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要《百戰奇謀》,劉伯溫卻給他《郁離子》,暗藏著深意

“太祖胸中湧自豪,長虹彎月運文韜。襟懷草莽英雄氣,欲與天公試比高”,短短四句話,將明太祖朱元璋之霸氣描寫的淋漓盡致。作為一代帝王,朱元璋自古便被後人褒貶不一,詬病之處直指其擅殺功臣。李善長、胡惟庸、徐達、藍玉,這些文臣武將,無一不是為明王朝之建立而立下大功者,然而他們卻都一一倒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朱元璋想要《百戰奇謀》,劉伯溫卻給他《郁離子》,暗藏著深意

在諸多開國功臣中,劉伯溫算是最耀眼的一位,甚至後世多將其與諸葛亮相比,足見其智慧超群之處。元末戰爭結束後,明朝天下初定,劉伯溫便急流勇退賦閒在家,不貪戀朝中權力。然而劉伯溫並非閒散之人,在耕讀之餘,他還將自己畢生所學傾注於卷冊之內,著成了一本名為《百戰奇謀》的兵書。


朱元璋與劉伯溫雖各自處於朝野,但是這位布衣皇帝始終不放心自己的“老戰友”,安置在劉伯溫身邊的“眼睛”也有很多。他聽說劉伯溫著成了一部《百戰奇謀》之後,便擔心自己的統治受到威脅,於是命人前去索要。

朱元璋想要《百戰奇謀》,劉伯溫卻給他《郁離子》,暗藏著深意

劉伯溫自知闖下大禍,一旦該書落於朱元璋之手,以朱元璋懷疑一切的性格,他一定會認為《百戰奇謀》還有副本,他自己必然人頭落地,而劉家的子嗣的性命也將不保。然而聖意不可違,無奈之下,劉伯溫只能忍痛將《百戰奇謀》燒掉,隨即拿出自己的另一本著作——《郁離子》,將其名字塗改換成《百戰奇謀》交給了聖差。


朱元璋的書之後大喜,隨即便翻看了起來,可是他哪裡知道,自己眼前的書籍,只是一本劉伯溫所著的哲學勸世類書籍。《郁離子》一書,多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講述人生哲理與自然之道,而朱元璋一生征戰,自然對其極不感興趣。果不其然,朱元璋只是翻看了幾頁,便將其隨手丟於一邊,從此心中對劉伯溫異常不滿。

朱元璋想要《百戰奇謀》,劉伯溫卻給他《郁離子》,暗藏著深意

可是朱元璋哪裡明白?其實劉伯溫獻上《郁離子》的目的,並非只是逃避殺身之禍,更兼具對皇帝本人的勸慰。我們之所以會這樣說,可以看看《郁離子》書中三個有趣的小故事:

故事一:獻馬賈禍


周厲王曾派芮伯討伐西戎,芮伯獲勝之後繳獲了一匹良馬,隨即便想將其獻給周厲王。可是芮伯弟弟卻勸其萬萬不可,否則必然會招來大禍。然而芮伯卻偏偏不聽,將良馬獻給君上,結果眾多奸臣對此極為眼紅,紛紛向其索要良馬,芮伯只能一一回絕。

朱元璋想要《百戰奇謀》,劉伯溫卻給他《郁離子》,暗藏著深意

過了幾天,芮伯便接到周厲王諭旨,罰其去邊疆之地放馬牧羊。原來,眾奸臣被芮伯拒絕後便懷恨在心,對周厲王稱芮伯家中還有寶馬良駒,所獻之馬不過只是凡品而已,如此才令周厲王大怒,氣得將芮伯流放。

劉伯溫的所寫該則故事,其實就是想間接向朱元璋傳達自己“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無奈,自己不應該寫下一部《百戰奇謀》,繼而如芮伯一般招致禍患。

朱元璋想要《百戰奇謀》,劉伯溫卻給他《郁離子》,暗藏著深意

故事二:暗藏禍心

西郭之地有子僑、公孫詭隨、涉虛三人,他們有一個愛好,便是三更半夜結伴而行,並且經常要從子僑鄰居家的牆上路過。鄰居對此非常厭煩,於是便在地上挖了一個糞坑。這天夜裡,三人再次夜行,子僑先是掉落糞坑之中,可是他並未提醒二人,隨即公孫詭隨之也落入其內。正當公孫詭隨準備提醒涉虛之時,子僑立馬捂住他的嘴,令其不要聲張,直至涉虛也落入糞坑後,子僑才哈哈大笑道:“這下我們三個都一樣,你們肯定不會笑話我了!”,二人對此非常無奈,只能連嘆子僑為人陰險,暗中“包藏禍心”。

該故事的出現,無疑是劉伯溫內心真實情感的表達,他在極力向朱元璋解釋,天下的人並非都是君子,朝中有人“包藏禍心”,欲置自己於死地。

朱元璋想要《百戰奇謀》,劉伯溫卻給他《郁離子》,暗藏著深意

故事三:即且之見

即且就是蜈蚣,蜈蚣曾偶遇一條蛇,它將蛇逼入角落之後,迅速鑽入其腹內啃噬心肺,並飽腹而歸,從此蜈蚣便不可一世。這一日,蜈蚣又遇見了一隻小鼻涕蟲,它正準備撲上去時,身旁的蚰蜒勸其不要對鼻涕蟲下手,否則後果會相當慘重。可是蜈蚣卻不聽,立即撲上去撕咬鼻涕蟲,結果被對方的黏液粘住動彈不得,最終被螞蟻吃掉。


劉伯溫之所以會將該寓言寫入書中,其實是暗有所指,蜈蚣指代朱元璋,而蛇是自己,鼻涕蟲則為朝中小人。蛇看似強大卻毋需防範,而小人貌若羸弱,卻可令朱元璋在陰溝中翻船。

朱元璋想要《百戰奇謀》,劉伯溫卻給他《郁離子》,暗藏著深意

文人之言自有其深意,無奈朱元璋素來沒有太多文化,因此也不懂其中奧義,最終“吃了沒文化的虧”。幾十年之後,朱元璋龍馭歸天,將皇位隔代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致使藩王朱棣作亂,釀成皇室爭權,燕王篡位之大禍。


從靖難之役的本質來看,朱元璋對此負有主要責任,因為他將朝中能征慣戰的大將,運籌帷幄的文臣,全都被清除了,這才令朱棣的人馬,長驅直入,最後南京失守,改朝換代,如果他能仔細揣摩《郁離子》內容之深意,恐怕歷史將會是另一番模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