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刪去了《賣油翁》最後一段話,這是為什麼?

《賣油翁》出自《歐陽文忠集▪歸田錄》卷一。《歸田錄》為歐陽修晚年的散文小集,共二卷。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平易近人的格調,通過很多簡短生動的小故事來說明道理,達到寫作目的“記事實,辯疑惑,示瑣扮戈,採風俗,助談笑”。

全文僅一百三十五個字,卻講述了賣油翁觀看陳堯諮射箭,以及陳堯諮觀看賣油翁酌油兩個簡單而平實的故事情節。但是,作者卻給我們描繪了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說明了手熟技藝精,功到自然成。

教科書刪去了《賣油翁》最後一段話,這是為什麼?

正是由於這篇小品文富含哲理與情趣,十分具有教育意義,因此多年來為中學課本必選篇目。但是,入選中學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的《賣油翁》,卻刪去了原文中的最後一段話:“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篇小品文中提到的陳堯諮。他是宋真宗時期的進士,工書善射,歷任真宗、仁宗朝的高官。因權勢重,他“豪侈不循法度”而“性剛決”,經常目中無人,曾以銅錢為靶子,一發而貫其中。他與其兄堯裡、堯佐都身居要職,可謂一門顯貴。兄弟三人,在《宋史》裡都有傳。

可見,歐陽修在這篇小品文裡描寫的陳堯諮,還是有事實依據的。

按照《歸田錄》裡的原文,這篇小品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敘述賣油翁觀看了陳堯諮射箭時的不同態度。

一次,陳堯諮在家裡的場地上練習射箭,老人放下油擔站在一旁觀看,久久不肯離開。擅長射箭的陳堯諮,本領確實了得,但他卻以此自誇,這讓老人有些看不下去了。

教科書刪去了《賣油翁》最後一段話,這是為什麼?

換句話說,如果陳堯諮謙虛一點,老人還是很欣賞他的。正因老陳驕傲自滿,才產生了矛盾。

“睨之”,即斜著眼睛看著他。從這一詞可以看出,賣油老人看不慣對陳堯諮目空一切的態度。

最終,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發矢十中八九”是否就是高手了。

作為當事人的陳堯諮,自然是對自己的成績相當滿意,洋洋自得;而賣油老人,卻只是微微點頭,略表讚許。矛盾開始集中在事物的外在現象。

不過,這一部分作者對賣油老人的描寫較為詳細。如“釋擔而立”、“睨之”、“但微頷之”等,幾筆細描,就將老人的神態畢肖,活脫脫展現在讀者眼前;而對陳堯諮僅一筆帶過。

從這裡可以看出,歐陽修在這篇小品文裡,想重點介紹賣油老人的。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第二部分,主要描寫賣油翁“酌油”(倒油)的高超技藝。開頭就寫陳堯諮問老翁:“汝亦知射乎?”雖然是一般的疑問,但我們不難看出話中帶刺,輕視賣油老人;接著又一句:“吾射不亦精乎?”這裡就是反問句了,一向趾高氣昂的陳堯諮,開始自吹自擂,顯然是在報復老人之前的“睨之”、“微頷之”的動作。

至此,矛盾終於大爆發了。面對對方的傲慢,賣油老人寸步不讓,只是冷冷地答了一句:“無他,但手熟爾。”(“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不過是手熟罷了。”)

陳堯諮碰了一鼻子灰,徹底被激怒,“忿然日:‘爾安敢輕吾射!’”從之前沾沾自喜的語氣立即改為憤怒責罵,一副傲態的大官僚面孔躍然紙上。

賣油老人卻顯得十分冷靜,在爭論中,他並不直接回答陳堯諮的責問,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回擊對方,說:“以我酌油知之。”

歐陽修細緻而耐心地描述了老人用實踐來證明自己的技藝。

只見他將葫蘆取出並放在地上,用一枚銅錢蓋在口上,然後“徐以構酌油瀝之”。

這時,奇蹟出現了,油從錢孔注入葫蘆而“錢不溼”,可見老人藝高膽大

還可以看出老人很謙虛:“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最後,陳堯諮也不得不讚嘆老人的絕技,苦笑打發老人走了,全文結束。

教科書刪去了《賣油翁》最後一段話,這是為什麼?

不難看出,賣油老人對陳堯諮的規勸起了作用,原本驕傲自滿的他,今後應該謙虛不少了吧。賣油老人那機智、勇敢、果斷的性格栩栩如生,也說明只要勤學苦練,任何技術都可以精益求精。

這一部分是詳細,主角還是賣油老人。

第三部分,僅有一句話“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意思就是這與莊子所講的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的故事有什麼區別呢?

這一句看似可有可無,實際上起的作用卻大不相同。

一旦有了這句,全文的主旨就不一樣了。雖然重點都在賣油翁身上,但是所展現的目的卻不一樣。從歐陽修的原文中,我們可以得到陳堯諮是一個驕橫自矜、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人;而賣油翁則是一位謙虛沉穩、從容平和、真誠睿智的老人。

歐陽修強調的主旨是“惟手熟爾”,這才對得上後面一句中“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的故事。

而入選中學課本的,則去掉了第三部分。需要指出的是,《賣油翁》的題目系中學課本編者所加的。加上這個題目,實際上也符合實際,因為賣油翁在事件發展的全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

不過,入選中學課本的《賣油翁》的主旨就發生了變化。

我們通讀全文後,發現陳堯諮並非是一個驕橫自矜的人,相反,文武雙全的他僅是因個人修養而在“小人物”面前出醜而已。其實,全文並不是重點塑造陳堯諮、賣油翁這兩個人物,而是要敘述的是他們對待事物的不同態度。

態度不同,行為表現也就不一樣了。

教科書刪去了《賣油翁》最後一段話,這是為什麼?

歐陽修是想通過這兩個人物兩種不同態度進行對比,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不管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虛懷若谷,態度要沉穩、誠懇,否則就會停頓不前,甚至倒退。

這應該就是教科書刪去《賣油翁》最後一段話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