吾為主考官。

劉三吾在當時可謂大儒,此人是元朝舊臣,元末時就曾擔任過廣西提學,明朝建立後更是多有建樹。明王朝的科舉制度條例就是由他制訂,明初的刑法《大誥》也是由他作序,此外他還主編過《寰宇通志》,這是當下中國人瞭解當時中國周邊國家的百科全書。他與汪睿、朱善三人並稱為“三老”,可謂是人品才學俱佳的士林領袖。

但是,讓劉三吾未曾想到的是,這次科舉竟成了讓他斷送性命的不歸路,最終被凌遲。


全國為啥不能統一高考分數線?原來在明朝,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然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個莫名其妙的巧合。

二月開科之初,五十一名貢士經過一個月的爭相角逐,最終,陳安邸在殿試中脫穎而出,高中狀元,而榜眼和探花則分別為尹昌隆和劉鄂。當三人沉浸在金榜題名的喜悅中時,禮部的大門卻被考生們團團圍住,大量名落孫山的讀書人擊鼓鳴冤,南京街頭上甚至有學子沿途攔轎告狀。一時間,“科舉舞弊”成了南京老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考生們喊冤的原因十分簡單,也非常奇妙。

這一年,會試中成功上榜的五十一名貢士,竟沒有一個北方人,全都是南方學子。這種巧合使北方學子們大感不平。於是,他們來到街頭巷尾散播流言,有人說:主考官們收了賄賂。也有人說:主考官搞差別對待。每種說法都被傳得有鼻子有眼,讓主考官們百口莫辯。


全國為啥不能統一高考分數線?原來在明朝,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當消息傳到朝堂後,滿朝文武皆驚,前後有十多個監察御史上奏,請求皇帝徹查此案。朱元璋火冒三丈,草根出身的他,最恨的就是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的傢伙。三月初十,朱元璋下旨命令十二個官員組隊調查此案,這十二人無不是德才兼備且敢諫敢言的老臣。

然而,經過一個多月的審查後,調查小組得到的結果讓朱元璋大感困惑:劉三吾等考官們公平公正,上榜的五十一名考生都有真才實學,沒有任何差錯。

結果一經公佈,全國各界為之譁然,來自北方的學子們自然心存不滿,朝中的北方官員們更是替自己家鄉的考生鳴不平,要求,另選官員重新審理此案,並對所有涉案官員嚴肅處理。讓人瞠目結舌的是,此時的朱元璋竟做出一個極端的決定。

同年五月,朱元璋下旨將劉三吾、紀善、白信三人定為“藍玉餘黨”。更是將劉三吾早年替胡惟庸伸冤的舊事重提,給劉三吾扣上了謀反的帽子將其凌遲處死。六月份,朱元璋親自批覆試卷,重新擬定榜單,在這份天子親自擬定的大榜中,上榜的五十一人竟全是北方人。


全國為啥不能統一高考分數線?原來在明朝,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這起案件過後,明朝的科舉制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革,自此,朝廷不再從全國範圍統一錄取考生,而是南北“分而治之”。

所謂的“分而治之”,就是指:南方一張榜單,北方一張榜單,互不干涉。南方與北方的學子,根據南北雙方的不同進行分別排榜,當榜單擬定後統一進京參加殿試。

這一制度不但貫穿整個明朝科舉,時至今日,高考中出現的“分區劃線”,也有“南北榜”的影子。


全國為啥不能統一高考分數線?原來在明朝,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雖說,最終朱元璋用南北平衡的方式宣佈“南北榜”案告終,但是,這起案件背後潛藏的因素,仍值得後人深究。

第一個潛藏的因素就是:為什麼在經過複查後,所有中榜的仍是南方學子呢?這究竟是一種奇妙的巧合,還是真有官員徇私舞弊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起“明朝文化中心的南移”。

其實,這一現象的發生並非始於明朝,早在安史之亂時期就已有了文化中心南遷的苗頭,到南宋時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北宋覆滅後,大量北方文士隨著朝廷遷往南方,使南方的文學界得到長足的發展。元朝統治時期,曾一度廢除了科舉制,雖說,後期重開科考,但是,漢人並不受重視,所以,憑藉真才實學入仕的學子在朝廷地位不高。

由於,北方經歷了金、元幾百年的異族統治,不論文化還是經濟都已遠遠落後。可以說,在明朝之前,中國南、北方文化存在極大的差距,並且,明朝建國後,推行的教育和科舉制度進一步擴大了這一差距。從教育體制上來看,明朝各地學府的設置與朱元璋打天下的路線息息相關,朱元璋早期的佔領地中教育普及較早,不論從師資力量還是文化水平上都遠勝於北方。


全國為啥不能統一高考分數線?原來在明朝,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當然,明朝初期,北方不乏人才,但是,北方的人才均對朱元璋的政權持觀望態度。

由於朱元璋上位之初屢興文字獄,使大量北方文士遇害,所以,許多北方文士採取避世的態度,隱居深山老林,這樣的情況致使明朝初期南方的教育遠勝於北方。

甚至,為了封閉天下人的思想,朱元璋掀起了“八股取士”之風。這種考試的利弊我們姑且不提,僅從八股文的源頭來說。

八股始於王安石,原本,並無文體要求,可是,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考試的形式逐漸成了定式,風格特點也日漸定型。而制定明朝八股文考試製度的,正是南方名士劉基和宋濂。由南方名士制定的考試範圍、文體規範、考試要求,自然對南方學子有利。

所以,每當開科取士,南方學子自然佔得先機。


全國為啥不能統一高考分數線?原來在明朝,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而表現南、北方學子水平差異最直觀的數字,就是洪武三年,首次科舉中兩地考生的成績。在這場考試中,北方學子只有二百五十人被錄取,而錄取的南方學子比北方學子多一百人。駭人聽聞的“南北榜”案,案發前明朝曾進行了六次科舉,在這六場科舉中,高中狀元的全都是南方學子,而貢士的錄取人數南方也遠遠大於北方。

這裡,更可怕的是,南方學子的錄取率越來越高,到了第六次科舉時被錄取的北方學子已寥寥無幾。

那麼,既然事實如此,為什麼在面對“清一色南方學子”時,朱元璋會做出這樣強烈的反應呢?


全國為啥不能統一高考分數線?原來在明朝,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原因就是:這場科舉牽涉到一個極為敏感的政治問題——“藍玉案”。

這場轟動全國的謀反案持續了多年,十萬人或多或少地遭到牽連,其中,又以各級官吏為主。藍玉被殺前常年駐守在北方,案發後受到牽連的大多為北方官員。由於,北方官場被大規模肅清,這種局勢在學子圈中營造了一種恐怖的氛圍,許多北方學子對仕途產生恐懼,選擇避而不出。根據當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參加科舉的北方考生僅為往年的一半。

作為一個身居廟堂之上的政治家,朱元璋深諳御人之道。在長時間的大洗牌後,全國都已感受到天子的盛怒,該是時候向天下人施恩了。倘若,任由事態發展,北方學子將在常年的打壓中一蹶不振,形成“北方無士子”的慘劇。為了緩和與北方知識分子之間的關係,朱元璋在這場科舉中有意大量提拔北方學子。

但是,可惜的是這場科舉的主考官是心無雜念的劉三吾。

南北考生之間文化水平的天差地別,加上,劉三吾的剛正不阿,最終,造就了北方無人被錄取的巧合事件。當錄取結果公諸於眾後,引發了北方學子圈的輿論抨擊,朱元璋當然不能承認北方學子已落後於人的現狀,這樣只會讓事態更加惡化罷了。最終,為了平復北方學子的怒火,劉三吾成了替罪羔羊。之後,隨著南北榜的出臺,南北學子的錄取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全國為啥不能統一高考分數線?原來在明朝,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當然,“南北榜”也並非百利而無一害,後期引發明朝官場拉幫結夥的黨政,實際上,正是這種“分而考之”政策的弊端。

自“南北榜”劃分之後,明朝官場上的官員關係,除了師生關係外,老鄉關係也呈越演越烈之勢,同期中榜的考生,地域之間的親疏尤其明顯。甚至,同榜而出的考生間拉幫結派,也漸成常態。明朝萬曆時期大臣邱瞬就曾總結道:“而今朋黨有三途,同榜而出為其一,座主門生為其二,同年而出為其三。”“鄉黨”關係,反而凌駕於師生關係之上。

萬曆末期至天啟初期令後人詬病的“黨爭”,朝中分為“齊黨”、“楚黨”、“浙黨”相互攻擊,“分榜”制度,確是為其溫床之一。

文章整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