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今天,無錫一座大橋,又被超載大車壓塌了。雖然許多沒有專業知識的媒體,第一時間都跑去質疑橋樑的質量問題,可中國的橋修得再好,恐怕也抵擋不住前仆後繼的超載大車,洶湧的碾壓過來啊...

所以,與其跟風追問所謂的大橋質量問題,不如學會識別哪些大車更容易壓垮橋樑,這樣至少可以保住你自己的命!

趕緊看看下面這位專業人士給出的方法吧:

怎麼識別(躲開)那些能把橋壓塌的大貨車?

請先回憶一下,你高中物理課本長啥樣的?或者物理老師姓啥?

作為一個長者,你國hard模式研究專家,給一點人生經驗:記住一些初高中物理的基本算法還是有用的,因為,那恰恰可以教你怎麼識別並躲開那些能把橋壓塌的大貨車...

=====分割下=====

下圖這輛車,是重型自卸車,俗稱泥頭車。注意這是國際版,不是中國人改裝後的,還有注意看下貨欄結構(厚鋼板加強)、貨欄高度(半高),如果中國的貨運司機用這車拉貨,肯定不能回本兒。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再看一下我們特色版(注意貨欄高度,和駕駛室頂平齊了!)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很方便超載了是不是?但這還不夠能裝,得從3排輪(含車頭的)變成4排輪: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但這哪裡夠....來直接給你看個6軸、全高的: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它能裝多少貨呢?

首先,其體積大約是一個長集裝箱,12米長,2.4米左右寬,2米左右高,粗算50-60立方米。

如果是煤炭(遠古木材變的,每立方米1噸多點),總重六七十噸;輕微超載;

如果是沙子(水泥、石子等,每立方米1.5~2噸左右),那總重破百噸就是常態,長一點高一點150噸也不罕見。

可是,路政的規定是車貨總重不超55噸,所以,這就已經超載近3倍了!(此外,一輛寶來或者卡羅拉,空重1.3噸,150噸能頂100輛...)

如果是更重的貨,比如鐵礦砂,可以接近200噸。

所以,記住碰到這種車,要升到最高警備狀態:

1)總計6排輪子的(一個12米長箱的)

2)貨箱護板全鋼板密封、有加強框的、和車頭一樣高的

3)裝滿沙子石子的。

如果你在橋上發現類似的車接近,就必須要離它遠一節了!

而如果你發現兩輛這種車靠一塊兒,那...你還是祈禱吧.....

=來看看六軸、高護欄的沙土車的戰鬥力=

早年北京的,6軸、高幫、滿載沙土,160噸,單車KO一座老橋(白河橋),司機被起訴賠償1500萬: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早年太原的,6軸、高幫,裝載礦粉,單輛183噸,KO一座老橋(東柳林橋)。估計司機還在奇怪:為啥以前拉滿煤炭(七八十噸),橋都不塌,這次拉滿礦粉(什麼,一百八十噸?)就塌了: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2012年哈爾濱的:裝滿石灰,三打一,估計400噸,幹翻一座新橋(司機們要不要這麼笨,扎堆兒送死...):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最新的四打一,壓垮粵贛高速一座新橋,瓷土比較輕,單輛才100噸,也是扎堆送死: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怎麼樣?最危險的大貨車,能識別出來了不?

側面看6組輪胎(6軸)、厚鋼板、高護欄、滿載。

單車可以KO掉30年以上的老橋(那時橋樑設計,大約是20噸的貨車反覆通行,壽命許多年,50噸的反覆通行壽命就會縮短,150噸差不多就垮了...)

三車或者四車湊一塊兒,可以秒殺近10年內的新橋(大約是50噸反覆通行無勞損,百噸反覆通行會加劇勞損,三四百噸就垮了) 。

如果那橋的施工質量再弱一點......(通常橋樑設計標準都通常是高過常理,因為要考慮超載、施工質量,而且預算可以高啊;但施工方就沒這個動力了.....)

=下面這些雖然唬人但殺傷力低一等的=

1)拉著集裝箱的,即便是長箱也很難超過60噸;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倒不是司機不敢拉,而是,叉車、吊車、碼頭受不了,看下圖: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還有這種箱體是薄鋼板、有尾門有側門的泡貨車,看著唬人,但主要是防雨防偷的物流車,裝沙子能散架: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還有這種,雖然最長的可以有30多米長(2倍長度),但也才拉20來輛小轎車,而總重也才就30~40噸: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最後,贈送一些高中物理知識應用=

很多同學開車跑高速時喜歡超速,不開到180不爽。但容易忘記,動能=1/2質量X速度的平方。

粗糙點兒說,如果100公里時速需要40米剎停,則150公里時速剎停,不是60米(1.5倍),而是90米(再乘1.5倍)

更糟糕的是人眼視力對此不敏感,人類前幾萬年用不著這麼快的速度,所以只對五六十以下的時速有感覺(獵豹的速度),弓箭發明才幾千年。汽車才幾十年。你不容易察覺150有多危險.....

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

聲明:上文所示作者或嘉賓的觀點,都有獨特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