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進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你“糾結”嗎?

“今天,你垃圾分類了嗎?”

這一2019年火爆上海人朋友圈的“靈魂拷問”,從昨天開始,也在“拷問”著每一位青島人。2020年1月6日,《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自此,青島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

怎麼分類?誰來分類?如何監督?這是昨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發出的拷問。相信這也是每一位青島市民內心的疑問。

青島進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你“糾結”嗎?

根據《辦法》規定,青島的生活垃圾分四類: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其他垃圾

一段網傳的打油詩將其總結為:能賣錢的藍桶桶,有毒有害紅桶桶,易腐爛的綠桶桶,沒人要的灰桶桶

垃圾分類,簡單的四個字背後,是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哪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掉了鏈子就不能形成垃圾資源再利用的閉環。

今天就結合上海先行先試的經驗來談談青島的垃圾分類。

好事難辦,難在哪兒?

1

2020年新年賀詞中提到,“垃圾分類引領著低碳生活新時尚”。

其實,在青島出臺《辦法》以前,中國已經歷過若干年垃圾分類的不斷試點,例如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市和上海市就分別在一些小區進行過嘗試,但一直未大規模鋪開。這麼多年過去了,之所以一直難以有好的成效,這件好事到底難在哪裡?

1、廚餘垃圾是痛點

我國人口眾多,是垃圾產生大國,根據住建部發布的城市垃圾統計數據,每年我國城市垃圾產生量已大於兩億噸;還有1500多個縣城產生了接近0.7億噸的垃圾;至於村鎮垃圾方面,由於村鎮數量太分散,暫無準確統計數據。

青島進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你“糾結”嗎?

另外由於我國特殊的飲食文化,在生活垃圾的構成中廚餘垃圾超過6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70%至80%。對比歐美國家,他們最主要的垃圾是紙張,廚餘垃圾只佔到25%。因為這樣的差異,我國垃圾的最大特點就是溼,含水率很高;另一特點是臭,容易腐爛降解。

而在廚餘垃圾處置上,青島又是什麼情況?

12月3日,青島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孫煒做客行風在線時表示,青島主城區63條廚餘垃圾線路收集的廚餘垃圾能實現單獨處置。同時為滿足全市廚餘垃圾處置,目前正在規劃建設一處500噸的廚餘垃圾處理廠,規劃論證基本完成,正準備立項

2、垃圾處理與環保的兩難矛盾

垃圾分類的最後一個環節在垃圾處理上,目前普遍採用的是焚燒、填埋、生化處理,但這三者各有利弊,特別是在越來越重視環保的今天,採用哪種方式來處理垃圾是道不好做的選擇題。

垃圾處理最早的辦法是填埋,但是這種處理辦法不僅消耗土地,還會汙染周邊大氣和地下水,而且經過填埋處理的垃圾分解速度較慢。有人對某個垃圾填埋場進行挖掘取樣,發現40年前的舊報紙上印刷的內容仍然清晰可辨。

為此更先進的焚燒成了目前處理垃圾的主流方式。焚燒後,垃圾的體積一般可減少九成,重量減少八成,焚燒後再填埋,不僅能有效減少對土地資源的佔用,還能控制垃圾填埋帶來的二次汙染。

但是,仍有不少專家反對,比如焚燒垃圾社會成本高,需要高額公共財政補貼,即使達標排放後仍有一些空氣汙染物。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宋國君課題組曾發佈評估報告指出,每焚燒1噸垃圾生活垃圾的社會成本約1089元,包括764元的健康損失和325元的各類補貼。

最好的方式是生化處理,但是目前在技術層面難以取得革命性進展,而且還面臨一些挑戰,例如經濟可行性、技術壁壘以及最終產物的用途等。

垃圾處理,目前難有兩全其美的處理方式,只要產生垃圾終究還是會帶來汙染,這也從側面說明了,

從源頭上減少垃圾,進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其實,垃圾特點、垃圾處理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是客觀上的難處;更難的地方在於人人參與,不僅需要政府發力,更需要社會上的每一方齊心協力,在每一個環節中不能掉鏈子。

青島要做的還有很多

2

規定好制定,難在執行,難在需要每個人參與。目前青島制定出了政策,但是具體怎麼執行,還有很多的事要細做。

第一環:減量分類要人人參與,定時定點

減量,就是要號召大家環保,儘量少製造垃圾。這是個思想工作,多宣傳多鼓勵,比如號召大家少用塑料袋,買東西自己帶袋子,減少商品的包裝等。

但是這不僅需要動手動腦,而且不少人隨手一丟習慣了,要想改掉這個習慣一時半會確實難。那怎麼辦?需要在制度上入手。

比如在上海推廣的“定時定點”和“撤桶並點”就卓有成效。在上海,許多小區撤銷分散的垃圾桶,除了每日早晚特定的幾個小時,其餘時間垃圾廂房會上鎖關閉。

這意味著居民若想把垃圾投入垃圾箱,就必須在特定時間內接受小區環衛工人的“審查”,在場的往往還有居委會或公益組織的志願者、督導員。

青島進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你“糾結”嗎?

(上海市浦東新區民生家園小區,垃圾箱房實行定時定點投放)

而在青島本次的《辦法》第十一條也明確規定了“推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要求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規定時間和地點分類投放生活垃圾。同時鼓勵對垃圾收集點或者收集容器實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鼓勵在有條件的區域實行上門收集、集中投放生活垃圾等措施,逐步減少垃圾收集點及收集容器。

推進這一工作的主要責任主體在每位市民、物業、街道上

據報道,上海有些居委會幹部對居民的說法是:“今後第一次不分類,志願者會為你分類;第二次會上門督導;第三次我們會與城管執法人員一起對你進行罰款。”上海市多個區縣的居委會幹部都提及,將在垃圾廂房安裝攝像頭進行取證。

再比如在實施強制分類前,上海長寧區中山公寓小區的黨員、樓組長等志願者多次上門發放宣傳手冊,並通過微信公眾號、簽名牆、小喇叭等工作,讓居民清楚瞭解到生活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四分法”要求等。並根據大家對“破袋”後,廚餘等溼垃圾容易弄髒手的問題,增設了洗手池;考慮到很多人有早出晚歸的情況,還設置了24小時的“誤時投放點”。

除了宣傳與鼓勵,懲罰機制也不可少,上海垃圾分類5個月開出5546張罰單,情節嚴重的將被實施信用懲戒。

規定有了,如何具體制定實施措施,考驗著相關部門的能力。

青島進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你“糾結”嗎?

第二三環:分類收集與分類運輸

很多市民擔心的是,垃圾是分類了,但是最終運送垃圾的車將垃圾又混合到一起,打包發往垃圾處理廠了。這相當於前面的工作大家白乾了,因此極大挫傷了很多市民的垃圾分類熱情。

那青島做好垃圾分類收集與運輸的準備了嗎?

根據前幾日青島市城市管理局環境衛生管理處副處長、市市政公用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宋霽做客問吧的說法是:

目前,我市已建設了719條分類收運線路,但是從實施狀況來看,無論是投放設施,收集車輛,處理設施,不可否認確實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對於垃圾分類這項仍處於探索階段的工作,我們將在今年基礎上,繼續提升設施設備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而在此次《辦法》中,不僅對垃圾的收集和運輸做了明確規定,還有扶持。《辦法》中第七條,垃圾分類工作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加大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經費投入。鼓勵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指導、收集、運輸、處置服務。

而在這兩個環節,上海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學習。比如上海靜安中華大廈就明確了分類駁運機制,確保駁運途中垃圾不混裝,並通過合同形式,明確法律責任和義務,從法律上約束業主和租戶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形成了“1+1+1”的垃圾分類管理模式,即一套垃圾分類管理制度、一個垃圾分類管理公約、一份物業管理補充協議,約束業主與租賃戶嚴格執行辦公樓宇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制度。

在垃圾轉運上,上海徐浦垃圾轉運基地使用了可視性、數據化的生活垃圾可追溯系統,在後臺就可看到運輸垃圾的車輛數量、收集垃圾的實時重量等,如果發現哪個小區垃圾分類做得不好,還可反饋到前端,督促小區整改。

可見,明確責任,追蹤溯源,讓每個環節各負其責,才能見成效。

第四環:分類處理

據資料顯示,上海對垃圾分類末端設施投入已經超過200億,生活垃圾填埋率從原來的50%以上下降到了30%以下。下一步,上海要加快生活垃圾末端處置實施和功能化利用實施的建設,到2022年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青島的情況是,目前青島共有垃圾分類收運線路719條,平均每天垃圾產生量為9700噸,主城區垃圾產生量為4400-4500噸左右。而在去年小澗西生活垃圾站建成後,已經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針對垃圾處置,本次《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實行生活垃圾異地處置環境補償制度。相關區(市)將其生活垃圾運往其他區(市)處置的,應當繳納生活垃圾異地處置環境補償金。

後端處理手段決定了前端的分類方式,而前端分類行為的變化無疑也會倒逼後端垃圾處理產業的佈局

改觀念,人人有責

3

垃圾分類,連接著政府、企業、公眾三種角色。目前在這根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是“人的觀念”。人們的觀念要改變,要在思想上重視這件事,而不是應付這件事。如果應付一下,讓上級看一看是難以有成效的。
具體來說政府、企業、公眾三者的觀念都要變。

政府要動真格,拿出具體方案。要想明白垃圾分類具體要解決我們城市的什麼問題,要弄懂用什麼方法才能做到垃圾分類。要從城市的發展、具體的產業、技術到措施來考慮設計出一套系統方案。這套方案行不行,還要經過評審,評審不僅是專家評審,最後還需要群眾認可,具有可執行性才行。

只有政府先行動了市民才會行動。

對於公眾來說要提高認識,認識到垃圾分類人人有責,要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青島進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你“糾結”嗎?

比如很多人說,現在垃圾分類的措施還不完善,政府還沒完全做到不讓分類的垃圾混裝,我為什麼要先做?在這裡借用清華大學劉建國教授對混合收運的答覆:

“垃圾是我們產生的,分類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排放在先,人家收運在後,我們先盡到自己的責任再說。我們分類是舉手之勞,馬上就可以做到的事,人家還得配備分類收運車輛、建設分類處理設施,徵地可研環評公參招投標設計建設運行一關一關過,比我們遲鈍滯後一些也算正常。


我們先分我們的,別管人家,他如果準備充分了還不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咱們再一起好好收拾他不遲。我們分了,至少也可以給撿廢品的提供一些方便,不是嗎?”

垃圾分類是不是一陣風?不是,這是一場全民性的“生活革命”,需要全民的參與。政府要引導、企業要給力、公眾要參與,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人人參與打“垃圾分類的持久戰”,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

“今天,你垃圾分類了?”不應再是一道拷問題,而應是每天的自我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