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彥波:小成果創造大效益

直播日照5月4日訊 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一個人愛崗敬業,才會總為集體設身處地的去想去創造。今天一起來認識一位總想著給港口省錢省力省人的日照工匠,山東港口日照港股份二公司卸船隊機修班的宋彥波班長。

作為卸船隊機修班班長,宋彥波的工作就是給7臺卸船機、28條皮帶機當保姆,一有設備停機等待,他們班組就得馬上進行檢查、保養、維修。

保養維修常需要更換配件、耗材,這在旁人看著是正常損耗時,宋彥波就會想怎麼通過改進延長使用壽命,降低維修成本。在卸船機作業中,宋彥波發現,抓鬥的平衡塊不停搖擺,與錨頭結合部位的鋼絲繩就會不停受到衝擊,這部分鋼絲繩就是最先容易斷絲的。

“一直不停搖擺,就相當於我們拿著根鐵條一直折,容易斷,(裝卸)10到20萬噸就要斷了。”宋彥波說。

鋼絲繩斷一部分就要換一整套,成本很高。為了解決這個麻煩,宋彥波想在錨頭上加個緩衝部位,抵消鋼絲繩受到的一部分衝擊力,他做了許多試驗,都沒成功,最終還是從生活中找到了靈感。“以前我們的水壺,插頭前面有個彈簧,它也是起到那個作用,保護電纜(線)別斷。後來還是想到了用彈簧。”

利用彈簧對鋼絲繩連接過渡段起到減振、緩衝、保護的作用,將抓鬥鋼絲繩使用壽命一下提到了40到60萬噸的裝卸量,是原先的兩三倍。現在這項發明已經應用在港口所有的卸船機上,每年節約成本近百萬元。更成為卸船機原廠標配,應用在許多其他港口。

小發明帶來大效益,宋彥波又開始在用壞的鋼絲繩上琢磨,他利用廢舊鋼絲繩製作成襯板,代替以往卸船系統漏斗裡的高鉻合金、陶瓷等材料的襯板,只花費過去三分之一的成本,便可以達到過去襯板2倍以上的使用效果,經久耐用,還經濟實惠,每年節省維修費用30萬元,鋼絲繩襯板也成為礦石碼頭修舊利廢的典範。

“他的創新一看都懂,別人就想不出來這是為什麼,因為他把工作放在心上,這就是工匠精神,用心去思考,在一點一滴中為公司節省成本,降本增效。”山東港口日照港股份二公司後勤保障中心技術員汪洋說。

不僅是省錢,宋彥波還有很多省力的發明,也有提高維修班作業時安全係數的發明。他說,成果雖然小,但是成就感大。

“特別是我們基本上能實現半自動了,下一步還要實現全自動的碼頭,自己一些成果能在這上面體現出來,很自豪。”宋彥波說。

最近,宋彥波他們公司成立了技師工作站,他的另一個工作重心就是傳幫帶,爭取把更多年輕職工拉到創新隊伍中來,培養後備人才力量。

“我們這個團隊叫復興團隊,來複興我們自主維修力量。現在是跟我上,跟我幹。”宋彥波說。(日照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記者:曉薇 裴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