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銘:搖板難拉

銘銘:搖板難拉

對京劇稍有研究的戲迷票友,都知道“搖板”唱腔難唱、難伴奏,尤其是京胡。為什麼呢?首先,從節奏來看,用四一拍伴奏託墊自由拍唱腔,並非合體。其次,從旋律來看,唱腔與伴奏時分時合,特別是起始句頭,各行其是。但這恰恰是京劇聲腔的天籟之作,也正是歷代琴師的智慧結晶。諸如《空城計》中“恨馬謖失街亭令人可恨”一段唱腔,楊寶森先生唱來,瀟灑飄逸,氣定神閒;楊寶忠先生託腔嚴絲合縫,遊刃有餘。將一個在危機中鎮定自若的諸葛亮刻畫得淋漓極致,這也成為觀眾愛聽、票友愛唱的一段傳世之作。可是,這段唱腔看似隨意、自由,但對演唱者和演奏者來說,殊為不易。且不談其中由搖板轉行弦、轉散板這樣的節骨眼,單單把每句唱腔唱好、把演員的每個字託好,卻需要演唱者和伴奏者極為認真和仔細,方能達到舞臺上舉重若輕的效果。想必每一位舞臺實踐者在演出此劇時都會有同感吧。那麼,搖板固然難拉,它到底如何拉呢?尤其是初學者似乎沒有辦法練習,畢竟沒準譜嘛!第一要做到“三熟”,即戲熟、琴熟、人熟,掌握唱腔,熟練左右手、推拉弓胡琴技巧,瞭解演員習慣。第二要有點意識竅門。把一個唱句分為三部分,拉句頭時胡琴雙弓換單弓,拉弓使勁,推弓稍緩,控制節奏;拉句中時,左手找“字”,右手不變,旋律不一致亦無妨;拉句尾時,不必追求同步落音,絕不能提前“轉”,滯後“轉”可以起到有效延伸唱腔聲線的效果,由單弓換雙弓,一般習慣在單數單位上變化。

著名琴師費玉明老師曾說,拉上板唱腔如同氣派的“宮牆”,磨磚對縫;拉散板搖板則是鄉間的“石牆”,要把散碎的石頭砌得平整而又錯落有致。拉好搖板是一位琴師的學識與修養!九十年代初,張建國在北京人民劇場演出《珠簾寨》,中央三臺現場直播,由費老師操琴。這戲的搖板很多,而且頗為靈活,速度也快。老一輩名琴師沈玉才先生那天也在場觀看,過了兩天專門讓人捎話費老師“老三,搖板拉得夠意思,不錯!”。可見,搖板在演奏家心中的位置。注:沈玉才先生拉搖板在同輩琴師中亦有盛名。費玉明老師是名琴師費文治之三子。沈與老費先生曾在中國京劇院共事,分任一、二團樂隊隊長,頗有情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