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三次被貶,卻被人們稱為“極光,愈光,尤光”,這是為什麼

第一次認識范仲淹,是在中學學到他的名作《岳陽樓記》時,被他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打動。後來又讀到有關他的幾則故事“斷齏畫粥”、“異日見之未晚”、“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更加深了對他的敬佩。

范仲淹三次被貶,卻被人們稱為“極光,愈光,尤光”,這是為什麼

“斷齏畫粥”講的是范仲淹小時家貧,住在廟裡讀書,晝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一切為四,早晚各吃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的故事。范仲淹就是靠這種毅力勤奮苦讀,考中進士。

“異日見之未晚”講的是范仲淹二十幾歲在應天書院讀書時,一次真宗謁太清宮,駕次南都。應天書院的學生們,紛紛前去觀瞻,范仲淹卻不聞不問,依舊專心讀書。有人問范仲淹為何不去,范仲淹說了一句,“異日見之未晚。”這個故事說明範仲淹胸懷大志,器識不凡。

慶曆三年,范仲淹為參知政事,上書建議十事,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制度,而深憂各路監司等官吏“不才”,下決心澄清吏治。他翻閱登記各路監司的簿冊,凡遇庸官、貪官姓名,“一筆勾之,以次更易”。樞密使富弼平日素以長輩尊稱范仲淹,見此情景,試圖勸阻他說:“‘丈’則是一筆,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說:‘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於是全部罷免。” 以“不才”官吏一家之“哭”,而換取一路百姓不“哭”,這是範氏任命官員、澄清吏治的主要標準,體現了範氏以民為本,體恤民情的坦蕩胸襟。

范仲淹三次被貶,卻被人們稱為“極光,愈光,尤光”,這是為什麼

范仲淹關心政治,每遇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由於他直言敢為,曾在八九年間裡三次從朝中被貶:每貶一次,時人稱“光”一次,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次被貶

1029年,當時宋仁宗已經十九歲,但是朝堂裡大小之事還被掌控在六十多歲的劉太后手中,這年冬,年輕的仁宗皇帝下詔令,說要率領朝中百官為皇太后祝壽,並行跪拜之禮。這本是不合封建時代皇帝事親的儀規的。但滿朝的文臣武將懾於太后之威,個個面面相覷,卻無不噤聲。倒是位卑言輕的范仲淹挺身而出,向皇上上疏直諫,說是君主只應以家人之禮侍親賀壽,不應率著百官一起朝南面來跪拜太后。這有失聖體國威,實不足為法。仁宗以為有理,於是拜壽儀式從簡。這卻讓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心中忌恨。他也自知難在朝中立足,但他無怨無悔,不久便被逐出京,做了河中府通判。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撓”而首次遭貶。

范仲淹三次被貶,卻被人們稱為“極光,愈光,尤光”,這是為什麼

第二次被貶

劉太后去世後,仁宗皇帝開始親政,革除太后時的腐風弊政,嚴格官員任用制度,朝中因此有了新的氣象。而這時仁宗打算廢除郭皇后。郭皇后是仁宗15歲時由太后做主冊封的。仁宗實際上寵愛的是尚、楊二美人。郭皇后性好嫉妒,又仗著太后,在後宮驕橫不馴,常常為爭寵奪愛與妃嬪鬧得狼煙四起,爭吵不休。仁宗一怒之下欲廢皇后。宰相呂夷簡因曾與郭皇后有隙,故趁機暗中攛掇手下人以皇后九年不育為由上書廢黜之。在呂夷簡的慫恿下,仁宗廢后決心更堅定。廢后之事一時風雨滿朝,議論紛紛。范仲淹聞之,立即向仁宗進言直諫。因事情緊迫。范仲淹又去與呂夷簡爭廷論理。幾番唇槍舌劍,呂啞口無言。年輕氣盛的仁宗皇帝趙禎卻一意孤行,從速下詔遠調范仲淹知睦州。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撓而第二次遭貶。時年46歲。

范仲淹三次被貶,卻被人們稱為“極光,愈光,尤光”,這是為什麼

第三次被貶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向仁宗皇帝進獻《百官圖》,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批評,勸說皇帝制定製度、親自掌握官吏升遷之事。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誣衊范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范仲淹便連上四章 ,論斥呂夷簡狡詐,因言辭激烈,遂被罷黜,改知饒州。

范仲淹雖然三次被貶,名望卻越來越高。

第一次外貶時,親朋們一直把他 送到都門外,稱讚他說:“此行極光(非常光榮)。”

第二次被貶,時人稱讚他是“愈光”。

第三次被貶時仍有人不 顧呂夷簡的威脅恫嚇去送別,並安慰他說:“此行尤光(尤其光榮)。”幾起幾落的范仲淹聽罷大笑道:“仲淹前後巳是三光了。”

范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梅堯臣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少說話、少管閒事、自己逍遙就行。范仲淹回作《靈烏賦》,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

范仲淹三次被貶,卻被人們稱為“極光,愈光,尤光”,這是為什麼

范仲淹正道直行,百折不撓 ,勇往直前,以滿腔熱忱報效國家。史家稱讚他:“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金人元好問評價范仲淹“求之千百年間,蓋不見一二”。范仲淹不懼雷霆之怒、敢說真話的品質和造福一方的人生境界令後人敬佩、仰望。

范仲淹的一生不但治國有謀,統軍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兩個兒子先後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繼續為實現他富民強國的遠大理想而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