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安義古村漫記


江西·安義古村漫記

江西·安義古村漫記

——古村開發與保護 古村與研學

安義古村算是南昌的旅遊名片,廣告還挺多,就連微信朋友圈都推送。也有老師推薦說是去安義古村研學。在網上找了找安義古村的資料,瞭解了一番。僅從字面上都讓人感覺的確很古,尤其是那個牌坊,藍色立柱,遠處拍攝,映襯在藍天白雲之下,極為和諧。我想,安義古村一定很古、很美。

安義古村是安義縣古村落的代稱,並不是有個村叫安義村。和眾多地名一樣,都是有一種含義,或者特徵說明。安義縣的名稱來源現在已經無法準確考證從現有資料來看,有兩種:第一,龍者山勢起伏,安者安穩適意,龍安取地緣、人緣吉祥貌。龍安,即最早的安義縣。另一種是說明朝中期農民起義,為了加強控制,設置安義縣。

安義古村由京臺村、羅田村、水南村三個古村群落組成。說是有一千年多的歷史,但其實有明確記載也就600多年,很多算法是從家族祖先推算,也有從族譜推算,這個以無從考證。就從建築本身而言,全國範圍內大多數都是明清時期的古村落比較多。明清以前幾乎沒有留存,大多數是一些佛院、塔碑等建築。

在稻花飄香的季節裡我來到了安義古村,看到了那個漂亮的牌坊。進去之後,沿途是景區規劃的萬畝花圃,一年四季花的品種也不同,他們起的名字叫“花田喜事”好像是某部電影名字。顧名思義就是和結婚有關,所以這裡不光是可以觀光拍照,還可以用來做婚紗攝影基地。在往前走,有一些景區開闢的農耕區,地塊整齊,界限清楚,樹立著不同用途牌子,這就是所謂的QQ農場,這個早在8年前我就在老馬帶領下,去宣傳推廣實踐。田野和花圃中間有條水溝,沿著水溝

旁的公路往前,就是一些動物餵養區,有水牛、兔子、羊等。就這一塊農耕區這在很多古村、古鎮類研學地點都是很難得見到的。古村落研學研什麼,農耕就是核心主題之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耕讀”為主的傳統社會,農耕給了我們糧食,家畜給了我們生產的動力和食物來源,甚至是經濟來源。農耕是中國傳社會的基礎,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經濟基礎,自然經濟的基礎,不瞭解農耕就不能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花田在羅田村和水南村之間,在羅田村前是一片園林景觀,這是一座具有中國文人精神的小園林。流水曲折,紅掌戲水,覆蓋著草坪的小土丘,連綿起伏,土丘上的小松樹形態各異,在彎曲流水間點綴蘆葦數叢,旁邊大片草地有銀杏樹幾棵,其它灌木點綴,還有一些柿子樹,在我去的季節裡柿子剛好紅了,這片景色設計者真是花了心思去設計的。

三大古村

羅田村,黃姓為主村落,這個村說是香客們去西山萬壽宮朝拜許真君的必經之地,所以發展為了一個帶有古鎮性質的村落,但沒古鎮那麼大,也是形成一條街道,有香、蠟燭。茶肆、酒肆、旅店等店鋪,這個和重慶大足石刻旁邊古街道有點像。羅田村大多數房屋是明清時期房屋,古建築古樸而又精巧,門頭雕刻栩栩如生,十分精美,匾額更是古雅雋永,到處瀰漫著傳統村落的文化氣息。經過導遊的介紹,羅田村的特色是水的淨化系統。家裡生活用水排出,流經一個過濾池,然後再流入一個大水池,這個水池是幾戶人家共用,在幾戶人家門口,這個水池用來養魚種花,主要用來防火滅火,然後再流入稻田。這個水池的範圍是和保甲制度有關,一甲為一個。

跟著導遊沿著狹窄歪斜的巷道來到了,他們設計的研學點,大概也就二三十平方米的樣子,設計展示了稻米的加工過程,與其說是研學體驗點,不如說是農具展示點,每個工具只有一臺,也不能正常演示體驗。再往前就是士大夫第,這就是一些官員的府邸,其建築華美更不用說,士大夫何許人也我不得而知,通過宅院來看,非富即貴,裝飾考究,房間繁多,想必也是人丁興旺。

走在羅田村的古街上,踏著青石板,店鋪林立,還是能看出往昔的繁華。也能想象出百年前香客在此絡繹不絕,他們或者求官,或者求財,或者求子,或者姻緣,每一個走過的人都是心事重重。百年後的今天則變成了獵奇探訪的遊客。

羅田村有個據說是唐代傳下來的樟樹,在這個樟樹下面有個民房改造的餐廳就成了唐樟酒店。這個餐廳拋棄了傳統房屋的實用為主的逼仄空間,遵循現代人審美特點,寬敞透亮,光明幾淨,隨坡就勢,俯視整個羅田村也算別具特色。

水南村

沿著筆者公路,一排排法桐樹,兩列並立,就來到了水南村。沒來之前,資料介紹水南村的農耕博物館,我感覺很有趣,經過介紹就是放在水南村沿途的那些縮小版的農具。也有些原物農具,看完之後,還是有點遺憾,這麼大景區,居然容不下傳統實物農具展示,而且農耕區做的還算可以,居然沒有傳統農耕演示和體驗,實在是遺憾。

水南村有個黃氏宗祠,前後兩進院落。庭院種植傳統樹木:玉堂富貴。(玉蘭、海棠、牡丹、桂花樹),還有松樹。祠堂除了本身房屋建築古老外,還有一些黃氏家族認祖詩,以及家訓。導遊更多是從認祖詩和有趣的迴文詩講解。

出了祠堂,對面是新修建的戲臺,這個戲臺沒有京臺村的有內涵,然後穿過施工的街道,進入一個當地人稱之為繡樓的院落。這個院落過廳是佛龕,然後進入就是堂屋,門楣寫著“餘慶堂”,後面就是所謂繡樓,景區會在裡面進行拋繡球演出,這個很難讓我把帶有“餘慶堂”三個字樣的房屋和繡樓連接在一起。“餘慶”二字來源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前後也就兩進的院落,最後一進說是繡樓也是在說不過去,想必是景區造的景觀。

水南村有個小吃街,羅田村是村民自由門面,這個是統一打造,招攬江西特色小吃,特色文化店主過來,街道旌旗飄飄,也沒多少人。

京臺村

這個村和水南村一條馬路之隔,但這條公路卻比“若水河”,來往重型卡車飛奔而來,呼嘯而去,實在滲人。京臺村主要還是重新修建設計的村落,如果羅田村和水南村代表古村,那麼京臺村就是把傳統和現代結合在一起設計的村落,村外圍繞著一片片稻田,適值稻花飄香,好一副田園風光。京臺村的古村落,其實也就一個戲臺而已。這個戲臺是獨具特色,戲臺採用傳統榫卯結構,雕樑畫棟,藻井十分精美,戲臺臺基座是中空的,靠近觀眾外側有三個圓形花窗,巧妙的行程了一個擴音系統,這是戲臺的精巧設計。

京臺村主要是由文創中心、瑜伽養生、酒店為主。京臺村裡面也有個研學體驗中心,主要以臉譜繪畫、剪紙、泥塑捏製、刺繡、美術藝術為主。內容比較簡單,但是研學收費項目還挺貴,不知道是因為房屋租金貴還是自我感覺良好,淘寶上10元以內的材料,只要找個合適場地,稍微懂點的都能教,雖然是搞藝術的,對於非遺文化內涵一點也不懂,上的非遺製作課,連最重要的東西都給學生不講,哪怕簡要說明,都沒有就一條,照著做(畫)。

古村保護與開發

前面介紹了安義古村基本情況,現在來說古村如何進行開發保護。筆者不才,曾經在一個600年,以楊氏宗族為主古村駐村2年,也算做過一些古村開發保護工作,當然比不了文旅地產的大手筆,也算有點心得。

古村開發我見過最成功的的有兩個案例。第一個是陝西袁家村,當然袁家村並不是古村,他是蒐羅陝西和山西的古民居材料,在村裡修建的古村落。但是袁家村卻做得十分成功,他的特色不在於古建築,而在於經營管理方式。袁家村在某種程度上算是集體經濟,實行股份制,每個村民都有股份,這樣就把全村人調動起來,統一修建,統一管理。第二個是關中特色美食,商鋪前幾年免費入住,但必須是有特色的的,不能和其他店鋪雷同,而且是傳統的做法,不能摻假。拿油炸食品來說,不能反反覆覆炸,用幾遍就得換,後來慢慢發展,不斷創新,現在有了民宿、酒吧、廟會,慢慢搞火起來,這現在成了特色小鎮,鄉村振興,文旅發展的樣本案例,郭村長也是到處演講。

第二個就是婺源篁嶺模式,篁嶺董事長吳向陽,最早和一幫攝影朋友來篁嶺,發現他們拍的照片很美,在外面闖蕩過的吳向陽,著手開發篁嶺古村。他第一步是把農民請出去,在山下修建現代化居民房屋和村民置換,那個時候村民都喜歡住“洋樓”,在村裡生活不便,山下比較方便,所以很快都搬出去。第二步是把村民請進來,統一修建改造好古村後,發現沒有原來的村民這個古村缺了生氣,他把村民邀請回來,繼續從事傳統生產生活,或者參與酒店等工作,發給工資,或者村民承包經營店鋪。篁嶺古村給人以設計的美感,整齊協調的規劃,非常美麗舒服。

“農民善分不善合”,這是大多數農民寫照。要做到“善合”,那麼必須實際拿出東西,拋卻他們的顧慮,他們也能“合”。畢竟他們掙得家產是血汗得來的,不像資本增值,所以他們比較注重現實。

安義古村給我就是亂。村裡沒有統一規劃,原住民居住期間,生活習慣不同,造成房屋佈局,樣式不一。有的則是水泥和木屋房子並存,雜物到處堆放,毫無美感可言。說是古村,這算是原汁原味,但是要成為旅遊則不能這樣。安全性、觀賞性、功能性都不存在。街巷狹窄比澤,路面坑坑窪窪,家家戶戶私搭亂建,體驗感沒那麼好。缺乏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打造的美感。

按照臺灣社區營造講的“人、文、地、產、景”的視角來看,古樹、古井、古祠堂、古宅院未得到內涵型的挖掘展示,僅停留在表面,甚至於沒有挖掘打造。一般而言,好山、好水、古樹、古屋、古井、古戲臺,這樣的古村落最符合人們對於田園風光,精神家園嚮往地方去放鬆遊覽,而安義古村似乎並沒有按照章法改造,更多是從娛樂、吃、住為重點。古村的內涵就是人們去欣賞體驗的亮點,有了這個遊客才去古村,去了後如果發現不美,沒內涵,那麼也只能說:也就那樣。

所以一個古村的開發,一定是統一打造,統一規劃,統一設計,採用“修舊如舊,傳承創新”的理念,一定要有藝術設計美感,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公民教育水平提高,他們越來越需要美的生活體驗。統一改造完畢後,一定是是統一經營,村民回村,恢復傳統生產生活,恢復古村肌理,多元參與,用特色美食、活動增強粘性,留住遊客,這樣方能走的長遠,否則,沒有村民參與的古村發展,永遠發展不起來,因為他們既有“善”,也有“私”,“私”起來,可以摧毀整個項目。

古村與研學

古村的研學,我們研習什麼?我們是看一看,走一走,拍一拍,還是吃一吃,玩一玩。我想隨著統編版高中語文課把費孝通《鄉土中國》整本作為教材內容,古村研學,從《鄉土中國》出發,是去研究傳統鄉村生活的,研究傳統鄉村文化的,研究傳統社會經濟的,研究傳統鄉村社會民俗文化的。那麼問題又來了,研究這些有什麼用,我想再用費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覺”來回答。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費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後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

說到底就是建立“文化自信”,明白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精髓是什麼,特點是什麼,我們對我們的文化有了理解認同後,就不會盲目去崇拜異域他國的所謂“藍色文明”。當然還是要進行吸收借鑑有益文明,而不是全盤接納,對自己全盤否定。另外一個層面來講,古村研學其實也是探究古代經濟社會發展,瞭解文明的發展演進形式,為我們的社會發展作出借鑑參考。最簡單來說,古村研學包含建築學、歷史學、社會學、美學、經濟學、政治學研究內容,是重要的社會科學和建築科學。

所以古村落研學,要從整體瞭解,還要從各個方面去探究,形成一個整體認知,再深入就是進行對比探究,學習認識和思考社會,認識自己與世界。有些地方建築本身就是亮點特色,建築形制和式樣,建築佈局,建築裝飾藝術,雕刻藝術這些事重點。有些地方是文化內涵才是重點,比如宗祠,宗祠代表的宗法制文化這才是研究重點,而不是講迴文詩,講建築。狀元第,講的是古代科舉制度等等。宅院也可以探究出古代禮法核心思想特點。具體就不在這裡一一舉例說明。如果只從村子的歷史年份,宅院價值,有那個名人來講。那麼我們就永遠停留在物質層面去考量我們的古村文化,永遠突出不了他的內核。

最後要說的是安義古村的研學教材和手冊絕對是專業的,他不虧是江西教育部門專業人士編寫,但是落地執行來看,有教材手冊與沒有一樣。因為沒有專業培訓,專業帶隊去幫助落地執行,一切還是老樣子。去大夫弟講雕刻,只能講符號名字和寓意,不能從傳統圖案本身與傳統文化關係去探討。京臺村臉譜體驗,不從臉譜來源和形制去介紹,也沒有京劇臉譜基本含義內容去講,進來就是描摹。做事也不大氣,我們有客人想要體驗,捨不得拿出兩個臉譜免費體驗,還說沒有了。

古村研學是研究傳統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農耕文明發展與特點,這才是奠定了中華民族文明的基礎,中華文化的基礎,如果不理解農耕文明也就不能理解中華文化。

古村研學在於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對傳統社會經濟發展認知,對中國五千多年農耕文明的理解,課程需要專業開發,落地更需要專業指導,服務更需要專業培訓,這才是一個優秀的研學產品,也是一個優秀的旅遊產品,現在是叫研學,以後這種體驗式旅遊終將成為新的趨勢。

2020年1月5日22點30分於九江市中航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