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軟實力,撐起亳州發展硬道理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有靈魂,城市才鮮活靈動!

  近年來,我市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迎來了百花爭豔、欣欣向榮的新局面。底蘊深厚的文化名片上,一部部精品佳作、一臺臺豐富大戲、一個個文藝品牌,正讓亳州這座歷史文化古城煥發出奪目光芒。

  走進現場

  總有一株麥子填補文學空白

  “艱難的日子如跋泥而行,雖慢,卻不停向前……”

  這是《總得有一株飽滿的麥子》中,對主人翁譚現祥艱難致富路的描寫。去年10月份,安徽省“風起江淮”大型徵文活動評選揭曉。1000多篇(首)文章中,唯一的一等獎就是我市作家楊秋的這篇報告文學。該作品也填補了我市報告文學作品零獲獎的空白。

  文學作品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部精品佳作的問世,都將帶給這座城市豐厚的精神滋養,帶給群眾無限的正能量。市文聯還出臺了《亳州市現實題材文學創作扶持計劃》,鼓勵、引領全市作家圍繞亳州中國好人、道德模範、精準扶貧、改革創新等現實主題,講述亳州故事、時代故事。《總得有一株飽滿的麥子》,就是這種題材的典型代表作。

  作品講述的是全國農業勞動模範、譙城區農民譚現祥承包土地,帶領鄉鄰共同致富的故事。該文采用寫實手法,場景描寫細膩、人物刻畫具體、語言平實唯美,被譽為報告文學的精品佳作。

  楊秋,省作協會員,亳州市夏侯小學語文教師,最擅長小說和散文體裁創作,《總得有一株飽滿的麥子》是她在報告文學領域的一次嘗試。楊秋告訴記者,報告文學體裁是我市文學創作的短板,她想努力突破。為了寫好這篇12000多字的文章,她十多次騎電動車到譚現祥所在的村莊蒐集素材,文章成型後又經過近十次的反覆修改,歷時半年最終定稿。

  “我要表達主人翁那種昂揚向上的精神,百折不撓、立誓成功的韌勁,他是新型農民的縮影,是農村新生力量的代表,就像生長在皖北大地上的一株麥子,經歷了嚴寒後,一天天成熟飽滿起來,散發出金色的光輝。他的故事能帶給人無窮的力量。”楊秋說。

  一枝獨放不是春。

  近年來,我市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時代發展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2013-2016年度安徽省社會科學獎評選中,我市作家楊小凡的長篇小說《樓市》獲文學類二等獎,孫志保的中短篇小說《魚的眼淚在飛》獲文學類二等獎。李丹崖《胃知的鄉愁》榮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散文集獎。楊老黑小說《金馬駒》獲第四屆《兒童文學》金近獎。李丹崖小說《妻子的特殊禮物》獲安徽省首屆法治微小說創作大賽二等獎……

  其他各藝術門類均湧現了大量優秀作品。利辛梆劇《春暖花開》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扶貧題材微電影《雪融春歸》獲第三屆兩岸青年微電影展“最暖心微電影”獎。勵志微電影《美麗的抉擇》入選第三屆魅力鄉村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省委宣傳部重點扶持、歌頌農村改革開放40年成就的梆劇《秋分》在合肥公演。

  送文化到基層送歡樂到心靈

  去年的八一建軍節,一場別開生面、充滿活力的文藝演出在武警亳州市支隊精彩上演。武警文藝小分隊與我市音樂舞蹈家協會的文藝骨幹,輪番表演了舞蹈、歌唱、器樂合奏、戲劇等十餘個節目。

  武警文藝小分隊成員的演技並不專業。但整場節目中,他們表演得十分認真,與音樂協會和舞蹈家協會的文藝骨幹們搭配的相得益彰,贏得臺下陣陣掌聲。

  “演出前,我們組織了文藝骨幹一對一為他們進行了多方位指導,不但使他們的演技得到提升,節目形式也豐富多樣起來。”市音樂舞蹈家協會主席王軍說,像這樣的“種文化,送歡樂”活動,他們經常組織,不僅能把歡樂送到基層,還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壯大基層的文藝力量,增強基層群眾文化的“造血功能”。

  繁榮文化事業,不僅要送文化,更要“種文化”。

  春節期間組織書法家深入鄉村、社區開展義務書寫春聯和惠民書畫活動;市攝影家協會組織攝影小分隊到三縣一區為中國好人、道德模範拍攝全家福和工作生活照;市文聯組織戲曲家協會著名藝術家李景芝、魏建新、付宏偉等文藝名人,到三縣一區的企業、敬老院、貧困村演出;11月中下旬,組織戲協、美協、書協藝術家送文藝下基層,走進蒙城縣籬笆鎮、蒙城縣特教學校、利辛縣一中,開展戲曲扶貧慰問演出、書畫現場示範交流……

  市文聯副主席、創研聯絡部部長李興田說,為了繁榮地方文化事業,真正把文化的種子種到基層,把歡樂送到基層,市文聯整合了全市文藝資源,組織各個文藝家協會走進鄉村、學校、企業、社區、軍營。特別是走進貧困鄉村、走進生產建設和教學科研一線,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種文化、送歡樂”下基層活動,有力地帶動了基層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也增強了基層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

  培育文化品牌滋養城市靈魂

  日前,一場“我和中國當代文學的緣分”主題論壇在道德中宮開講。來自我市各行各業的文學愛好者齊聚一堂,共同聆聽著名文學評論家汪兆騫老先生對我國當代文人及文學作品的獨到評析。

  這場論壇是“道鄉說道”主題系列活動中的其中一期。 “道鄉說道”論壇開辦以來,兩年多已定期併成功舉辦了52期文化沙龍活動。主題涉及文學、書法、繪畫等內容,併成功邀請到市內外知名大家擔任主講,為市民端上了一道道精美絕倫的文化大餐。

  “道鄉說道”這個民間發起的文化沙龍式論壇,以保存城市文脈和傳承亳州特色文化為己任,已經成為我市一個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與地域特色血脈相連,如果說,“道鄉說道”發軔於老莊文化,那麼,渦河憨腔則流淌著濃濃的渦河之韻。憨厚的腔調、純正的地方音,這種融合了多種民間小調和地方戲曲的曲藝形式,在基層舞臺上大放光彩,成為我市另一個極具地域特色的文藝品牌。

  渦河憨腔傳承到傳承人丁延果這裡後,又有了新的內容和形式。最大的特色就是將渦河憨腔融入藝術創作。《好父親》《移風易俗》《精準扶貧重之首》《禁燒歌》……一個個膾炙人口、百姓喜聞樂見的原創節目逐漸走上百姓舞臺。

  近年來,我市著眼價值引領、文化薰陶,以文藝的形式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和群眾性文化活動,培育了亳州梆劇、大鼓、二夾弦、利辛巾幗畫會、譙城五馬琴書等一大批地域特色鮮明的文藝品牌。蒙城縣已正式獲批“中國曲藝之鄉”,“中國古琴之鄉”正在申創。譙城區也在積極申創“中國書法之鄉”。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和宣傳名片,承載著城市的精神品格。未來,我們將繼續大力培育具有亳州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爭取打造更多可識別、有內涵,在國內叫得響的文化品牌。”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張弘說。

  展望全年

  今年為人民奉獻更多文藝精品

  2018年,我市文化文藝事業繁榮推進,精品創作成效顯著,人才培養進步明顯,展覽展示精彩紛呈,行業形象越來越好。在2017年省文聯組織的“大淮河”主題採風創作活動中,獲得2金、7銀、3銅、13優秀的好成績,綜合排名位居全省地市文聯第二名。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繁榮文化事業,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建成市廣電中心,升級縣區文化館、圖書館,抓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動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檔案方誌等事業發展。

  2019年,市文聯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工作、文藝工作的重要思想,圍繞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重點做好增強文藝事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開展“結對子種文化”“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加強文藝人才隊伍建設、優化文藝生態等9方面工作。著力推動精品創作,強化激勵保障機制,引領廣大文藝工作者筆墨緊隨時代、作品奉獻人民,為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亳州提供精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