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朋友給講幾則趙匡胤以小事件,體現大智慧,辦成大事的故事?

用戶104031846072


趙匡胤年輕的時候窮困潦倒,去投奔父親趙弘殷的老朋友鳳翔節度使王彥超,希望能得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差事,可王彥超就像打發叫花子一般,給了趙匡胤兩吊錢把他趕走了。



後來趙匡胤做了皇帝,卻沒有追究身為大將的王彥超。有一次趙匡胤喝醉了酒,卻對王彥超說:你這老傢伙在復州的時候我去投奔你,你為什麼不收留我(卿曩在復州,朕往依卿,卿何不納我)?

王彥超老奸巨猾,馬上磕頭謝罪道:我那兒水太淺,養不下真龍(臣一刺史耳,勺水豈可容神龍乎)當時這句話引得宋太祖哈哈大笑。

酒醒以後,趙匡胤意識到自己在這件事上失態,趕緊“遣中使慰撫之”。

宋太祖這種不計前嫌的用人方式,是所有開國皇帝中都達不到的境界。


南漢國的劉鋹作皇帝時荒淫無道,最著名的就是滿朝文武皆太監,劉鋹做皇帝時,經常賜毒酒給那些他看著不順眼的人。

做了俘虜後,有一次宋太祖請劉鋹喝酒,趙匡胤親自給他倒了一杯酒,劉鋹端著酒杯哭道:我知道我罪孽深重,求陛下不要毒死我,我寧可回家去種地,也不喝這杯酒。(臣罪在不赦,陛下即侍臣以不死,願為大梁布衣,觀太平盛世,未敢飲此酒)。

趙匡胤笑著回答道:咱們這是推心置腹的談心,我要殺你,用不著費那麼多周折,說完端起劉鋹的酒一飲而盡。(帝笑而謂之曰:“朕推赤心於人腹中,寧肯爾耶。”即取鋹酒自飲,別酌以易鋹)。

對一個已經成了階下囚的皇帝,尚且如此,宋太祖之寬宏大量可見一斑。


趙匡胤想御駕親征,但又覺得兵鋒一開,非同兒戲。當時中原地區已經進行了近百年的戰爭。無論是百姓還是士兵,厭戰情緒十分強烈。

趙匡胤拿不定主意,便藉著自己過生日的機會,對宰相魏仁浦說:你這傢伙是不是看不起我,為什麼還不敬我一杯酒?老魏急忙湊過去。趙匡胤卻趴到他耳朵邊,輕輕地問道:我想帶兵去征討北漢,你覺得怎麼樣?

老魏很滑頭的回道:欲速則不能達,還是希望陛下多考慮考慮。

趙匡胤很重視老魏的意見,為了提高著老滑頭參政議政的熱情,第二天天一亮,老魏就得到了一罈御酒,十石御米,100頭肥羊的賞賜。

趙匡胤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臣們感到自己是皇帝不可或缺的智囊、心腹。在魏仁浦之前,趙匡胤已經徵求了幾個大臣的意見。


他這樣做,避免了有不同見解的大臣們爭執的機會,大臣們之間發生矛盾,受傷的是整個帝國,這些淺顯的道理其他皇帝不是不懂,而是他們缺少一顆大度包容的心。


花近高樓1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傳奇皇帝,他的故事很多,在此摘錄四個比較精彩的小故事,希望題主滿意。


1、撤座立威,宰相也得站著講話

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退朝後,宰相範質被宋太祖留下後,範質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上。範質坐下來以後,趙匡胤遞給他一份奏摺,範質接過奏摺仔細地看了起來。

這時趙匡胤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向後宮走去。宰相範質看完奏摺後,心裡已經想好解決的方法,可是久不見趙匡胤出來,範質就起身準備去找皇帝。

正好趙匡胤走了出來,範質連忙坐下,可是回頭一看,椅子沒有了。原來,趁範質起身不注意時,身邊的侍衛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範質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著和宋太祖說話。從此以後再上朝,宰相也得和其他大臣一樣只能站著和皇帝說話,這一制後來被各朝所沿用。


2、孤身試探,節度使誠惶誠恐

趙匡胤稱帝之初,各節度使的勢力很強大盛,驕橫難制。有一天,趙匡胤將他們召來,授給他們每人一把佩劍,一副強弓,一匹駿馬,然後他也單身上馬,不帶衛士,和這些節度使一起馳出皇宮。

到了固子門的樹林之中,又與他們一起下馬飲酒。飲了幾杯酒以後,趙匡胤突然對他們說:“這裡僻靜無人,你們之中誰想當皇帝的,可以殺了我,然後去登基。”


那些節使度聞言,一個個拜伏在地,戰慄不止,連稱“不敢,不敢”。趙匡胤再三詢問,他們嚇得只是埋頭不語。趙匡胤於是訓斥他們道:“你們既然要我做天子,就應當各盡臣下的職責,今後不準再驕橫不法,目無天子!”節度使們都山呼萬歲,表示順從。

3、臨危不亂,萬人叢中取上將首級

顯德三年(956年)春,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淮南,首戰便在渦口(今安徽懷遠東北)打敗南唐軍萬餘人,斬殺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等人。南唐奉化軍節度使皇甫暉、常州團練使姚鳳率領號稱十五萬的軍隊,駐紮在清流關,趙匡胤率軍將其擊敗。


趙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暉提出要佈陣決勝,趙匡胤笑著同意。皇甫暉擺好陣式出戰,趙匡胤突然抱著馬脖子直衝南唐陣內,一刀砍中皇甫暉的腦袋,將其與姚鳳一同擒獲,真乃萬人從中取上將首級。

4、拒父進城,公私分明。

趙匡胤任殿前都虞侯時,他的父親趙弘殷時任馬軍副都指揮使,其父有次率軍半夜時來到城下,傳呼開門,趙匡胤說:“父子誠然是至親,但是城門開關,卻是國家的事情。”等到天亮,趙弘殷才得以進城。


獨釣秦時月


趙匡胤最大的智慧,就是為了趙氏天下的一家之私,想出了個“絕戶計”廢了軍功封爵。

然後,以唯科舉入仕的制度。徹徹底底的從國家體制上閹割掉了華夏族群的尚武性格。

從此之後,天下英雄皆以斯文為榮,似乎文弱才是書生的本質。而視前二千年來,士人本該應有雄壯武勇為粗鄙。

如此,捱了耳光之後,首先想到的,不是立即堅決果斷地打將回去。而是捂著臉,涕泗橫流的引經據典說理,,然後,當然是又挨一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