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愛國宰相於謙:雖是文弱書生卻有一身不屈傲骨

導語

于謙,明朝著名的愛國將領,曾經在風雨飄搖之時,力挽狂瀾,拯救國家於危難。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就已經寫出了"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樣的千古名句。在他的精神世界裡,國家與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敢於在人人自危之時力挽狂瀾,廢除被俘虜的皇帝,擁立新帝,並以血肉之軀誓死捍衛他忠誠的國家,救百姓於水火。

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但這樣一個忠誠敢為的英雄最終卻被冠以"叛國"的罪名,實在令人憤慨。但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不會被百姓遺忘,多年之後,于謙獲得平反,名垂千古,受人敬仰,史書上也給了他極高的評價:"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

明朝的愛國宰相於謙:雖是文弱書生卻有一身不屈傲骨

(愛國將領于謙畫像)

刻苦讀書,年少有為

于謙祖籍浙江杭州,從祖父那一輩開始,於家世代在浙江為官。於家的門風十分嚴格,祖祖輩輩都以民族英雄文天祥為偶像,家中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遺像,以文天祥的事蹟來教導後輩兒孫。

關於于謙的出身,民間廣為流傳這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于謙出生的那天夜裡,于謙鵝父親夢見了一個緋袍加身的神仙,神仙對其父說:"你家如此虔誠的供奉文天祥,這讓我十分感動,所以我決定轉世投胎到你們家。"

這個故事雖然是民間杜撰的,但是卻很好的說明了于謙身上確實有文天祥的風骨,他從小敬佩文天祥的氣節,常常用文天祥的事蹟來自省,並立下了以拯救民族、國家命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為此他刻苦讀書,希望走上仕途來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公元1421年,年僅23的于謙考中了進士,從此踏上了政治道路。

於家嚴格的門風加上從小熟讀文天祥的事蹟,塑造了于謙剛正不阿的性格和心懷天下的志向,《明史》稱讚他"

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真是恰如其分,為官之後的于謙,面對諸多誘惑,無論是權勢、財富還是美人,都不能讓他動容,在他心裡,這些東西都不過是過眼雲煙,只有真真正正讓政治清明,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才是他畢生的追求。

土木堡之變

都說時勢造英雄,這話實在不假。如果北京沒有發生那場慘烈的事變,那麼于謙終其一生也不過是一個清廉正直的普通官員罷了,那場事變將他正式推上政治舞臺,讓他成為史書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那場事變就是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已經蠢蠢欲動多年的瓦剌終於按耐不住自己的狼子野心了,部落首領開始率鐵騎大舉向南進犯。面對來勢洶洶的瓦剌部族,年輕的英宗朱祁鎮根本沒有將他們放在眼裡,他樂觀的相信,這是上天給他的機會,他也會像自己的祖先一樣立下輝煌的戰功。在他看來,群臣的勸阻是懦弱,是缺乏遠見,於是他抱著不知道哪裡來的自信貿然親征了。

但是現實很快給了年少無知的朱祁鎮狠狠的一巴掌,他率領的十萬大軍在蒙古軍隊面前不堪一擊。朱祁鎮本人一來毫無軍事知識,二來又盲目冒進,所以那場戰役打得狼狽無比,不僅十萬大軍一舉覆滅,連英宗本人也成了階下囚。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給整個大明王朝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影響,特別是在軍事上的影響。土木堡之變中朱祁鎮帶著國家的主力軍隊對陣,卻使得整個軍隊都覆滅,一時間,國家的整個軍事實力降到了低谷,失去了精銳部隊和名將的明朝根本無力和北方遊牧民族對抗。

明朝的愛國宰相於謙:雖是文弱書生卻有一身不屈傲骨

(朱祁鎮劇照)

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土木堡之變後軍隊覆滅,國君被俘,整個國家都陷入為難之中。因為沒有君主,所以整個國家運轉都陷入停滯,瓦剌趁此機會大軍進犯北京,北京早已失去了精良部隊的守護,整個都城可以說毫無戰鬥力,形勢岌岌可危。

當時的北京城,平民百姓人人自危惶惶不安,但凡有能力的都收拾包袱南下謀生路了。而朝堂上則群龍無首,百官束手無策。當時皇后和太后都要求以皇帝為重,婦人之仁的幻想著可以用舉國的財富來換回朱祁鎮,這個想法未免太過天真了。瓦剌已經兵臨城下,又豈是金銀珠寶可以打發的。

瓦剌俘虜皇帝為的就是用皇帝要挾明朝投降,瓦剌的這點心思于謙怎麼會看不出來,所以他力排眾議,擁立了新君。在於謙心裡,民貴君輕,如果連國都沒有了,那麼整個大明江山的百姓將何去何從,他又有何顏面去見天下的百姓。耽誤之急,不是如何救回君王,而是如何保衛住北京城,保衛住這一城的百姓。

擁立了新君之後,于謙自己披甲上陣,率領大家開始了一場艱難的北京保衛戰。他帶軍出城迎敵時下了一道死命令:我們一旦出城,馬上關閉城門,擅自開門者,立斬無赦。于謙帶君出城之時就已經帶著以身殉國的信念了,他誓死與北京城共存亡。

前有敵人,後無退路,這一場戰役註定打得艱辛慘烈。來勢洶洶的瓦剌怎麼想不到在土木堡不堪一擊的明軍如今卻呈虎狼之勢,一時間使得瓦剌的大軍士氣大損。但箭在弦上豈有不發的道理,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的大軍被擊敗,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

北京保衛戰,粉碎了北方遊牧民族圖謀中原的企圖,戰鬥結束後,瓦剌損失慘重,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組織武力入侵中原。于謙作為這場戰役的主將,也讓他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明朝的愛國宰相於謙:雖是文弱書生卻有一身不屈傲骨

(于謙劇照)

被誣陷叛國

瓦剌戰敗後送回了朱祁鎮,一時之間北京城裡新王和舊主並存,場面十分尷尬。但是一朝不能有兩個皇上,所以朱祁鎮變成了太上皇,雖然擺脫了階下囚的身份,重新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誰又甘心從天子變成手無實權的太上皇呢,於是朱祁鎮帶著親信大將發動了政變。

朱祁鎮政變成功,重新登上了帝位。協助他政變有功的徐有貞被重用,一時間風光無兩。這個時候徐有貞建議朱祁鎮殺掉于謙,一開始朱祁鎮是不同意的,他深知北京一戰,于謙居功至偉,很得民心,自己根本沒有殺他理由,但是他很快就被徐有貞說服了。

徐有貞對朱祁鎮說,如果不殺于謙,那麼我們此舉無名,日後史書上會如何記載呢?是啊,這畢竟是一場政變,如果沒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那麼他就會被唾罵,被按上謀朝篡位的罪名,朱祁鎮絕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他必須給政變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

為了師出有名,那些曾經在蒙古人面前懦弱無為的小人們,給這個民族英雄安上了一個叛國的罪名。于謙被判斬立決,斬殺之刑在崇文門進行。

明朝的愛國宰相於謙:雖是文弱書生卻有一身不屈傲骨

(于謙故居照片)

結束語

于謙最後死在了崇文門,死了他曾經誓死捍衛的城門前,他死後,有官員前去抄家,家中一貧如洗,有的只是一堆為國捐軀將士的衣物,誰能想象得到一個一品大臣的家裡居然會清貧到同一般老百姓一般。他清貧守正,傲骨錚錚,哪怕被誣陷,被斬殺,他也從未後悔過自己的決定,他將個人的慾望壓制到了最低,將百姓和江山社稷看得最重。

于謙被斬殺多年後,新帝為他平反,追封他諡號為"忠肅",但他一生追求的從來不是這些虛名,保家衛國是他從小便身懷的志向,就像他小時候寫下的哪句詩:"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既是一個文弱的書生,但他也是一個鐵骨錚錚的民族英雄,他不僅才略過人,在品德上更是無可挑剔,他的"石灰精神"會永遠激勵著我們這些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