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的流量和“五四”老青年的永生

《新青年》的流量和“五四”老青年的永生

王丹譽

101年前——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新青年》的流量和“五四”老青年的永生


初期新文化運動,是五四運動的前奏。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最初叫《青年雜誌》),以鮮活生動的內容和鮮明潑辣的語言,發人深省的思考,一時風靡全國,引領廣大青年和知識分子走向光明。《新青年》雜誌的創辦者、編輯和重要作者,不僅成為五四時期新青年的領袖,而且永遠成為中國青年的象徵。


《新青年》的流量和“五四”老青年的永生


陳獨秀的口號是“民主”(Democracy,漢語音譯:德莫克拉西)和“科學”(Science,漢語音譯:賽因斯),把它們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他寫道:“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的流量猛增15倍多,發行量從創刊時1000冊左右,增加到15000—16000冊,可見它在社會上的影響迅速擴大。


《新青年》的流量和“五四”老青年的永生


李大釗,1916年回國後,積極投身於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 他以《新青年》和《每週評論》等為陣地,相繼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大量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名文章和演說,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積極領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新青年》的流量和“五四”老青年的永生


胡適,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領袖。他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他於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批新詩。胡適極力推崇挪威作家易卜生,《新青年》還出過一期“易卜生專號”,易卜生有個著名劇本《娜拉》女主人公不甘心做“丈夫的奴隸”而離家出走,被譽為“女性的自覺”和個性解放的典範。


《新青年》的流量和“五四”老青年的永生


魯迅對此也進行深刻研討。他所談的不只是一個婦女解放問題,而且引導人們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社會的變革。《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